第五,六七章 共同犯罪 练习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第五,六七章 共同犯罪 练习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055131ec5da50e2524d7f06

五、简述题

1、简述犯罪预备的特征 2、简述犯罪未遂的特征 3、简述犯罪中止的特征 4、简述中止犯的处罚原则 5、简述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区别 6、简述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的区别

六、案例分析:

1、甲意图抢劫,尾随一妇女身后。当该妇女回家开门后准备关门时,甲以为其家中无人,强行挤进房内,该妇女被吓得惊叫一声。她的丈夫闻声起床,拉开电灯,见甲站在门口,便问:“你是干什么的?”甲答不上来,该妇女的丈夫上前打了甲几个耳光。在邻居的帮助下,甲被扭送到公安机关。甲供认他的目的是抢钱。甲的抢劫行为属于犯罪预备还是犯罪未遂?

2、甲某(男)婚后嗜酒成性,对家不管不问,致夫妻感情不和。一日,甲某喝酒后回家,寻出气,在与其妻殴打过程中,顿生杀人之念,遂举刀将妻砍伤,并欲进一步行凶,恰逢邻居赶到,将甲某手中菜刀抢下,并对其教育,甲某酒醒怒气渐消,略有悔悟,及时送妻到医院抢救,得免妻死。甲属于何种犯罪形态?

3、某县城关镇连续发生数起拦路强奸案,均未能破获。为此,县公安局派公安人员杨某男扮女装,诱捕犯罪分子。某日晚,叶某正准备去农机厂盗窃废铁,途中遇到杨某,即起强奸之念。叶从后面扑上去,掐住杨的脖子,手解裤带,欲行强奸。杨转身抓叶,叶将杨的假发抓掉,发现是个男的,便脱身逃跑,被巡逻的公安人员抓获。对叶某的行为应如何认定?并说明理由。

4、赵某持刀闯入钱某家中,声称要割下钱某的一只耳朵以教训她“与人通奸”的不忠行为,面对钱某的苦苦哀求,赵某将刀扔在钱某面前转身离去。依照刑法规定,对赵某行为应如何认定和处理?

5、王某(男)与周某(女)长期通奸。王为达到与周结婚的目的,与周共同谋害其丈夫赵某。王提出由他提供毒药,由周趁赵吃饭时,把毒药放入赵碗内,将赵毒死。周虽然同意,并已把王提供的毒药准备好,但她有一个3岁女孩,顾虑会把孩子毒死,便没有按约定的办法实实施毒杀行为。后王要继续和周通奸遭到拒绝,周便揭发了王上述罪行。

请依照刑法,分析王某和周某的行为性质并说明理由。

案例分析题答案提示:

1、答:甲的行为属于抢劫罪的预备犯。

本案中,甲尾随被害人并趁被害人不注意强行挤进房内,尚未开始实施具体的抢劫行为,仍属于为抢劫犯罪制造方便条件的阶段,因此,应以抢劫罪的预备犯判处,不构成犯罪未遂。

2、答:(1)甲构成故意杀人罪,理由是主观上具有杀人故意,客观上实施了杀人行为;

(2)甲的行为属于故意杀人罪未遂,理由是甲已经着手实施杀人行为,只是由于邻居阻拦和制止这种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使其犯罪目的不能实现,因此是犯罪未遂

(3)甲的犯罪行为构成犯罪未遂,同时具有悔悟和抢救情节,依刑法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3、答:叶某的行为构成强奸罪(未遂)。 (1)行为已属强奸犯罪的着手实施。

(2)属于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被迫停止犯罪的犯罪未遂。

4、答:赵某的行为应认定为犯罪中止。

(1)行为人属于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的行为; (2)此犯罪中止,未造成损害,应当免除处罚。

5、(1)王某和周某构成共同犯罪。 (2)周某的行为成立故意杀人罪中止; (3)王某的行为属于故意杀人罪未遂

第七章 罪数 1、判断题

( )1、盗窃犯罪分子在偷了他人的彩电以后,将彩电在自己家里藏了1个月,这种情况是继续犯。 ( )2、某甲与某乙为琐事发生争吵,某乙气急之下朝某甲右眼打了一拳即要退回屋内,某甲追上朝乙胸部打了一拳,某乙倒地,因反射性心跳停止而死亡。某甲的行为在刑法罪数理论上属于结果加重犯。 ( )3、刘某与有夫之妇李某勾搭成奸,后李某因受丈夫责骂,与刘某中断了关系。刘某怀恨在心。一天下午,刘某将李某骗至自己的住处将其杀害,当晚又潜入李某家将其丈夫杀害。刘某的行为属于连续犯。 ( )4、甲玩弄枪支不慎走火,打死乙,子弹穿过乙的身体以后,又把丙打成重伤。甲的行为是牵连犯。 ( )5、凡多次实施犯罪行为且触犯一个相同罪名的犯罪都是集合犯。

( )6、某甲向某乙讨债不成,遂将某乙劫持并关押数月。某甲的行为是继续犯。( ) ( )7、区分一罪及数罪的标准是结果的个数。

( )8、甲是某国有企业的会计,他分三次贪污公款1万元,第一次、第二次都是4000元,第三次2000元。甲的行为是连续犯。

( )9、甲在强奸乙后,为了灭口又把乙杀死。甲的行为是牵连犯。

判断题答案:

1-5:×.×.√.×.× 6-9:√.×.×.× 二、选择题

1、我国通常采用的区分一罪与数罪的标准是( )。 A、犯罪行为的个数 B、犯罪结果的个数 C、行为人主观上罪过的个数 D、行为符合犯罪构成的个数

2、甲与乙共同盗窃了某珍贵文物。之后,二人又用斧子将其砸碎,目的是便于销赃。甲与乙的行为属于

( )。

A、盗窃罪与故意损毁文物罪 B、想象的数罪 C、牵连犯 D、结果加重犯

3、某甲伪造公文去骗取钱财,共骗得财物5000多元。对某甲应当( )。

A、定伪造公文罪 B、定诈骗罪 C、分别定伪造公文罪和诈骗罪,实行数罪并罚 D、定伪造公文罪和诈骗罪,因属牵连犯只按诈骗罪处罚

4、王某与有夫之妇李某有私情,后李某因受丈夫责骂,与王某中断了关系,王某怀恨在心。一天下午,王

某将李某骗至自己住处将其杀害,当晚又潜入李某家将其丈夫杀害。王某的行为属于:( ) A、结果加重犯 B、连续犯 C、继续犯 D、吸收犯

5、张某扬言要杀害李某全家。一日,张某潜入李某家,趁李某一家熟睡之际,连续砍杀3人。张某的行为

属于:( )

A、继续犯 B、牵连犯 C、连续犯 D、惯犯

6、下列关于连续犯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持续侵犯同一客体 C、出于同一的或者概括的犯罪故意 B、触犯同一罪名 D、每次行为都单独构成犯罪 7、下列诸犯中( )属于实质的数罪。

A、继续犯 B、牵连犯 C、结果加重犯 D、想象竞合犯

8、数罪中判处几个死刑或者无期徒刑,或最高刑为死刑或者无期徒刑的,只执行一个死刑或无期徒刑。

这体现了( )。

A、吸收原则 B、相加原则 C、限制加重原则 D、并科原则 选择题答案

1-8:D,C,D,B,C,A,B,A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 1、继续犯 2、想象竞合犯 3、结果加重犯 4、连续犯 5、牵连犯 6、吸收犯 7、结合犯 8、集合犯

四、简述题

1、简述继续犯的特征 2、简述想象竞合犯的特征 3、简述结果加重犯的特征 3、简述结合犯的特征 4、简述集合犯的特征 5、简述牵连犯的特征 6、简述连续犯的特征 7、简述吸收犯的特征

五、案例分析:

1、汽车司机张某于某日晚9时许,驾驶载货汽车违章超速行驶,在一拐弯处,将一在非机动车道内骑小三轮车带人的刘某、王某撞倒在地,刘某当场死亡,王某身受重伤。张某立即停车,将已死的刘某弃于路旁,

将重伤的王某抱进驾驶室,开车送医院抢救,驶至途中,见四周无人,遂停车将伤者抱至路边的玉米地中,驾车逃跑。王某由于失去了抢救机会,致其死亡。黄某的行为是一罪还是数罪?

2、某日,甲开车执行任务途中,乙突然从右边路旁树林疾步冲出抢过马路。甲见状向左猛打方向盘,并紧急制动,仍躲避不及,车右前轮将乙左腿轧断。事故发生后,甲见天色已晚,此地荒僻,又没有人,便将昏迷不醒的乙拖至路旁小树林,自己开车逃去。第二天早晨,乙的尸体被人发现。经法医鉴定:乙左腿膝盖处粉碎性骨折,因抢救不及时,导致失血性休克死亡。问:被告人甲的是否构成犯罪,几个罪?请阐明理由。

3、甲(男,18岁)在某中学操场边与乙玩游戏。两人在游戏过程中发生争执,甲将乙推倒在地,乙头部正巧碰到操场边的一块大石头。甲见乙脸色苍白,没有喊声,因为害怕承担责任,就将乙背到自家的猪圈时。甲怕事情闹大,遂起杀人灭口之心,于是拿起一块石头向乙头上砸去。当日傍晚,甲将乙尸体移到村外河边涵洞里,后尸体被水冲出。经法医鉴定,乙总部被砸伤痕系死后伤。问:甲构成一罪还是数罪?

4、某派出所副所长甲与乙在值班室练枪法。当时,派出所所长曾对两人进行劝阻,说这样容易出事。但两人没有理会,继续练枪法。甲装子弹,乙开枪射击,结果子弹穿过窗户打死一小孩,同时又重伤另一小孩。问:乙的行为是否构成想象竞合犯?什么是想象竞合犯?

5、甲为上厕所,将不满1岁的女儿放在外边靠着篱笆站立,刚进入厕所,就听到女儿的哭声,急忙出来,发现女儿倒地,疑是站在女儿身边的4岁男孩乙所为。甲一手扶起自己的女儿,一手用力推乙,导致乙倒地,头部刚好碰在一块石头上,流出鲜血,并一动不动。甲认为乙可能死了,就将其抱进一个山洞,用稻草盖好,正要出山洞,发现稻草动了一下,以为乙没死,于是拾起一块石头猛砸乙的头部,之后用一块磨盘压在乙的身上后离去。案发后,经法医鉴定,甲在用石头砸乙之前,乙已经死亡。试分析甲构成何罪?

案例分析答案提示:

1、答:(1)张某前行为符合一个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构成交通肇事罪。

(2)后行为张某主观上有杀害王某的犯罪故意(间接故意),客观上有杀害王某的行为(不作为),造成了王某死亡的结果,已完全符合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构成故意杀人罪。 (3)张某的行为构成两个罪,应当实行并罚。

2、答:(1)被告人构成犯罪,构成一罪,故意杀人罪。

(2)被告人前行为属于意外事件,不构成犯罪;属于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 (3)后行为属于不作为的间接故意杀人行为,构成犯罪。

行为人的先行行为使之负有救助的义务,行为人能够履行救助义务,没有履行,导致结果的发生,主观上存在间接故意。

3、(1)前行为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2)后行为依据现行刑法理论符合故意杀人未遂。 4、答:构成想象竞合犯。

想象竞合犯是指实施一个行为,触犯两个罪名的行为。 5、(1)甲第一个行为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2)甲第二个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属于对象不能犯未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