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六七章 共同犯罪 练习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第五,六七章 共同犯罪 练习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055131ec5da50e2524d7f06

3、甲乙两个小偷合谋偷东西,偷窃当晚,甲没有去,乙单独窃得几万元。甲要求分赃,乙不肯,甲威胁说要把乙全家杀光,乙很担心。一天半夜,乙在家听到外面有动静,以为甲来杀他,拿起一棍子把外面的人打死,后发现是陌生人,原来陌生人走错地方了。 问:(1)甲乙二人是否构成盗窃罪的共犯? (2)乙将陌生人打死的行为应如何认定和处理?

4、被告人张某,男,39岁。1998年11月20日,同村村民马某挖菜窖,占了张家的地。理论过程中马不但不认错,反而依仗自己身强体壮,打了张。张某非常生气,便伺机报复。11月25日,张看见马的15岁女儿在地里干活,便产生了打马女儿的念头,但又怕自己打人会犯法。这时候他想起别人讲过不满14岁的少年犯罪不负刑事责任,于是便找来自己13岁的儿子叫他替父报仇。儿子听了父亲的怂恿,拿起一把铁锹冲过去,对准马的女儿大腿就是一锹,造成重伤害的结果。结合共同犯罪成立的条件,张某父子能否构成共同犯罪?

5、何某、谢某、马某三人在集市上闲逛,偷拿桃吃被摊主发现,摊主指责他们。何某三人对摊主拳打脚踢并掀翻了水果摊。离开集市后,三人看见一对小青年谈恋爱,便强行将男青年赶走,对女孩进行侮辱调戏半小时之久。在回家的路上,何某看中了一路人的帽子,趁其不备抢了就跑。路人追赶时,谢某和马某予以阻拦。何某见路人还在和谢某、马某推推搡搡的,冲上来对准路人的腹部就是一刀,致人重伤。假定何某等三人掀翻水果摊、调戏妇女、抢路人帽子的行为是寻衅滋事罪,拿刀伤人的行为是伤害罪。 问:结合共同犯罪的构成条件,何某等三人是否是共同犯罪?

6、被告人甲,男,51岁,工人。被告人甲因与厂领导乙在工作中经常闹矛盾,便产生了将乙整死、整残的念头。1997年4月10日,甲听说丙能用“邪法”将人整死、整残,便向丙提出用“邪法”将乙整死、整残的要求。丙满口答应并吹嘘说:“我只要把人看一眼,不出三天他自己就会死。”并要人民币5000元,先交3000元,事成之后再交2000元。于是双方订立合同,一式二份,各执一份。同年5月8日,甲向丙介绍了乙的情况,指点了乙的住地后便返回工厂。丙见甲走后也溜之大吉,后因盗窃被抓获,从其身上搜出杀人合同一份,因而将甲抓获。试分析:(1)甲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2)甲、丙是否构成共同犯罪?

7、甲爱好游泳,且技术高超,一日,甲声称愿帮助乙学会游泳,乙欣然答应。甲遂将乙带到河流深水处去游,在乙刚学会游时,甲即弃之不顾,独自游回河岸,乙无力游回,面临被淹死的危险状态,甲能够援救却不援救,致使乙被淹死。此时,站在河岸上旁观的丙,游泳技术很好,完全能够及时援救乙,但丙不认识甲乙两人,不愿跳入河中救人。本案中,甲和丙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和处理?

案例分析题答案提示:

1、答: (1)二被告人是盗窃共犯,因为有共同的故意和共同的行为。 (2)但二人不构成放火罪共犯。

(1)因客观上二人不具备共同的放火行为。 (2)主观上也不具备共同的放火故意。

从李均的主、客观方面看,李均只构成盗窃共犯,而构不成放火共犯,因此,对于放火造成的严重后果,应由张平自负。

2、答: 强某、岳某构成共同犯罪。 (1)岳某实施了帮助强某盗取枪支的行为。

(2)岳某被胁迫参与犯罪,但并没有完全失去身体的自由,在意志上是有选择余地的,这与完全受到强制而失去人身自由的情形是有质的不同的。(3)岳某参与强某的盗窃枪支,属于被迫参加犯罪的,是共同犯罪中的胁从犯。

3、答:(1)属于盗窃罪的共同犯罪,甲的行为不能认定为犯罪中止。 (2)乙将陌生人打死的行为属于假想防卫,应构成故意伤害罪。

4、答:(1)不能构成共同犯罪。

(2)共同犯罪要求的二人以上,是指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二人,张之子只有13周岁,没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

(3)此行为由张某一人负责,属于间接实行行为。

5、答:(1)在寻衅滋事罪范围内,三人构成共同犯罪,因存在共同的故意和共同的行为; (2)对于故意伤害罪,三人不能构成共同犯罪,何某的行为属于共犯超限行为。

6、答:(1)甲的行为不构成犯罪,属于迷信犯。

(2)甲、丙不构成共同犯罪,二人不具有故意杀人罪的共同故意,也不具有故意杀人罪的共同行为。

7、(1)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行为的表现形式是不作为。 (2)依照我国刑法理论,丙不负有救助乙的义务,不构成犯罪

第五章 故意犯罪停止形态 练习题 一、法条填空

●为了犯罪,准备工具、(1) 的,是犯罪预备。

●(2) 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3) 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在(4) 中,自动(5) 犯罪或者自动(6) 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7) 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8) 处罚。

二、判断题

( )1、行为人为了犯罪而准备工具或制造条件,但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实行犯罪的,是犯罪预备。

( )2、犯罪未遂就是指没有发生危害结果或行为人的犯罪目的没有实现。 ( )3、以诅咒方法杀人,应以工具不能犯未遂处理。

( )4、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着手实施犯罪以后到犯罪既遂以前的过程中。

( )5、判断犯罪既遂,应以犯罪目的是否达到或预期的犯罪结果是否发生作为标准。 ( ) ( )6、行为人是否着手实行犯罪,是犯罪未遂与犯罪预备形态相区别的主要标志。 ( )7、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1-7.√.×.×.×.×.√.√

三、选择题

1、赵某持刀闯入钱某家中,声称要割下钱某的一只耳朵以教训她“与人通奸”的不忠行为,面对钱某的苦

苦哀求,赵某将刀扔在钱某面前转身离去。依照刑法规定,对赵某行为应如何和处理?( )

A、不构成犯罪 B、应当从轻处罚 C、应当减轻处罚 D、应当免除处罚

2、甲某精心准备窃得公司银行账户的密码,晚上在家中利用互联网将公家账上的5万元 转入了自己事先准备好的账户。某妻发现后极力规劝,甲某悔悟,在公司未发觉的情况下,又将5万元转回公司的账户。甲某的行为属于( )。

A、犯罪中止 B、犯罪既遂 C、犯罪未遂 D、不构成犯罪

3、某甲蓄谋杀害某乙。有一天,某甲见某乙熬药就偷偷在药中投毒,但某乙熬药是给牛 治病,牛吃药后中毒而死,某甲的行为属于( )。

A、既遂负刑事责任 B、犯罪未遂负刑事责任 C、犯罪预备负刑事责任 D、意外事件不负刑事责任

4、某甲与某乙有仇,欲寻机报复。一日某甲得知某乙一人在家,便携匕首前往。途中遇 联防人员巡逻,某甲深感害怕,折返家中。某甲的行为属于( )。

A、犯罪预备 B、犯罪中止 C、犯罪未遂 D、不构成犯罪

5、小偷打开了财务室的保险柜,但柜中空无分文。小偷的行为是( )。 A、盗窃既遂 B、不构成犯罪 C、手段不能犯未遂 D、对象不能犯未遂

6、甲扬言要杀害乙的全家,乙报案后公安人员即尾随追赶,在通向乙家的公路上,将携带凶器的甲截获。甲的行为属于( )。

A、犯罪预备 B、犯罪中止 C、犯罪未遂 D、犯意表示

7、冯某一日晚借着月光看见四楼宿舍内只有一名女士在床上睡觉,便起奸淫之念。当其潜入室内,悄悄地向床边时,不慎弄出声响,然后其便破门逃跑。冯某的行为是( )。 A、犯罪预备 B、犯罪未遂 C、犯罪中止 D、犯罪既遂

8、下列行为中不属于犯罪预备行为的是( )。

A、提刀在剧院里寻找仇人 B、为盗窃财物而进行实地考察 C、守候在被害人回家的路人 D、将毒药投入被害人的饭碗中

9、某甲因私仇蓄意杀害某乙。一天,某甲在某乙回家途中向其开抢射击,但未击中。这时,某甲尚有子弹3颗,却怕罪行败露,遂停止开枪射击。某甲的行为是( )。 A、犯罪未遂 B、犯罪中止 C、犯罪预备 D、意外事件

10、甲携带凶器拦路抢劫,黑夜中遇到乙便实施暴力,乙发现是自己的熟人甲,便喊甲的名字,甲一听便住手,还向乙道歉说:“对不起,认错人了。”甲的行为属于下列哪一种情形? A、实行终了的犯罪未遂 B、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 C、未实行终了的犯罪未遂 D、实行阶段的犯罪中止

11、某甲将他人的一台彩电偷回家中,经其父、兄规劝,某甲悔悟。在被盗者未发觉的情况下,又偷偷地

把这台彩电送回原处。甲的行为是:

A、犯罪中止 B、犯罪既遂 C、不作为犯罪处理

12、在共同犯罪中,如果被教唆人着手后中止犯罪,教唆犯应负犯罪 ( ) 的责任。 A、预备 B、未遂 C、既遂 D、中止

13、张某准备到某厂财务室撬保险柜偷钱,他邀约李某帮助他去望风。李某不同意,并到派出所告发了张

某,张某的行为属于:( )

A、犯罪预备 B、犯罪未遂 C、犯意表示 D、犯罪中止

14、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中,因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被迫停止犯罪的,其行为构成( )。 A、犯罪预备 B、犯罪未遂 C、犯罪中止 D、不构成犯罪

15、犯罪中止只能发生在:( )

A、犯罪预备行为过程中 B、犯罪实行行为过程中 C、犯罪预备行为和犯罪实行行为过程中 D、犯罪过程中

16、甲带匕首准备杀乙,在去往乙家途中,突然肚子疼痛,便回到家中。甲的行为属于:( ) A、犯罪预备 B、犯罪未遂 C、犯罪中止 D、不构成犯罪

17、张某潜入某财务室,把保险柜打开一看,巨款早已提走,便失望离去,其行为属于: A、犯罪既遂 B、犯罪未遂 C、犯罪中止 D、不构成犯罪

18、甲欲杀死乙,向乙连砍数刀后见乙倒地没有再动,以为乙已死,遂逃离现场。后乙被人及时抢救未死。

甲的行为属于:

A、犯罪中止 B、实行终了的未遂 C、未实行终了的未遂 D、犯罪既遂

选择题答案

1-5:D、B、B、A、D 6-10:A 、A、D、B、D 11-15:B、B、A、B、C 16-20:A、B、B

四、名词解释 1、犯罪预备 2、犯罪未遂 3、犯罪中止

了解下列概念的含义 1、犯意表示 2、能犯未遂 3、不能犯未遂 4、对象不能犯未遂 5、工具不能犯未遂 6、实行终了的未遂 7、未实行终了的未遂 8、预备中止 9、实行中止 10、终了中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