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e7bcf52cc7931b765ce1540

识记:

1.“十七年文学”中诗歌创作的总体面貌 总体上呈现一种曲折盘旋的发展态势。

2.“十七年文学”中诗歌创作的主要代表性诗人和作品 郭沫若《新华颂》艾青《我想念我的祖国》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臧克家《祖国在前进》 领会:

1.50年代初期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诗歌作品 未央的《驰过燃烧的村庄》《祖国,我回来了》感情热烈而真挚,广为传颂。

2.反映各条战线火热斗争生活的诗歌作品 随经济建设高潮到来,歌颂人民群众劳动精神,折射时代光彩。李季《玉门诗抄》《生活之歌》阮章竞《新塞外行》田间《马头琴歌集》。

3.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以后诗歌创作出现的某些变化 取材范围拓宽,爱情诗、山水诗、咏物诗、赠答诗逐渐增多,国际题材。一些诗人敢于正视生活中错综复杂的矛盾,抨击时弊,以执着的思想探索显示了诗歌创作中现实主义精神的深化。

4.1958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新民歌运动” 毛泽东号召,涌现大量农民诗人和“新民歌”给诗坛带来了表面繁荣的创作景观。实际上受“左”的思潮的影响,背离现实,将诗歌创作引向了窄路。

5.50年代末少量抒写真情的诗作 蔡其矫《雾中汗水》 郭小川《望星空》等,遭到不公平的批评。 6.“十七年文学”中的少数民族诗歌创作 少数民族叙事长诗 藏族《格萨尔王传》等·····

蒙古族 纳·赛音朝克图和巴·布林贝赫;维吾尔族 铁衣甫江·艾利耶夫;藏族绕阶巴桑等;白族晓雪、张长;侗族苗延秀。

7.50-70年代台湾的诗歌创作情况 余光中《舟子的悲歌》 《蓝色的羽毛》 痖弦《痖弦诗抄》《深渊》 应用:

1.闻捷爱情诗的主要艺术特色 ①颇具独创性的把爱情与新的时代气息、新的劳动生活和道德情操柔和在一起表现、从而艺术的揭示出人们爱情观念的深刻变化。②设置简单人物和情节,在富有幽有情调的叙事当中抒情。③民族风情,地域色彩描摹与点染,生活气息浓郁。

2.郭小川诗歌的艺术特色 ①时代激情与人生哲理的有机结合(非说教,激情表达,铺张···)②对形式技巧的刻意求新,多方探索。(多体裁、表现手法、排比等运用)

3.贺敬之诗歌的思想内容 意境清新一类是构思精美、构思清新、带有民族气息或颇得古诗精髓的抒情短诗。 另一类是表现我国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体裁,诗风豪放的长篇政治抒情诗。 4.50年代“颂歌”给诗坛带来的新诗风和存在的缺失

明朗的色调和昂扬的诗风①简单配合政治运动,中心工作的“传声筒”倾向已在部分诗作中闪露端倪②题材不够多样,形式比较单一③致力于外部现实图景的描绘而回避“自我”形象的抒写;对人的精神情感世界少揭示。 第四节 “十七年”的散文 识记:

1.“十七年文学”中散文发展的基本状况 为了直接而迅速的反映新时代的伟大变革,表现经济建设蒸蒸日上的喜人局面,作家纷纷将纪实性强、信息量大的通讯报告作为表达内心激情的工具。 2.“十七年文学”中散文创作的主要代表性作家和作品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巴金《生活在英雄中间》、老舍《我热爱新北京》、刘宾雁《本极内部消息》、《在桥梁工地上》、冰心《樱花赞》 领会:

1.“十七年文学”中的通讯、报道、特写体散文创作 抗美援朝战争战地通讯;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沸腾生活,表现祖国日新月异的面貌变化。《谁是最可爱的人》、《《祖国在前进》、《经济建设通讯报告选》、《散文特写选》

2.“十七年文学”中的抒情散文、游记散文、传记散文和杂文创作 创作势头不如通讯报告强劲,但成为60年代散文创作空前繁荣的预兆。老舍《我热爱新北京》、叶圣陶《游了三个湖》、《把一切献给党》、马铁丁《思想杂谈》 3.余光中、三毛、杨牧、等台湾作家的散文创作 余光中《左手的缪斯》《掌上雨》《逍遥游》《听听那冷雨》等。三毛《撒哈拉的故事》《稻草人手记》··· 率真、冒险、传奇、浪漫。杨牧核心主题反思与探索《叶珊散文集》《柏克莱精神》《年轮》

4.香港70年代活跃着的一批以学者身份进行散文创作的作家 金耀基、高克毅、董桥、陈之藩等,他们的作品思想深湛、学识阔大、机智幽默、文笔雅致。 应用:

1.“十七年”散文创作的经验教训 首先,散文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宽松的政治环境。 再次,“左”倾理论和僵化观念

势必遏制散文的多元功能。其次,创作队伍的形成对散文的繁荣至关重要。 2.杨朔散文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思想内容:①带有强烈的时代特点(反应时代侧影)②常从普通劳动者的言行中发掘美质,赞颂他们为社会主义事业做无私奉献的情操。

艺术风格:首先,寻求诗意的艺术构思(善缘物生情、托物言志,通过比兴、象征手法创意境)。其次缜密精巧的艺术结构(讲究剪裁布局,又谙识艺术辨证法)

局限:主题单一,片面歌颂;人工斧凿痕迹,艺术表现套路模式。 3.秦牧散文的思想主题和艺术成就

思想主题:秦牧散文取材广泛、立志高远、注重知识性、趣味性与思想性的结合。他善于凭借精细的观察叙述,描写古今中外的风土人情,轶闻趣谈,举凡日月星辰、山川水泽,抑或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一旦出现在他的笔下,便能平中见奇,不同凡响,且寄寓着一定的见解与思想,给读者正确的思想启迪、健康熏陶、积极主题。 艺术成就:首先,纵横联想、能放善收(想象自由、杂而不乱、散而归一)

其次,文笔生动,深情并茂(擅各种修辞手法,审美效应)风格特征多姿多彩。

4.刘白羽散文的时代气息和艺术特色 擅长抒写激情,表现思想,政治色彩鲜明,时代气息浓郁。

首先,他善于运用剪辑手法将历史与现实交织成形象的艺术画面,表现新颖深刻的主题。其次,他擅长融情入境,营造情景交融的壮阔气象,显示雄浑、豪放的风格特征。

5.董桥散文创作的成就 1、将旧人与古物相连接,写出历史的斗转星移,写出作者的感慨万千。2、善于以普通人的日常人生,写人性的温暖和世事的无常。3、“怀旧”的“常情”贯穿了董桥散文写作全过程。4、从总体上看,静深、内敛、雅致,瘦劲中自有氤氲,淡笔中映现浓情。 第五节 “十七年”的戏剧 识记:

1.“十七年文学”中戏剧发展的基本概况 较其他文学体热闹,政府的鼓励,促进戏剧的发展

2.“十七年文学”中戏剧创作的代表性作家和作品 夏衍《考验》安波《春风吹到诺敏河》 陈其通《万水千山》 曹禺《明朗的天》 领会:

1.“十七年文学”工业题材戏剧的创作 夏衍《考验》崔德志《刘莲英》塑造工人形象,新时代发展。

2.“十七年文学”农村题材戏剧的创作 对于农村变化和农民命运的表现。 安波《春风吹到诺敏河》 海默《洞箫横吹》 3.“十七年文学”革命战争题材戏剧的创作 陈其通《万水千山》 宋之《保卫和平》胡可《战线南移》 4.“十七年文学”以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为题材的戏剧创作 曹禺《明朗的天》 老舍《龙须沟》《在康尔布草原上》 5.“十七年文学”历史题材戏剧的创作 在某种程度上挽救了“公式化”“概念化”对话剧的大规模损伤 郭沫若《蔡文姬》《武则天》田汉《关汉卿》《文成公主》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6.“十七年文学”中旧剧改造和新剧创新方面的成就

①整理改编旧有剧目,如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和昆曲《十五贯》的改编,都是成功的尝试。 ②创作新的剧目,包括现在戏和新编历史剧。

7.“十七年文学”中的“新编历史剧” 吴晗《海瑞罢官》 田汉《谢瑶环》孟超《李慧娘》

8.“十七年文学”歌剧的创作情况 相对薄弱,延安时期出现以《白毛女》为代表的新歌剧,直到50年代中后期,才出现《小二黑结婚》《王贵与李香香》等作品。 应用:

1.“十七年文学”中戏剧创作的主要成就和不足

成就:1、戏剧创作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取得了一定成就。2、这一时期的戏剧在工业题材写作领域获得了成功。3、对于农村变化和农民命运的表现构成了本时期农村题材话剧的主要景观。4、反应革命战争题材的剧作在本时期也占据了相当的分量。5、还有反映知识分子思想改造、通过新旧社会对比、歌颂新社会,表现少数民族生活的题材等。

不足:1、在1958年的浮夸风中,戏剧成为政治的附庸。2、服务现实意图太强,导致题材狭窄、主题单一,现实深度的开掘不足,对生活中消极和阴暗面的忽略等。 2.老舍《茶馆》的艺术成就

①是匠心独具的艺术构思,纵向截取三个历史片段,横向的人物行为表现方面选取“茶馆”,三教九流汇集。②《茶馆》在艺术上的出色表现还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极为成功的艺术类型。人物群落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性格鲜明。③在语言方面体现了老舍作为一个语言大师所达到的那种炉火纯青的境界。经过提炼的北京方言,浓厚地方文化意味,朴素

流畅而又韵味十足;人物对白性格化、个性化。 第六节 “文革”文学 识记:

1.“文革”文学的基本状况 艺术事业空前劫难,极“左”思潮指导下多文艺思想受到批判。 2.《万山红遍》、《春潮急》、《李自成》(第二部)、《沸腾的群山》、《昨天的战争》、《大刀记》、《山呼海啸》、《闪闪的红星》、《万水千山》、《三上桃峰》、《园丁之歌》、《创业》、《海霞》等作品。

不遵从政治之命的文学。采取种种方式抵制左倾思潮与阴谋文艺顽强抗争。艰难曲折的维护艺术的尊严,创作了一些具有一定艺术价值的作品。 领会:

1.《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与“文艺黑线专政论”

摧残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宣言书,在文化领域实行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的纲领。打着文化革命的旗号,炮制“文艺黑线专政论”。全盘否定了30年代以来文艺成就,为推行文化虚无主义和封建蒙昧主义制造理论依据。

2.对“黑八论”的批判 把1949年以来文艺理论方面的代表性论点归纳为“黑八论,叫嚣有计划的对他们开展彻底的批判,从而造成文艺理论领域的大混乱。” 3.“样板戏” 《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4.“三突出”创作原则、“主题先行论”等创作理论

在所有人物中要突出正确人物,英雄人物,主要英雄人物。形式主义创作模式,违背了文艺创作规律,文学公式化。 文学创作必须从与走资派作斗争的主题出发,设置作品的框架,再到生活中找素材编故事,颠倒了文学与生活关系,取消主体性。

5.受制于政治,为阴谋家所控制与操纵的“文革”主流文学

把文学直接用来图解政治阴谋,煽动造反派与走资派进行斗争,不管是江青之流亲自树立的样板,还是他们授意炮制的文学怪胎,无一不是这套阴谋的注脚。

6.“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创作 躲避高压的政治专制,以尽可能隐蔽的手抄渠道自发的传播。 穆旦《智慧之歌》华汉《华南虎》郭小川《秋歌》张扬《第二次握手》等 应用:

分析浩然的《金光大道》之于“文革”时期主流文学的特征

①一切阶级斗争化②歌颂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③高大完美的英雄形象 第五章 新时期文学(1978-2000) 第一节 概述 识记:

1.新时期中国文学发展的基本概况 从现实主义的回归到现实主义的深化与超越。现代主义的“登陆”与繁荣。 2.新时期文学各发展阶段的文学创作潮流及其代表性作家和作品 现代主义文学:《班主任》《伤痕》《天云山传奇》现实主义: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现代派文学:刘索拉《你别无选择》 领会:

1.“文革”结束后文艺界的拨乱反正、正本清源

是文艺界面临的首要任务(文艺界结束了万马齐喑,百花凋零的局面) 2.新时期文艺界经历的一系列的专题讨论与争鸣

理论方面:共同美问题、人性论与人道主义问题、形象思维问题、文艺与政治关系问题、文艺的倾向性与真实性问题、文学艺术的典型性问题、歌颂与暴露问题、社会主义悲剧问题。 文学本体方面:“性格二重组和原理”等问题,文学“方法论”问题,文学批评与鉴赏理论建设问题,小说文体问题等。 3.文学创作中现实主义的回归与现实主义的深化

现实主义是我国自“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就确立的宝贵的文学传统。

饱受创伤的作家从“文革”的梦魇中解放出来,拿起手中的笔,用他们的作品预示着现实主义的回归,引发了关于现实主义的讨论。

4.文学创作中“现代派”与“先锋文学”的繁荣 1985年现代派文学出现刘索拉《你别无选择》,马原、残雪,现代主义文学潮流开始在中国形成阵势,由于对形式的实验探索而兴起的先锋派创作。

5.90年代文学所呈现出的多种形态和多元格局

开放之中的现实主义文学与起源于80年代后期,由于形式的实验摸索而兴起的先锋派创作继续勃兴,成为90年代的两道风景。口头实录文学,纪实小说等悄然兴起。 6.80年代以后台湾文学发展的主要特点

①新一代乡土文学作家登上文坛②报道文学崛起③政治文学勃兴④都市文学兴盛⑤女性主义文学有了新的发展⑥“另类”文学登场⑦留学生文学继续延伸⑧探索戏剧得到重视⑨原住民文学有了长足的发展⑩艺术形式的创新层出不穷 7.80年代以后香港文学的创作概况 ①作家队伍构成有了新变化②文学与政治关系出现新局面③通俗文学、先锋文学和社会文学三足鼎立④香港回归产生重大影响 应用:

新时期文学呈现的主要发展态势 ①从现实主义的回归到现实主义的深化与超越②现代主义的“登陆”与繁荣。 第二节 新时期小说 识记:

1.新时期的小说发展的基本情况

新时期文学最有成就领域,拥有阵容强大且不断补充新的血液的作家队伍;题材广泛、流派纷呈;艺术表现方式多样 2.新时期的小说创作的代表性作家和作品 王蒙《相见时难》《冬雨》《冻的湖》《蝴蝶》刘心武《班主任》 汪曾祺《邂逅集》《汪曾祺文集》 张贤亮《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风格》等;高晓声《陈换成上城》系列 3.新时期先后出现的不同的小说潮流 “伤痕小说”“改革小说”“寻根小说”“现代派小说”“实验小说”“新写实小说”“晚生代小说”“女性小说”“现实主义冲击小说” 领会:

1.“伤痕小说” 新时期文学涌现出来第一个潮头。对四人帮揭露控诉,同情人民遭遇,感应了时代脉搏,表达了时代主题,反应了人民的心声。

2.“反思小说” 扩展、深化历史内容,对极“左”路线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与反思,主题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和悲剧意味。

3.“改革小说” 随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向前推进,作家纷纷收回反思目光,将热情投注于沸腾的现实生活,反应各领域改革过程及引起的社会变革,价值冲突及心理震荡。

4.“寻根小说” 开始了一场规模浩大的文化寻根运动,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 5.“现代派小说” 表现人类普遍的荒诞性,体现了充分的现代意识。 6.“实验小说” 反现代主义倾向的小说潮流。

7.“新写实小说” 以写实为主要特征,注重还原现实生活,表现现实的荒诞、丑恶、灰暗或无奈。 8.“晚生代小说” 表现一定精神内容,而指向度暧昧不明,带有明显个体性。 9.“女性小说” 动用了女性自身的感觉系统与思维结构,显现出鲜明个性特征。

10.“现实主义冲击波小说” 关注社会现实,诸如民工进城、工人下岗等。有待关注普通百姓;理性批判,精神有待加强;克服偏写实“报告文学化”倾向。 11.王蒙的小说创作情况 《相见时难》《冬雨》《冻的湖》

12.80年代以后台湾重要的小说家黄凡、袁琼琼、朱天文等人的作品 黄凡《赖索》《大时代》《都市生活》都市文学、政治文学。袁琼琼《自己的天空》《两个人的事》《沧桑》新女性主义作家。朱天文《小毕的故事》《炎夏之都》《世纪末的华丽》

13.80年代以后香港小说的代表作家西西、施叔青、陶然等人的作品 西西《我城》、《像我这样一个女子》。施叔青《约伯的末裔》《香港的故事》。陶然《蜜月》《旋转舞台》《岁月如歌》 应用:

1.新时期小说创作的整体特点和主要成就

①拥有一支阵容强大且不断补充新的血液的作家队伍②小说创作的题材领域不断开拓和突破,反映广阔生活领域③流派纷呈,气象万千④艺术表现方式丰富多样⑤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对于振奋民族精神,批判民族痼疾,重铸民族灵魂以及人道主义的复归,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2.王蒙新时期小说创作的特色及其对新时期文学的主要贡献 ①对西方现代派“意识流”手法在小说创作中的借鉴和运用(突破传统文学描写观念)②结构随意化,多以心理为结构,而且语言幽默、抒情、调侃,立意富有寓意。 3.张贤亮小说创作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将人生哲理融汇到作品之中,作品理性色彩很浓,建立在现实主义的感性生活描写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