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A统考题库 电大奥鹏网络教育远程教育 word文件193页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大学语文A统考题库 电大奥鹏网络教育远程教育 word文件193页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e54a5433968011ca30091d2

现,从虚处落笔,渲染、烘托罗敷的美貌。这种侧面描写和烘托,比直接描绘美丽本身更为有效,它更加生动活泼,更富生活气息。

3,《汉乐府·陌上桑》一诗中对话手法的妙用

答:以对话入诗,是汉代民歌的普遍特点,这首诗尤为突出。第二层和第三层是这首诗的核心部分,全诗是通过对话来完成的。特别是第二层,通过罗敷和使君的几番对话,不仅清楚地交代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且通过个性化的语言,生动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五)《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主题

这是一首思妇诗,表达了女主人公对离别在外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诗的主题是:离别相思。

2,《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的艺术特色 答:第一,感情真挚,曲折细腻。

第二,诗意含蓄,表达委婉。如用“衣带日已缓”来写自己的相思之苦和日渐消瘦;用“努力加餐饭”来表示对丈夫的关心体贴,表达非常含蓄。

第三,运用比喻,耐人回味。如用“胡马”、“越鸟”来喻怀念故乡,用“浮云蔽白日”来愈丈夫为人所惑,诗意委婉。这首诗还大量化用前人的诗句,如“与君生别离”化自《楚辞》;“道路阻且长”化自《诗经·秦风·蒹葭》,“胡马”二句化自《诗经》;“相去日已远”二句和“浮云蔽白日”二句均化自乐府《古歌》,这些化用自然又贴切,透出典雅的气息,同样收到委婉含蓄,耐人回味的效果。

总之,这首诗善于运用比兴和写景来抒发感情,擅长采用事物烘托,融情入景,寓景于情,体现了“怨而不怒”、“温柔敦厚”的抒情风格,是我国早期抒情诗的典范。

在句法韵律上,语言不假雕琢,浅近自然,但又异常精练,含义丰富,耐人寻味;韵律轻柔优美,悠扬婉转,很适合歌唱和吟诵

9

(六)曹操《短歌行》

1,曹操生平及其诗歌成就(见教材P22)

《短歌行》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作者在丧乱之际,渴慕贤才以建功立业的急切心情及以统一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和宽广胸襟。

2,曹操《短歌行》一诗的语言特色

答:1,此诗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用“朝露”喻人生短暂;用“乌鹊”择枝喻贤士择主;用明月喻贤才;用山海喻志向、胸怀等等, 形象十分生动。

2,运用典故。借用《诗经》、周公的典故,立意深远。

3,这是一首言志诗,采用《诗经》的四言句式,显得庄重、典雅,加强了作品的力量的表达。

总之,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抑扬顿挫,具有强烈的节奏感。

3,曹操《短歌行》一诗的主题是什么?你对诗中表达的感情有什么评价?

答:这首诗的主题是:作者抒发了光阴易逝,事业未成的苦闷心情和渴求贤才以帮助统一天下的意旨。

由于处于当时动荡的年代,生活不安定,曹操受这种思想的影响较深,所以在诗的开头有人生短暂、借酒浇愁之叹。但是,随着诗意的逐层展开,逐渐被诗人渴求贤才、统一天下的雄心大略所代替,开头所流露的消沉伤感情绪就一变而为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悲壮诗篇,作品的积极意义也就充分显示出来了。

第二章 先秦两汉文

一、先秦两汉文概述

先秦时期有文字记载的散文是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10

(一)先秦历史散文与代表作

早在春秋之前,我国就产生了第一部散文集《尚书》。《尚书》即上古之书,亦称《书经》。它记载了古代历史传说,记录了当时的政府文告、战前誓辞和政治言论等。《尚书》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训诰体史书。

《春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由私人撰写的编年史,它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由孔子根据鲁国史官编撰的史书加工而成。

《春秋》极其简洁地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起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凡242年间发生的片段史实,语言简朴,句法严谨,往往一字“寓褒贬,别善恶”,故有“春秋笔法”之称。

《左传》,即《春秋左氏传》。一般认为它是战国初年鲁国史官根据各国史料编撰而成,与汉代的《谷梁传》、《公羊传》合称“春秋三传” 。

《左传》是一部文学成就很高的历史著作,它既记事,也记言。

《左传》详细而系统地记录了自鲁隐公元年起至鲁哀公二十七年止(公元前722--前468年),共250年间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各方面的矛盾,揭露了统治者荒淫残暴的罪行,突出民本思想,强调“民心得失”与政治成败的关系。

《左传》虽不是文学著作,但从广义上看,仍应该说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性作品。其中关于战争的描写,尤其为后人称道。写得最为出色的,是春秋时代著名的如晋楚城濮之战等五大战役。

从文学上看,《左传》最值得注意的地方,还在于它记叙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时,不完全从史学价值考虑,而是常常注意到故事的生动有趣,常以较为细致生动的情节,表现人物的形象。

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左传》为表现这种“生动情节”,会添入某些虚拟成分,有作者自己对历史事件的揣摩。当然,这种虚拟和揣摩,不同于小说、戏剧的虚构,它是完全依附于历史的,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历史,并表现作者的历史观念。

从这个意义上看,《左传》正是中国第一部包含着丰富的这一类文学因素的历史著作,它直接影响了《战国策》、《史记》的写作风格,形成文史结合的传统。这种传统既为后代小说、戏剧等写作提供了经验,又为这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左传》不仅是具有进步思想的优秀历史著作,而且也是一部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历史

11

散文著作。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的史书。它分别记载周王朝及诸侯各国之事,而主要是记言,故名《国语》。记事起于周穆王,终于鲁哀公(公元前1000--前440年)。司马迁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从此一般都认为《国语》的作者为左丘明,《国语》包含了许多政治经验的总结,其思想倾向略近于《左传》,只是不像《左传》那样鲜明突出。

《国语》的文字质朴,不如《左传》有文采。但其中也有比较精彩的部分。如《晋语》中记“骊姬之难”的故事,较《左传》记载更详细曲折。另如“齐姜醉谴重耳”等,也比《左传》中有关部分具体生动。

《国语》中的《吴语》、《越语》在全书中风格较为特殊。故事写得波澜起伏,很有气势。有些段落写得有声有色,如阅读文艺小说一般。如吴越争霸、勾践报仇雪耻一事,写得十分传神。

《战国策》,是由战国时期的史料编撰而成,后由西汉刘向重新整理、校订,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分为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12国的国策。它记载了从春秋末期起,到秦并六国止(公元前460年--前220年)约240年所发生的一些历史事件。《战国策》叙事长于铺陈,具有纵横家雄辞宏辩的特色,善于夸张渲染,描写人物绘声绘色,惟妙惟肖,语言生动流畅。

从文学上看,《战国策》的特色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富于文采。《左传》也是以文采著称,但两者相比照,可以看到《战国策》的语言更为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无论叙事还是说理,《战国策》都常常使用铺排和夸张的手法,绚丽多姿的辞语,呈现酣畅淋漓的气势。在这里,语言不仅是作用于理智、说明事实和道理的工具,也是直接作用于感情以打动人的手段。如《苏秦始将连横》等篇,尤为明显。

2、描写人物性格和活动,具体细致、生动活泼。《左传》描写人物,大抵是简笔的勾勒,而《战国策》中的人物立体感强,如《齐策》中的冯谖,有胆识、有策略、有手段,同时也是恃才自傲、多辞善变的奇士风采,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如《荆轲刺秦王》一篇,更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