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全雄1号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黄颡鱼全雄1号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d4c1cc276eeaeaad1f330c6

表3-2 常见鱼滨治疗方法

病 名 病 状 防治方法 用0.2mg/L三氯异氰尿酸(TTA)水体消毒,每天一次,连续三天,同时口服聚维酮碘(用量按说明书要求) 全池泼洒0.5g/m3溴氯海因或出血性水肿病 体表泛黄,粘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腹部膨胀,肛门红肿。 肠炎病 病鱼独游,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肛门有黄色粘液流出。 0.2mg/L~0.5mg/L三氯异氰尿酸水体消毒。内服2.5g/kg大蒜素粉,服用4d~6d 车轮虫 病鱼体表有一层白色粘液分泌增多,鱼类不吃食。 用0.7mg/L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或车轮净(用量按说明书要求)全池泼洒。 指环虫 病鱼鳃上有大量粘液体,呼吸困难,用0.2ppm的指环敌全池泼洒2~3次,间隔2-3大量寄生时鳃盖张开。 病鱼体表液增多,呼吸困难,游动缓慢,常与其它寄生虫并发。 天。 同车轮虫。 斜管虫

附件四黄颡鱼“全雄1号”品种标准 武汉百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黄鳝鱼“全雄1号”

2010-7-21发布 2010-8-1实施 武汉百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发布

黄颡鱼“全雄1号”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黄颡鱼“全雄1号”主要生物学形状、生长与繁殖、生化遗传学特性、细胞遗传学特性及检测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黄颡鱼“全雄1号”的鉴定及推广应用。 2、引用标准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GB/T18654.1-2003 养殖鱼类种质检验 第1部分:检验规则 GB/T18654.2-2003 养殖鱼类种质检验 第2部分:抽样方式 GB/T18654.3-2003 养殖鱼类种质检验 第3部分:性状测定 GB/T18654.12-2003 养殖鱼类种质检验 第12部分:染色体组型分析

GB/T18654.13-2008 养殖鱼类种质检验 第13部分:同工酶电泳分析 3名称与分类 3.1学名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Richardson))。

3.2分类地位

鲶形目 Siluriformes 鲿科 Bagridae 黄颡鱼属 Pelteobagrus 4、主要生物学形状 4.1.1外形

体长,体后半部稍侧扁。头大且扁平。吻圆纯。口裂大,下位,上颌稍长于下颌,上、下颌均具有绒毛状细齿。眼小,侧位,眼间稍隆起。须4对,鼻须达眼后缘,上颌须最长,伸达胸鳍基部之后;颐须2对,外侧一对较内侧一对长。背鳍不分支,鳍条为硬刺,后缘有锯齿,背鳍起点至吻端距离小于至尾鳍基部的距离。胸鳍硬刺发达,未端近腹鳍。前、后缘均有锯齿,前缘约30枚~45枚细锯齿,后缘约0枚~17枚粗锯齿。脂鳍较臀鳍短,末端游离,起点与臀鳍相对。尾鳍深分叉。体背部黑褐色,体侧黄色,并由三块断续的褐色条纹,腹部淡黄色,各鳍灰黑色(图4-1)。

图4-1黄颡鱼“全雄1号”外部形态图 4.1.2可数性状

背鳍鳍式:D.ii-6~7 臀鳍鳍式:A.0-16~23

第一鳃弓外侧鳃粑数:13个~16个 4.1.3可量性状

见表4-1,黄颡鱼“全雄1号”的头长/眼间距与标准黄颡鱼的略高。

表4-1黄颡鱼“全雄1号”可量性状一览表

项 目 体长/体高 体长/头长 体长/尾柄长 体长/胸鳍基长 头长/胸鳍基长 体长/尾柄高 体长/背鳍起点至 吻端距离 体长/背鳍基部末端至脂鳍起点距离 头长/眼径 头长/眼间距 黄颡鱼标准值 3.8~4.2 3.6~4.2 6.7~7.8 6.9~8.7 1.2~1.6 9.4~11.8 黄颡鱼“全雄1号”实测值 4.59±0.36 3.61±0.24 8.14±1.08 7.68±1.01 1.27±0.19 12.46±1.24 2.61±0.09 单项判定 符合 符合 符合 符合 符合 符合 符合 2.7~2.9 3.7~4.2 4.6~6.0 2.1~2.3 4.02±0.41 4.90±0.54 2.67±0.27 符合 符合 不符合 4.2内部构造 4.2.1鳔

鳔一室。鳔内有“T”形隔膜,将鳔分隔成一前二后相互连通的三小室,鳔管开口于中隔的前方。 4.2.2脊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