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半月谈(公务员考试必度材料)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2013-2014半月谈(公务员考试必度材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cdf6686d5bbfd0a7956735a

是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只是形式上量的调整,而化学变化才是根本性的质的改变,包括大部门制改革在内的机构改革只是政府职能转变的一个途径而非目的。如何突破陈旧思想认识、传统行政方式等诸多障碍,抓住职能转变这一行政体制改革的关键,避免“新瓶装旧酒”? 三忧“走了回头路”。政府转型,必须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社分开,简政放权.如何打破机构精简、膨胀、再精简,行政审批清理、增设、再清理的怪圈,以长效机制保障改革成果,避免改革“走了回头路”?

我国改革正处于深水区和攻坚阶段。与以往相比,改革的深刻性、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政府改革也不例外。政府改革的成功推进,需要改革者拿出更大的政治智慧与勇气,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增大改革措施的刚性,减少摩擦耗损、克服力度衰减。 要以政府改革带动经济改革,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重点加大政府放权力度,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释放市场活力;以政府改革带动社会改革,以财税制度改革为重点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实现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的社会结构,同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释放社会活力:以政府改革带动治理改革,以权力公开透明为重点。政府治理的转型,就是要有效约束权力、监督权力、抑制腐败,提高政府公信力。

具体而言,政府改革的重要目标就是建设有限政府和有效政府。所谓有限政府,是相对于计划经济下的全能政府(无限政府)而言的。从经济方面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范围是有限的,它所掌握的资源与提供公共物品有关,而稀缺资源配置者的角色由市场担当。但“为”与“不为”如何划界,“管”与“放”如何平衡.不但考验改革者的智慧,也事关改革的成败。所谓有效政府,是指政府在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改善管理,反腐倡廉,低成本、高效率地为人民群众提供服务。

最后,政府改革需要不断提高改革透明度,加大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不断加强行政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改革推进、检验改革成效,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拓展,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依法行政、人民满意的政府。

不能用形式主义反“四风”

“向我看齐,对我开炮!?‘不遮不掩,真刀真枪”。民众从新闻媒体上看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中央领导带头示范,亲自督导,各地官员高调宣示,自我解剖,推动反“四风”不断深入。

然而,也见也闻一些地方别出心裁,推出种种新招,惹来社会诸多热议—— 有群众大会隆重举行,但见主席台上每位预上矿泉水一瓶。领导登台后大手一挥:全部撤下,改以服务员用暖瓶一一倒水;有行政大楼早已落成,一旁闲置,却将人员及时安排挤进别处临时办公场所,以保证合乎标准。

与一些媒体披露的只见程序不见行动的走过场相比,这些地方领导还是不一样,可谓雷厉风行,高调跟进。但就其实质而言,还是抛不掉形式主义,只不过是换了一副马甲而已。这些做法能否真正收到整改成效,赢得民众认可?令人生疑。

这是一种作秀。大概是平时做表面文章做多了,已经形成一种路径依赖,每有机会,便故态复萌,忍不住秀上一把。近些年来,“三公”消费讲排场,比阔气,老百姓多有怨言,自然应该从严治理。但是,这并非是要取消正常的公务经费开支。会场不摆鲜花、不打横幅,这都正常。但让人费解的是,摆上几瓶普通的矿泉水与让服务员倒白开水之间,是否就有一条衡量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界线呢?这让人回忆起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之始,就有地方干部在公开场合只喝白开水、只吃自馒头的事情。当然,这类作秀的社会效果并不好,群众背后议论纷纷,最终成为一种笑谈。现在经济发展了,生活提高了,也不必只喝自水吃馒头,让人感觉很不真实。转变作风,还是应该把心思放在如何密切联系群众上。

在不少官员心中,反“四风”被想象成了一次运动。在他们自己总结的“小聪明”中,所谓运动,就是刮一场大风,下一阵急雨,风来草自偃,雨过地皮湿。谁顶风作案,谁自然要冒被拿下的风险:谁真的深挖痛整,谁保不住过后后悔“吃亏”。于是,他们自认为最实惠的选择是搞形式主义,暂时摆出一些花样以图蒙混过关。拿办公用房来说,不少地方是一个局一座楼,而且外表都造型各异,气象非凡。有的领导办公室里还要带上卧室、卫生间,究竟这是办公场所还是豪华宾馆?你是来工作的还是来享受的?前不久,中央下文要求全国党政机关严格清退超标办公用房。他们便临时找个地方回避一下等风头过后再搬回来。如果真的是落实中央规定,那么你搬出的那座大楼为什么宁可一直闲置浪费也不改他用?而且,中央的相关规定几年前便已施行,是否应该过问一下当初超标建设者和审批者的责任?

形式主义顽症难治,主要是因为一些为官者善于把上面布置的各种工作转换成自己的政绩工程。看起来工作力度很大,实际上都是在做表面文章;落实要求表现得雷厉风行,实际上避重就轻。甚至把小题目无限拔高,对小毛病猛药施治,而对一些太阳底下、马路边上的积弊则视而不见,一些举手之劳、吹灰之力的施政也议而不行。这与党一贯倡扬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背道而驰,与党的政策规范相去甚远,也直接违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宗旨和要求。

出现这些另类的形式主义,说明有的干部至今对反“四风”认识有偏差,态度不端正。中央要求的是坚持把“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总要求贯穿全过程,是边学边改,边查边改,边整边改,是以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行动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用形式主义反“四风”,按照老百姓通俗的但也很精准的说法,就是中央给出的是本好经,可惜被歪嘴和尚们念歪了。

自然,我们不应指望通过一次活动解决所有问题。从眼前看,首要的还是各级干部能不能深刻地去触及感情,触及心态,触及信念,深刻地审视自己,在感情上对百姓的牵挂还在不在,深不深?在内心中所思所谋的是百姓的利益多,还是自家的私利多?在头脑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还有没有,牢不牢?若从长远计,那还得在加强民主监督、构筑制度保障和推进法治建设方面,迈开更大的改革脚步。

请将文明带进你的行囊

转眼之间,中国已经成了全球旅游大国。

节假日,黄金周,人们纷纷背起行囊,走出家门,走出国门。观光游、休闲游,组团游、自助游,生态游、购物游??随着社会的开放,随着财富的增加,旅游,已经从以往的生活奢侈品变成了老百姓的日常消费品,并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行走中的国人,给世界的发展带去了巨大的商机,也给文明的传播留下了难言的诘问。

我国本是礼仪之邦。但翻翻媒体信息,一些同胞的言行还是让人汗颜:城市地铁中为抢占座位大打出手,国际航班上为行李摆放吵闹不休,埃及神庙里不忘涂鸦“到此一游”,新近又曝出“中国游客卢浮宫手持假门票”的新闻??这些

不文明行为在媒体聚光灯下显得格外刺眼。

一些国家的旅游景点和酒店居然张贴出只有中文的告示牌:“请勿大声喧哗”“请勿随地吐痰” “请勿乱扔垃圾”。是歧视,还是警示?陋习难改,给我们的旅途平添了诸多烦恼,给国人的尊严也带来了无形伤害。

我们总想给世界带去中国话语、中国形象、中国价值,其实,最有效的传播、承载和代表,恰恰是最普通的中国人的一言一行。

我们怎么去努力涵养自己的行走文明?如何去全面提升国民的人文素养? 还是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家庭、社会的公民教育抓起。唤醒每一个人心中独立、平等和尊严的意识,引导每一个人自觉认同、坚定恪守社会主流文化价值和道德法制规范,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的课本里早已有公民的思想品德教育,从内容的高蹈和指向的远大看,不可谓不重视。

可是,从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视角看去,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有记者采访中听到老师同学的回答,不少是“枯燥”“空洞”,理论性强,说教味浓,与学生的生活脱节,与社会的需求隔膜。

另外,当下学校重视的还是高考的独木桥,还是考核的指挥棒,专业科目的努力是立竿见影的进步,思想品德的提升是潜移默化的功效,公民教育的成效是一种浸润和涵养,如何简单以分数度量?于是,人文情怀的培养,生命意识、公共意识、规则意识的树立,感恩之心、关怀之心、敬畏之心的熏陶,很难摆上应有的位置。

在应试教育的冲击和就业困局的倒逼中,公民教育在学校课程中很难逃脱边缘化的命运。这一切,都给学生的角色化、社会化成长投下了缕缕浓重的阴影。至于家庭、社会的公民教育,基本上付之阙如。当前的种种社会乱象,也多是这一缺失结出的苦果。

文明也是一种建设,一种养成。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和评选,已有经年,有力地助推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优化、文明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的进程。从环境育人,到文化树人,从有形之手的行政推动,到无形之手的需求拉动,从城市与乡村一体,到市民与新市民共建,文明,已经成为不少城市百姓的生活方式、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