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附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2017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附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c17fa7d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db

? 对调整社会阶层结构提出政策建议:社会分层研究在弄清社会成员的基本结构、提示社会资源配置的机制、对社会阶层结构作出科学判断之后,必将以制定准确的、合理调整社会阶层利益关系的社会政策作为落脚点。

九、 职业流动:指劳动者为追求自身的发展、寻求自己的价值 而改变工作岗位,改换职业的行为。 十、 职业流动的原因:

? 大材小用,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能,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 自己才疏学浅,不能胜任工作;

? 或二者兼而有之,虽在所处的本职岗位上表现能力差,但同时具有从事别的职业的优异才能。

十一、 职业流动:单位负责人、办事员、商业人员这三个职业的职业流动率不分年龄阶段均是比较高的。 十二、 社会青年的职业流动趋势:

? 从产业角度看,当代青年主要流向于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 ? 从地域的角度来看,当代青年人才主要流向经济发达地区、沿海开放城市及国外发达国家;

? 从企业的性质来看,当代青年人才主要流向外资企业、私营企业。 十三、 改革开放后职业流动的特点:双向性、双为性

第六章 劳动组织

一、 组织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

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

word文档可自由复制编辑

准则的总和。

二、 企业劳动组织工作的内容

1、 劳动定额与编制定员:(1)劳动定额分为时间定额和产量定额(2)编制定员分为岗位定员法、比例定员法、劳动效率定员法、业务分工定员法

2、 组织机构设置(1)按产品设置;(2)按客户设置;(3)按地区设置;(4)按职能设置;(5)按计划项目设置 三、 正式组织具有的特点: 1、 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和整体性;

2、 有正式的阶层结构和严格的规章制度,有明确的分工职责,以协调人员的行动;

3、 成员之间存在着正式的互动。

四、 非正式组织的特点:有较强的凝聚力;规模小,结构松散;自

发形成核心人物;满足成员心理需要;信息沟通灵。 五、 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1、

积极作用:A、化解矛盾,提高凝聚力;B、提高劳动生产率;

C、信息通道;D、维护个人自尊心。 2、

消极作用: A过于活跃,会影响正式组织的作用;B有可能

使“小道消息”“小报告”泛滥,成为影响稳定的因素。 六、 古典组织理论。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法约尔、德国的韦伯、英

国的厄威克及美国的幕尼。研究的核心是组织结构的合理化 七、 韦伯的三种权力

word文档可自由复制编辑

1、 传统权力; 2、 超凡权力; 3、 法定权力;

八、 通过霍桑试验,梅奥得出三个新论点:

1、 2、 3、

职工是“社会人”;

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有非正式组织; 企业领导必须努力满足人的社会需求。

九、 劳动组合的类型:

1、 2、 3、 4、 5、

指令组合; 任务组合; 利益组合; 友谊组合; 委员会。

十、 人力资本化(名词解释):就是将人力看成生产要素而投入使

用,并将其看成能转化为资本或财富的第一资源。 十一、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第七章 劳动关系

一、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包括各类企业、个休工商户、

事业单位等)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广义上:是指劳动主体在实现集体劳动的过程中彼此之间发生的社会关系。狭义上,劳动关系式《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双方当事人被一定的劳动法律所规定和确认的,权利和义务联系在一起,其权

word文档可自由复制编辑

利和义务是通过国家强制来保障的。

二、 劳务关系是指劳务关系的当事人依据民事法律规范而形成的

关于一方向另一方提供劳务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三、 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简)见同步综合练习册p61

1、 2、 3、 4、 5、 6、

在法律依据方面的主要区别; 在主体及主体之间地们的区别; 当事人之间在隶属关系方面的区别; 当事人之间在承担义务方面的区别; 用人单位对当事人在管理方面的区别; 支付报酬方面的区别。

四、 影响劳动关系的重要因素:

1、 2、 3、 4、 5、 6、 7、

主体因素; 环境因素; 经济环境; 社会环境; 政治环境; 制度因素; 传媒因素。

五、 管理主义学派的主要观点:该理论认为,如果企业能够采用高绩模式下的“进步的”或“高认同感”的管理策略,冲突就可以避免,并且会使双方保持和谐的关系。(日本模式)

六、 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日本过去关系模式成为管理主义学

word文档可自由复制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