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期末试卷反思与分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高一物理期末试卷反思与分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a9d4a0b79563c1ec5da712d

常州市2009年高一物理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全卷整合时间较长,望同学们见谅

常州市教育学会学业水平监测 高一物理试卷答案与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关于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D )

A. 只有物体静止时,才具有惯性 B. 只有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才具有惯性 C. 只有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时,才具有惯性 D. 物体处于任何运动状态都具有惯性

物体的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2.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一质量为m的小球在绳的拉力 作用下做半径为r的匀速圆周运动,已知小球运动的角速度 为ω,则绳的拉力F大小为 ( B )

vv2 A. m?r B. m?r C. m D. m2

rr2根据向心力公式: F?m?r

22

3. 关于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A. 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越大 B. 速度变化越大,加速度越大

C. 加速度大小不变,速度方向也保持不变 D. 加速度大小不断变小,速度大小也不断变小

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4.小船在水速较小的河中横渡,并使船头始终垂直河岸航行,到达河中间时,突然上游来水使水流速度加快,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 ) A. 小船要用更长的时间才能到达对岸

B. 小船到达对岸的位移将变大,但所用时间仍不变

C. 因小船船头始终垂直河岸航行,故所用时间及位移都不会变化 D. 因船速与水速关系未知,故无法确定渡河时间及位移的变化

由于船头垂直指向对岸,故渡河的最短时间已被确定,与水速无关.

5.王强同学对着墙壁练习打网球,假定球在墙面以25m/s的速度沿水平方向反弹,落地点到墙面的距

2

离在10m至15m之间。忽略空气阻力,g取10m/s.球在墙面上反弹点的高度范围是 ( A ) A.0.8m至1.8m B. 0.8m至1.6m C. 1.0m至1.8m D. 1.0m至1.6m

根据平抛运动的规律: 12H?gt1 x?vtV0 1101 2 22V0 ??x11110?? H?gt2?g?1???10????0.8m 11H2 ?v?22225?? 0??H1 同理可得:

11?x22H2?gt2?g?22??v0

?1?15????10????1.8m ?2?25??22x2 x1 1

常州市2009年高一物理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全卷整合时间较长,望同学们见谅

6. 雨滴从高空由静止落下,若雨滴下落时空气对它的阻力随雨滴下落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则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雨滴下落运动情况的是 ( B ) vm

我们经常提到雨滴受到得阻力与速度成正比,那么雨滴下落得加速度

f 为: mg?kv?ma 由于v的增大,加速度逐渐变小直至零,雨滴

a

最后做匀速直线运动,V-t图线中的斜率应该越来越小,直至零。

虽然本题阻力与速度成何种关系不明确,但阻力随雨滴下落速度的增大 mg 而增大,可以相信最后一定达到某一最大速度vm,B图较好地反映了这

些特点.

7.为了节省能量,阳湖商场安装了智能化的电动扶梯。无人乘行时,扶梯运转的很慢;有人站上扶梯时,它会先慢慢加速,再匀速运转,一顾客乘扶梯上楼,恰好经历了这两个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C ) A. 顾客始终受到三个力的作用 B. 顾客始终处于超重状态

C. 顾客对扶梯作用力的方向先指向左下方,再竖直向下 D. 顾客对扶梯作用力的方向先指向右下方,再竖直向下

F N N F v a

F合 f mg

mg 图1 图3 N′ 图2

F′

顾客在扶梯上有斜上方的加速度(见图1),说明重力与扶梯对顾客的作用力F产生的合力在斜

上方,根据牛顿第三定律, 顾客对扶梯的作用力F′指向左下方(F′是F的反作用力). 此时顾客有 向上的分加速度,顾客处于超重状态。

在匀速阶段,合力为零(见图2), 扶梯对顾客的作用力N与重力在一直线上,且大小相等。同

样根据牛顿第三定律,顾客对扶梯的作用力N′指向正下方(N′是N的反作用力).此时顾客无加 速度当然就不会有什么超重、失重的现象了。

顾客在扶梯上受到扶梯的作用力F是如何形成的呢? 由图3所示,顾客受到扶梯对他的支持

力N以及扶梯对他的摩擦力,这两个力的合力就是扶梯对顾客的作用力F.

这样说来在加速阶段顾客的确受到支持力、摩擦力、重力三个力的作用。但在匀速阶段顾

客就只受支持力N、重力mg两个力的作用。 综上所述,只有C的答案正确

2

常州市2009年高一物理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全卷整合时间较长,望同学们见谅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多个选项符合题意。全部选对的得

3分,选对但不全得得2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 8.每秒内速度改变量得大小和方向均相同得运动包括下列四种运动中的 ( BD ) A. 匀速圆周运动 B. 自由落体运动 C. 变速圆周运动 D. 平抛运动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有:?V?a?t 公式的含义:在加速度一定的前提下,在相同的 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相同且速度变化量的方向也相同。注意:?V也是矢量。 题中只有B、D是匀变速(加速度一定)运动,符合题意。 9.汽车通过凸形桥最高点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C )

A. 汽车对桥面压力等于汽车的重力 B. 汽车速度越大,汽车对桥面压力越小

C. 当汽车速度大到一定值,汽车对桥面压力可能为零

N D. 汽车速度越大,汽车对桥面压力也越大

汽车在凸形桥的顶点时的动力学方程为:

22an mg vv mg?N?m N?mg?m RR

有上式看出v越大N越小。尤其是当v?Rg时,N=0 所以B、C正确

10.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一质量为m的小球在拉力F作用下做匀速

圆周运动,若小球运动到P点时,拉力F发生变化.关于小球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D )

A. 若拉力突然变小,小球可能沿轨迹Pb做离心运动 B. 若拉力突然变大,小球可能沿轨迹Pb做离心运动 C. 若拉力突然变小,小球可能沿轨迹Pc做向心运动 D. 若拉力突然消失,小球可能沿轨迹Pa做离心运动 v2匀速圆周运动的动力学方程为: F?m

R

从式中看出对于一定的半径,v与F是对应的。

当向心力F突然变大,小球将向圆心靠拢,轨迹为C.

当向心力F突然变小,小球将远离圆心,轨迹为b.

当向心力F突然消失,小球将沿切线方向飞离,轨迹为a. 选项A、D正确

11. 如图所示是甲、乙两个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相对于同一个作标原点的

s-t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D ) A. 甲、乙都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B. 甲、乙运动的出发点相距S1 C. 乙比甲早出发t1时间

D. 乙运动的速率大于甲运动的速率

3

v 常州市2009年高一物理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全卷整合时间较长,望同学们见谅

从s-t图象中看出,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且乙的斜率大于甲的斜率所以有:V>V

乙甲

在时刻为零时,甲在S1处,乙在原点,经过t1时间乙才开始运动,由图中看出甲、乙的运动方 向是相反的。选项B、D正确。 12.如图所示为蹦极运动的示意图,弹性绳的一端固定在O点,另一端和运动员相连,运动员从O点自由下落,至B点弹性绳自然伸直,经过合力为零的C点再到达最低点D,然后弹起,整个过程中忽略空气阻力,分析这一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经过B点时,运动员的速率最大 ( BC ) B. 经过C点时,运动员的速率最大 C. 从C点到D点,运动员的加速度增大 D. 从C点到D点,运动员的加速度不变

运动员到达B点时,绳子刚刚伸直,过了B点后才有弹力,不过此时的弹力还没有重力

大,所以从B到C的过程是加速过程,加速度逐渐变小,到达C点时,合力为零,加速 度为零,速度达到最大。从C到D的过程是弹力大于重力,是减速过程。

加速度反向增大,直至D点,加速度达到最大,而此时速度最小为零。选项B、C正确 三、填空题(本题共6小题,共3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13.(3分)国际单位制中力学的三个基本单位是 kg 、 s 、 m 。 在力学范围内,其基本单位是: 质量单位 千克(kg)、 时间单位 秒(s) 长度单位 米(m) 其它的物理量的单位均为导出单位

14. (6分) 一辆汽车沿水平路面做直线运动,第1s内通过5m,第2s内通过10m,第3s内通过20m,

第4s内通过5m,则最初两秒内的平均速度 是m/s.最后两秒内的平均速度 是m/s. 全部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是m/s.

1s 1s 1s 1s

5m 20m 5m 10m 一看就知道全程不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没有什么公式可用。只能利用平均速度的定义求出某

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并用此平均速度来粗略地反映某段时间内的运动快慢情况。 S15V???7.5m/s 最初2秒内的平均速度为: t2 S25V???12.5m/s 最后2秒内的平均速度为: t2 S40V???10m/s 全程平均速度为: t415. (4分) 用一根橡皮筋将一物块竖直悬挂,此时橡皮筋伸长了x1,然后用同一根橡皮筋沿水平桌面上

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橡皮筋伸长了x2,那么此物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 x2/x1 . 弹簧水平放置,重物在弹力和摩擦力弹簧竖直放置,重物平衡: 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

mg?kx (1) F1=Kx1 1 ?mg?kx2 (2)

f=μmg

mg F2=Kx2

将(1)式代入(2)式得:

?kx1?kx2 ??4

x2 (3) x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