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道家思想中的社会处世观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浅谈道家思想中的社会处世观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9b1141a00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ff

却宠辱、贵贱,要“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4],在这里,“时”不只是时间概念,还是一个空间概念,时间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都包括在“时”的概念之中。“安时”顾名思义就是要人们无论在何时何地,还是遇到何事都要安命,“处顺”就是说要与世和谐而不相抵触,庄子认为人应时而生而又顺乎自然而死,那么哀乐就不能进入身心。这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天命观思想。再次是忘却好恶,《庄子·德充符》中说:“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庄子认为无情就是人不要因为自己的好恶而损害自己的本性,而应该顺应自然,不人为的去增益。这也体现了道家思想的精髓: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的发展,也就是道法自然。最后是忘却生死。在庄子看来,生死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人力所不能改变的,因此,在生死面前,“不知说生,不知恶死”,要顺应自然,不要为之动情。

所谓“无名”,即“真人”在处理与社会关系上,能淡泊名利。“真人”形随俗而志清高,身处世而心逍遥,从不为名利所左右[6]。道家的“真人”观念就是要人们在世俗社会中保持自己的志气和个性,不被名利所影响。老子提出了“玄同”的处世原则,主张“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7],老子认为应该堵住人心头的空隙,不随便使用小聪明,关闭住向外开的门窗,不受世事的纷扰。永远也不要显露锋芒;以简驭繁解除俗事的骚扰,不要存有偏见,遇见光就和光相拥,碰到尘埃就和尘埃混同。做到这些,就是与道同体,叫做“玄同”。也就是说人在处理社会关系的时候,应当公正公平处事,不显露自己的才能,不主动与世事发生关系,而应随波逐流。庄子则认为人生在世不仅要“安时而处顺”,而且要看破利害得失,哀乐不能入其心,“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5],当全世界的人都在夸你,鼓励你再往前走一步,你内心也不再往前走了;当全世界都责难你时,你内心可以不更多的沮丧,因为你自己的内心有一种定力,而外界再多的声音也只是另一种声音而已,人由此做到宠辱不惊。“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5]过分的追求道德在于求名,才智的外露在于争胜。名是相互倾轧的原因,智是相互斗争的手段。两者是凶器,是不可以尽行的。在庄子看来名誉、仁义不仅是祸乱的根源,而且还会造成人的自然本性的丧失。因此作为“真人”应淡泊名利,“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

若要达到上述“无名”、“无己”的状态,就必须做到“少私寡欲”。 即要做到“损欲”。“损”是道家理想人格的实现途径。“损”包括损欲和损知,在道家看来,欲望和知识会干扰人的清静之心,是道德沦丧的原因和表现。只有把心中的欲望彻底消除,做到“无为”,

只有减损知识,做到“绝圣弃智”也即弃绝聪明才智,返归天真纯朴。才能“绝学无忧”,“如婴儿之未孩”[10],即弃绝了学问和学业就不会有忧患和烦恼了,就像婴儿一样思想单纯,才能达到理想人格的境界。现在看来,“损知”是不可取的,“损欲”却仍有现实意义。

损欲即“少私寡欲”。老子主张要“去甚、去奢、去泰”也即戒除那些偏执迷惑的、骄奢淫逸的、极端享乐的行为,使自己的欲望保持在较少的范围内,然后再进一步减少,达到“少私寡欲”。老子认为如果不执著于物质性的东西,便可因清心寡欲而延长生命。“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7]。也就是说自然界之所以能够长久的存在,是因为它不是为自己而存在。凡欲望都是与人的感官相联系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8]。老子认为混杂的色彩会让人眼花缭乱;烦躁的声音会阻塞人的耳朵;繁多的食物会让人舌不辨味;驰骋狩猎,人心会激荡不能自抑;追求珍奇的财宝,会损害人的操行。讲寡欲就不能不对人的感官加以限制,甚至关闭相应的感官,“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若是开启了人的感官而不加限制,便众物纷纭而至,物物相引,使欲望日盛一日,要止息就很难了。因此道家的理想“真人”就是只追求安饱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摒除外界纷乱的干扰,保持安宁定神的境界。

总之,道家理想“真人”的人际处世观,也体现了道家思想的精髓,遵循客观规律,做到“无名”、“无己”。同时也体现了道家的和谐处世观。

三、“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处世观

“无为而无不为”是指只要做到了清静无为,就能做成一切事情。这是道家的政治主张,在《老子》四十八章中说“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道家无为而治中的“无为”绝不是消极被动的无所作为、无所事事,而是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就是要遵循“道”的准则、顺应客观规律行事。该做的就做,不该做的就不做。所做的任何事,对客观事物的变化只是辅助而不擅加干涉,做到“辅自然”或“顺自然”。[9]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7]他认为当政者的“无为”可以使百姓“有为”,可以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发挥人民的创造力,达到“民自化”、“民自正”、“民自富”、“民自朴”,以实现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政治和谐。可见,“无为”是“无不为”的一种极高明的方式和手段,“无为”正是为了“无不为”,通过“无为”达到“无不为”的目的。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8]又认为“为无为,则无不治”[10]。也就是说从事于无所成为的作为,即可

以得到全面的治理。

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以正治国,以无事取天下,清静无欲,崇尚节俭等。

第一,以正治国。老子主张“以正治国”。老子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11]所谓“正”,就是坦诚无欺、公道不倚,意即以正道治理国家,以奇术用兵对敌,以不生事扰民使天下归心。在老子看来,百姓本来都很淳朴、诚实,只要为政者开诚布公,为政公道,天下百姓便自会拥护响应。庄子也说:“故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莫若无为。无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故贵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托天下;爱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寄天下。”[12]在庄子看来,只有以尊重生命的态度去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寄付给他;只有以珍爱生命的态度去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交给他。道家强调以正道治理国家,才能达到政治稳定和谐的目的。

第二,以无事取天下。老子曰:“为无为,事无事。”[7] “无事”即“无为”,“无事”是针对“有事”说的,他认为如果能够做到无为,即不妄为,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为。治理国家,要经常以不骚扰人民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之政扰害民众,那就不配治理国家了。老子用“治大国若烹小鲜”[11]生动形象地说明“无为”与“无不为”之间的辩证关系:一是国家要治理,而不是不治;二是治国要像烹饪小鱼一样顺其自然,谨慎小心,不要乱翻腾。若急功近利,就会欲速则不达。道家认为施政的基本原则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11],即产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成就万物而不仗恃有功,滋长万物而不主宰。也就是说,对于世界万物,当政者应该任其发展,不得加以干预更不应该将其据为己有。

第三,清静无欲。要做到无为,就要做到清静无欲。老子认为“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带来的恶果是“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8]。在老子看来,如果执政的人出入穿戴彩绣的衣冠,佩带着锋利的宝剑,享受着丰盛的酒宴,资财宝货绰绰有余,那么就会造成虽然朝廷的殿堂打扫得干干净净,但田地经营得却非常荒芜,仓库储存十分空虚的局面。因此作为当政者必须清静寡欲。老子指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7]正是人们的居功自傲,贪图享受,以及无限的占有欲和权力欲,导致了国家的衰败和混乱。

第四,崇尚节俭。道家反对为政者因贪欲而追逐名利财富的有为,倡导人们去奢崇俭、勤俭不贪,才能长治久安。老子说:“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8]认为过分的珍爱必然导致更大的耗费,过多的贮藏必然造成严重的损失。又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

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其长”[11]。老子认为慈爱、节俭、不敢在天下人的前头是三件法宝。慈爱,才能勇敢,节俭,才能宽绰,不敢在天下人的前头,才能做事物的首长。在老子看来,当政者崇尚节俭、广施仁爱,才能做万物的统治者。另外老子还主张精减政事,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社会生活的人为干扰。“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即不要走极端,杜绝奢侈,不要过分贪图享乐。

总之,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处世观,认为只要当政者做到以正治国,以无事取天下,清静无欲,崇尚节俭等的政治治理。才可以使民有所为而拥护其政,从而达到政治和谐。

结 语

综上所述,道家思想的内涵主要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处世观念—和谐观念,其“天人合一”主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强调把人和自然等同对待,要求人类顺应自然规律,以和谐的方式对待自然。另一方面,要把人的道德情感倾注与自然,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心灵和情感的沟通,从而使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真正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道家思想中的理想“真人”即为道家认为的做人的最高榜样和终极追求范式,也就是“无己”、“无名”的返璞归真的人,它要求人们必须做到“少私寡欲”,真正达到“绝学无忧”、“如婴儿之未孩”的理想人格的境界。这“无己”、“无名”、 “少私寡欲”就构成了理性真人的人际处世观。

在“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处世观中,道家认为只要做到了清静无为,就能做成一切事情。它要求当政者做到以正治国、以无事取天下、清静无欲、崇尚节俭等的政治治理,使民有所为而拥护其政,达到政治的全面的和谐与协调发展。

通过对道家处世观的分析,我们知道,道家的这些思想主张无不体现了“和谐”二字,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以和为贵”思想的体现。当今社会一直在提倡构建和谐社会,我认为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必须首先从理论角度入手,掌握丰富的知识,这样才能为其提供指导。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讲“和”的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学习,对我们现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