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临港新城“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上海临港新城“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93d11fe910ef12d2af9e7c5

链的低端向高端延伸,实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构建上海现代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港口物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2、集约发展原则。遵循“减量化、再使用、可循环”的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集约发展之路。落实“三个集中”政策,推动农民向城市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集约利用和规模经营集中。重视城市生态安全,突出生态功能区划,积极营造城市科学的生态系统;通过观念创新、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强化再制造、再利用功能,把新城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建立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和机制,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3、突出重点原则。“十一五”期间,要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有机结合中远期与近期建设重点,以阶段性发展目标为节点,2010年前集中力量和资源开发建设面积66平方公里,初步显现城市功能形象和产业集聚能力。以主城区一期扇面、重装备产业区、保税港和物流园区建设为突破口,重点建设新城道路、航道交通网络体系和中心区(主城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和航运物流业。

4、市场导向原则。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发挥市场的资源配臵作用。要注重培育多元投资主体、多元建设主体、多元经营主体,建立政府引导、社会投资、市场运作的资本运营机制,吸引国内外、市内外各种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参与临港新城的开发建设。建立国际网络化招商体系,深化与产业集团建立的战略联盟;学习跨国公司经验,提升资源和供应链整合能力,形成现代装备制造业、港口物流业集群化发展趋势。

第三章 空间布局

作为上海新世纪规划建设的三大新城之一,临港新城以洋山港为依托,突出城市综合功能的培育,将临港新城297平方公里规划区作

13

为一个整体,以城市经营的全局意识和塑造典范的精品意识,围绕“两大功能区域,五个空间板块”的空间布局,科学处理城市功能区和产业发展区的关系。按照整体协调、分工明晰、功能互补的原则,对中心区(主城区)、重装备产业区、保税港和物流园区、主产业区及综合区五大板块进行有序开发,使临港新城发展成为港口产业发达、服务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越的综合型海洋城市。

第一节 两大功能区域

一、城市功能区域

由“一主四分”的城市布局构成,即形成以中心区(主城区)为核心,四个城市社区和部分综合区区域为支撑的城市格局。城市功能区域是突出现代城市服务功能的区域,要满足各层次公众全面需求,发挥临港新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和对外展示作用,为深水港和产业区提供全方位、综合性的城市服务。

“十一五”期间,城市功能区域以中心区(主城区)和四个城市社区为开发建设重点,加快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搭建航运交易平台和信息服务平台,体现航运服务功能;营造城市氛围,积极发展商贸、会展、金融、文化、房地产、城市观光旅游产业。中心区(主城区)要初步塑造成居行舒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备国际航运中心核心服务区形象的海洋新城轮廓。芦潮港社区要初步建成体现海洋文化和桃文化的现代化休闲海港城镇;泥城社区要发挥为重装备一期提供生产生活配套服务和物流延伸服务功能;书院社区要建设成体现生态农业特色的“都市田园型”理想居住社区;万祥社区要初具上海中心城区进入临港新城的主要门户雏形。

二、产业功能区域

以四个各具产业特色的产业区(重装备产业区、保税港和物流园区、主产业区和综合区)为主体,四个城市社区的产业配套区域为辅

14

助补充的功能区域。产业功能区域是依港兴城,体现产业实力与水平的区域。作为上海“市抓实力”的五大园区之一,临港产业区要充分发挥现代港口集聚经济要素的优势,集中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物流业、高科技产业和都市工业。

“十一五”期间,临港新城产业区按照“统一规划、滚动开发、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依据区域规划和产业发展导向,优先启动重装备产业区、保税港和物流园区,稳步推进以关键零部件和设备为主要内容的主产业区,发挥对整个产业区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逐步开发体现高新技术特征和知识技术产业创新的综合区,发挥高新技术和自主创新的引领作用。要率先启动芦潮港产业配套区,积极发展集疏运加工产业,为重装备产业区、保税港和物流园区提供配套服务;泥城产业配套区要重点发展装备零部件制造、物资供应、运输服务等产业;书院产业配套区要重点发展与主产业区和综合区配套服务的制造业和现代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万祥产业配套区重点发展项目营运总部经济,积极发展先进制造配套产业、都市型农业及生态林业。

第二节 五个空间板块

一、中心区(主城区)板块

中心区(主城区)围绕滴水湖以环状和放射状形式向外扩展,形成以滴水湖为核心的“水中涟漪”扩散,规划面积74.1平方公里,规划人口45万人,到2010年,规划常住人口15万人,是集中体现滨海都市魅力和活力、展示新世纪城市建设水平和都市生活环境质量的上海新地标。

“十一五”期间,中心区(主城区)主要开发西部扇面,建设大学园区,营造城市氛围,建成体现海洋特色的南汇区新政治文化中心。要大力发展航运服务和城市服务业,塑造以海洋文化为特征的城市风

15

貌,配套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项目,实施积极的人口导入政策,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人口的协调发展。重点建设南汇区行政中心、中国航海博物馆、云塔、卫生医疗、邮政电信等标志性建筑,形成得天独厚人文景观,有序发展房地产业、商业、金融业、文化产业、城市观光旅游业。

二、重装备产业区板块

重装备产业区是上海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泥城和芦潮港两个城市社区,规划面积60平方公里,发展重装备工业的同时,注重与滨海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十一五”期间,重装备产业区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政策落实、项目落地、首发带动、产业集聚,重点发展龙头性、总成式、整机型的大型专用成套设备制造项目,积极发展装备制造共性配套产业,实现专业化生产和污染集中处理。

三、保税港和物流园区板块

保税港和物流园区规划建设总体面积为18.7平方公里,包括保税港、非保税物流园区和自营物流园区,其中保税港陆域面积6平方公里。作为首个获得国家保税港政策和上海最大的物流园区,保税港叠加了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的政策优势,与洋山深水港区的保税港部分遥相呼应,是实现国际转运、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出口加工、保税商品展示的理想区域,成为构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基地。保税港和物流园区重点发展二三产高度融合为特征的现代国际物流服务业,以仓储运输、物流服务、港口辅助生产、港口物流相关产业为主体功能,区域范围内规划布局集装箱铁路中心编组站、港口辅助作业区、内河转运区等重大基础设施。

“十一五”期间,保税港和物流园区要依托紧靠东海大桥的地理优势,利用保税港的政策优势和号召力,实现政策落实、功能配套、快出形象,重点建设保税物流和出口加工中心、非保税物流中心、自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