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中考总复习知识点汇编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中考总复习知识点汇编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87626f2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46

(1)经济特区的建立

目的:打开对外开放的突破口。

1980年,我国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增设了海南) 作用和影响:

a.经济特区以国家给予的优惠的经济政策,吸收吸收侨资、外交,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增强我国同国外的经济技术的交流与代表作,培养了大批现代化建设人才,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 化的建设与发展。

b.有利于世界了解中国,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c.深圳等经济特区创建的成功,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有力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启示:深圳等经济特区所取得的成就充分证明,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它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丰富了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2)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980年,我国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国家进一步开放上海、天津等14个沿海城市。19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增设了海南岛经济特区。1991年,设立上海浦东开放区(现已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开放区逐步向内地发展,在边疆省区也设立了一批开放城市。从而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 对外开放,是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扩大对外贸易,吸收外资,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方法,其目的是加快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 农村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对外开放是时代的潮流,是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 当今改革开放与旧中国“开放”的主要区别:性质不同,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当今中国的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使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比较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土地关系方面政策的变化

名称 土地方面的内容 影响(意义) 土地改革 没收地主多余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同时地主自食其力 摧毁了我国的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8年级 下册 第10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1)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邓小平提出实行改革开放。(2)实行改革开放后,针对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提出“在中国实现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3)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4)1987年又为中共十三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中共十三大根据他的设想,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总之,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所以说他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中共十三大(1987年召开)

主要内容:①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立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②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南巡讲话 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遇到姓“资”姓“社”等问题的困扰。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就会影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主要精神: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特区姓社不姓资;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发展经济是关键;发展才是硬道理。

历史意义:邓小平的“南巡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十四大(1992年召开)

内容: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定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十五大(1997年召开)

内容:①江泽民作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②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历史意义: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为什么说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设计师? 答:(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邓小平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

(2)实行改革开放后,邓小平针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又提出“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198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邓小平又明确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1987年,他又为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党的十三大根据他的设想,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5)总之,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他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典型试题: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20世纪以后,中国人民在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

1、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分别是:第一次巨变是辛亥革命;第二次巨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三次巨变是实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三个伟人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3、孙中山主要事迹:成立兴中会、成立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确定三大政策、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创办黄埔军校、

4、毛泽东主要事迹:参加中共一大、主持农民讲习所、参加八七会议、领导秋收起义、文家市决策、三湾改编、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会师、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遵义会议、领导红军长征、参加中共七大、参加重庆谈判、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5、邓小平主要事迹:建立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挺进大别山、指挥淮海战役、改革开放、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6、从他们身上学到的有:以国家和人民为重、大无畏的精神、公而忘私的高贵品质等。

考点九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8年级 下册 第12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

提出: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前提:祖国统一。

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

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适用范围:台湾、香港、澳门

意义:“一国两制”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赢得海内外人士的好评。

** “一国两制”是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一项重要战略方针。此构想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了出来,后成功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1553年,澳门被葡萄牙占领) 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必将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早日实现。

港澳回归的根本原因: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香港、澳门回归说明:

a.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耻辱;

b.中国强大了,国际地位提高了(回归的原因之一,其二是“一国两制”顺应香港、澳门和内地的形势);

c.香港、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回归是理所当然的; d.我国在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对台湾问题的解决,一定会起到示范作用,有利于实现祖国对台湾的和平统一。

港澳回归的启示: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没有党的领导,没有邓小平理论的指引,就没有祖国的富强昌盛。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8年级 下册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对台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①建国初期: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②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③改革开放以后: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并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九二共识

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中国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两个组织都是民间组织)。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1993年两会在新加坡举行汪辜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 由此,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江泽民关于台湾总结的八项主张 时间:1995年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