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中考总复习知识点汇编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中考总复习知识点汇编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87626f2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46

B、罪行: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疯狂屠杀南京和平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南京大屠杀给人类怎样的启示?当今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抹杀历史真相的目的是什么?作为中国人应如何看待日本否认历史、修改教科书这一现象?

(1)启示:珍惜生命,反对战争;反对战争,争取和平。(2)目的:这种行为表明他们不但没有诚意反省战争罪恶,而且企图是日本军国主义复活。(3)如何看待:他们这种歪曲历史,否定历史的行经,严重伤害了被侵略国人民的感情,不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要时刻防范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维护世界和平。 ★★.当前日本国内少数右翼分子否定“南京大屠杀”,实质是为日本在中国犯下的暴行进行掩盖和辩护。不利于今天中日关系友好、正常、健康的发展。日本只有正视鼓起勇气 历史,真诚地道歉,才能把握未来。

八上 第16课 血肉筑长城

一.正面战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的抗战) 1.平型关大捷——抗战时的第一次胜利

1937年9月,抗战以来首次大捷,由八路军取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2.台儿庄战役——抗战时最重大的胜利

1938年春,日军进攻徐州。国民党将领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在台儿庄与日军血战近20天,取得了抗战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最重大的胜利。

二.敌后战场:(共产党领导的抗战)

1.百团大战——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目的:粉碎日军的“囚笼”。

主要目标: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

经过: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一百多个团,在华北两千多公里的战线上,向日军发动大规模攻击。

意义: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它振奋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精神,大长了抗日军民的志气,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三.敌后战场战略总后方——延安

中国共产党开辟敌后根据地,成为抗击日本侵略的中流砥柱。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敌后战场战略的总后方。 四.中共七大

目的:为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解决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发展前途问题。 时间:1945年; 地点:延安

内容:①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②大会通过了新党章,明确规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③大会还选举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历史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五.抗日战争的胜利

主要原因:中国军民的长期抗战,沉重打击了日军。

时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至此,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规定割台湾给日本的。1945年10月25日,中国受降代表在台北主持受降仪式,宣告了日本侵略者在台湾50年殖民统治的结束,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意义):

(1)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 (2)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3)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牵制了日军大部分陆军和大量空军,使其不能北攻苏联,又大大减轻了太平洋战场美英的压力,有力的配合和援助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4)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战争的正义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实行了全民族的共同抗战(根本原因);国共爱国官兵的浴血奋战;海外华侨和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援助。等

★★. 中国抗战的特点:以弱用强;是太平洋战争中的主战场;始终并存两条抗战路线和两个战场;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

考点 五 经济和社会生活

八上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1、19世纪,火车 、轮船两种近代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

作用:使人们出行的速度大大加快;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 危害: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2、19世纪70年代,近代邮政的开办和电报等通讯工具的使用,为快速传递信息提供

了方便。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

近代以来,人们的传统娱乐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电影、照相的传入,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19世纪中期以后,新闻广播事业产生并得到发展。报纸、广播等大众传媒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中最著名的是1872年创办的《申报》。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特别是辛亥革命期间,易服饰、剪发辫、改称呼、废缠足等成为社会潮流,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文明平等的愿望。

1、1912年,孙中山以大总统的名义A、颁布剪辫令,要求剪去辫子,做中华民国的新国民。 B、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前清官场的称呼,规定民国政府官员之间一律改称职务,.民间普通称呼改为“先生”或“君”。

2、清末民初,西服成为男士在正式场合首选的服装。孙中山创制的中山装是这一时期最具特色的服装。。女士服饰:高领服装逐渐流行,它是现代中式旗袍的雏形。

考点6 中国近代、现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中国近代 八上第21、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一.科技

1、京张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詹天佑,中国近代杰出的铁路工程师。1905年他主持修建京张铁路,设计出“人”字形路轨,以减缓坡度,采用“竖井施工法”开凿燧道。 1909年,京张铁路提前两年全线通车。(京张铁路的建成,振奋了民族精神,为中国工程界赢得了荣誉。)

2、侯氏制碱法

侯德榜,我国化学工业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世界制碱工业的权威。1926年,他主持生产出中国、也是亚洲的第一批纯碱,注册商标为“红三角”。还撰写《制碱》一书,将制碱的奥秘公诸于世,打破了制碱业的垄断。这种制碱法被称为“侯氏制碱法”,使中国制碱技术居世界前列。

二.思想文化

(一).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

1、魏源:鸦片战争期间的进步思想家。他编成《海国图志》,系统介绍了南洋、欧美

的历史地理,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严复: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他译述的《天演论》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

生存”和“世道必进,后用于今 ”的进步观点。这些学说的介绍,激发中国知识分子探索西方先进的社会,也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同时还激励人们“自强保种”,救亡图存,反对外来侵略。

(二)新式教育的开端

洋务运动时期,创办新式学堂。

戊戌变法时期,作为“新政”创办了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高等学府,它的创办表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0世纪初,清政府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起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学程的新式教育体制,并于 1905年废除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

(三)讴歌光明、鞭挞黑暗的文学、艺术家 1、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文学杰作:《阿Q正传》 2、徐悲鸿:《奔马》 融会中西画技,独具一格。 3、聂耳:《义勇军进行曲》(1949年定为代国歌,1982年定为国歌) 4、冼星海:《黄河大合唱》

中国现代科技教育与文化

8年级下册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和卫星) (两弹元勋:邓稼先。)

原子弹: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意义: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使用核武器的原则: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武器国家使用核武器。

导弹:

1964年6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飞行试验成功。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导弹点火发射,在预定的地点上空实现了核爆炸。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人造卫星:

(1)1970年,我国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又陆续掌握一箭三星技术。

(2)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

(3)2003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2006年成功发射“神舟”六号。

意义:表明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都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两弹一星”精神即热爱主义、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

★★.袁隆平——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 从20世纪60年代起进行水稻良种的培育,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8年级下册 第18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二)

★★.863计划

诞生:1986年3月3日,四位老科学家联合向中共中央提出了《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提出面对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中国应该不甘落后,要从现在抓起,用力所能及的资金和人力跟踪新技术的发展进程。3月5日,邓小平同志亲自批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组织下,100多位科学家研究制定了《863计划纲要》。

研究领域: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及海洋高技术等八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

目标:集中精干力量,在所选的高技术领域,瞄准世界前沿,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带动相关领域科学技术的进步,造就一批新一代高水平技术人才,为未来形成高技术产业准备条件,为20世纪末特别是21世纪初我国经济和社会向更高水平发展和国防安全创造条件。

意义:加快实现高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国民经济向更高水平发展做准备。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概况: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广泛应用 影响: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开始发生新的巨大变化 作用:

1 、在经济、社会、科技、国防、教育、文化、法律等方面积极加以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