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高考语文复习三年模拟精华汇编3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2010届高考语文复习三年模拟精华汇编3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785cb97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fa

“烘托”等也算对)(2)①“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

②“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解析 词借咏鹰抒壮怀,言其欲像雄鹰搏击狐兔一样,消除恶人、小人,声色俱厉;可见作者在郁闷中迸发之愤慨。该词大概作于作者旅寓河南期间。首句“寒山几堵”写出山高,“风低”句写鹰在广阔平原上迅疾低飞。“削碎”犹“划破”。“秋空”句写出天的空旷、澄碧,“醉袒”句,写出酒醉想起鹰逐兽的地方。词的上片运用衬托手法,借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来衬托鹰的威猛、雄健。词的下片,“男儿”句写出自己有才能却没有机会与别人比高低。后四句表明自己老当益壮,像雄鹰那样,施展抱负,建功立业。 5.(06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柯子

王 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 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1)上阕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

答:

(2)试分析下阕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 (1)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

不是为惜春伤怀。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出:一、作者紧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二、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2)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慨,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作者通过对农民辛劳生活的感叹,抒发对农民的同情、怜悯之情。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对词的内容的正确理解。 6.(06安徽)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 过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 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1)“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

(2)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答:

答案 (1)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承上启下。(意思对即可)

(2)主要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逐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的鉴赏。 7.(06江苏)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 鸪 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夜煮茶。

【注】 ①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

(2)“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答:

(3)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答案 (1)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2)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作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3)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解析 开头两句以“去岁”和“今年”作对比,突出现在身在天涯。接下来慨叹年华流逝,两鬓斑白了。下片写景,直抒胸臆 ,表达思乡之情。 8.(05北京)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题。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 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的“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答案 D

解析 D项中的“断”是“滴断”的意思。 (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答案 C

解析 “动静结合”或“动静互衬”,常用于实景描写,这里诗人写的是梦境,属虚写。词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画面,“雪”“笳”“铁骑”等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声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写,有力地把读者吸引到作者壮阔的词境中来。 (3)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答案 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报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①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②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9.(04全国·甘肃、青海等地)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