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二十四式易筋经上下部功法(十二大劲)详解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少林二十四式易筋经上下部功法(十二大劲)详解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753e1d8ad51f01dc281f132

要点:

此段功夫,乃运气升降之法。在紧握前,则自鼻中吸入清气一口;在放松之时,则自口中吐出淘气一口,惟须行之徐缓。吸须吸尽,吐须吐尽,切不可失调或中途停顿。失调或中途停顿易引致内部受到意外之震激。运\\力上提,本为无形之动作,两肩切不可向上耸起,是为至要。

易筋前功第十二段.舒展全身筋胳血脉功: 行毕第十一段功,休息片刻,再续行第十二段。 全身正立,两足紧并,昂首突视,闭口鼓气如前。 两臂直垂,指尖向下,掌心向前。

臂徐徐从前面举起,向前平举时要注意两掌心平直向前举起,平肩为度;大指在外,掌心向天,两手中间距离,与肩膀之宽度相等。

在两手上举之际,两踵亦同时提起,即是两臂上举之时,同时要把两足跟提起悬空,以离地二寸许为度。

略事停顿之后,不必停息,两手徐徐放下,向左右分开,两踵亦轻轻落地,如此起落各行十二度,两臂放下举起,两足跟同时提起落下,如此一起一落为一度,再举掌如前,平肩,手掌向上一抬,肘节向下一扎,(此处与前面两臂平举的动作各有不同,这里是手掌上抬,当然两臂要微微弯屈,肘节略略向下面突出。)同时两踵提起(两足跟提起如前),再轻轻收回,(两臂伸平仍平肩平举。)两踵落地之后,即将足趾向上翘起,(与前面不同之处,足后跟落地后,足趾要上翘)离地以一寸为度,如此亦连续行十二度。

要点:

此段乃舒展全身筋络血脉之法。盖以上十二段功夫,各有功效,行时气力不免偏注,故必须用此一段调和,而使气力遍注于全体各部,无太过不及之弊。综上述十二段功夫,每日晨夕三次勤习,一年之后,转弱为强,三年之后,必可有成,却病延年,而身强力壮,气力相随。此十二段功夫,动作虽简单,每一段功夫,各有妙用。

二、易筋后功练法:

前功易筋经十二段,虽注重气力相随,惟犹以力为主,刚多柔少,而以力行气之法。练习成功之后,虽可以气力相随,但欲其遍及全身,能运行于内膜筋络肌肉,而无所阻碍,尚难如愿以偿。欲达到此种程度,必须前功易筋经练成之后,再继续此后功。但亦不能入手即练后功;因为,此功功夫,完全注重于运\\行气力于内膜,以充实其全身之筋肉,而不在于增加实力。然实力不足的人,欲其气力运行,固不易言,即算能练成易筋后功,其收效亦微弱,所以必须先练前功,待增加实力,使与气相随,然后才进而练习后功,于纯柔之中求运\\行之道,自易于入手,且收放亦较为神速。单练前功者,不练后功则可;单练后功则不可。因单练前功,气力纵未能运行于内膜,亦足以却病延年。而后功则专讲运\\行之道,单单练此,毫无用处,只是徒劳无功。凡练少林内功者,对于此事,不可不知。兹将后功易筋经十二段各法,列举于后,以便练习。

易筋后功第一段.气贯中宫功:

先盘膝而坐,以右脚背加于左大腿之上面;再将左脚从右膝外面扳起,以左脚背加于右大腿之上面,使两足心皆向上,此为双盘趺坐法,即寻常打坐,亦多用此法,惟须练习有素,始能自然。

坐时,身宜正直,且不能有所依傍,坐于木板之上。坐正席亦可,但海棉座垫质软而有弹性,易使人身体偏侧,故不相宜。

两手紧握双拳,但不必用力;四指屈内,而以拇指护其外,两拳放膝头上,须纯听其自然,不可稍微用力。

眼皮下垂,眼露一缝,似开非开,似闭非闭,微微见光不能见物。口繄闭,上下牙齿相接,舌抵牙关之内,冥心屏息,心平气和,呼吸静细,心无杂念,周身完全不用丝亳勉强之力,惟将精气神三者,用意想之法,而注于丹田。此即:凝集精神,专心致志,心里想看把呼吸送入丹田。在入手之初,决不能立时会合,惟如此凝思存神,收敛心神意聚丹田,日久自有功效。

要点:

按此段在末行功之先,心中杂念,一时不易完全消减;杂念不消,则心神不宁,心神不宁,则精神涣散,行功等于不行,决不能收到丝毫效果,故先用此法消除杂念,然后行功,自无妨碍,所以必注想于丹田者盖以其为内腑之中宫也,道家称丹田为内腑之中宫。

易筋后功第二段.周天循环功.阴阳造化功:

行第一段功夫,大约以十至十五分钟为度,然后再续行第二段。 趺坐如前,两足并不放开,身体亦完全不动。

两手则将握掌之指,徐徐放开,以舒直为度,然后将两臂缓缓从旁侧举起。掌心向上,举至平肩时,把两小肩弯曲向内,由头上抄至后面,同时翻转手腕,使掌心向前,大指在下,(在两臂上举时,是掌心向上;翻转手腕时,掌心向前),至玉枕穴(后脑壳)后面时,两手渐渐接合,十指交叉,而抱持后头,两手之掌根,适按于耳门穴(耳后根上方),两臂则成三角形。

抱时不宜用有形之力,头略向后仰,胸稍前突出,惟在两手动作之际,躯干各部,不宜稍有震动。此处要注意身体要保持稳定,心意仍须注在丹田,要心神不乱,时时注意丹田。

既抱住头颅之后,略事停顿,即提气上升,意想此一口气似由丹田而起,经过脐轮(肚脐),上达心包(心口窝),而过喉结(喉头),直达顶门而停留片刻,是心里想看要命令它停留片刻,再由顶门向后转下,经玉枕穴由颈椎缘脊而下,即顺着脊骨的内沿往下去,过尾闾(尾龙骨),抄至海底(会阴),再转上面回至丹田。初行时不过一种意想,气力必不能遵此途径而运行自在,练习既久,自有成效。

行此功夫时,须一切纯任自然,不可有丝毫勉强。此处要特别留心,如果自己这种运行法行不通,则不可勉强硬做,也不要焦急,且不可过于贪功,即不可贪多,做了又做,要按照规定做。这些都是练者该注意的。

要点:

此一段功夫,乃使气力转运循环之法。盖顶门的百会穴实为首部要区;而脐下的丹田穴,实为内腑宝穴,同一重要。故气力上升,贮于百会;气力下降,则归于丹田,一升一降,即周天循环之道,一起一伏,亦阴阳造化之基,所以一切须纯任自然,盖本乎先天之静穆,而致后天生动。内功静坐也就是这个道理,必须能静,而后才能生出自然之功。练习之时以循环二度而停止。二度即二次。乃将双手放开,握拳收置于两膝之上,回复原状。

易筋后功第三段.健腰功:

行第二段功夫既毕,将盘腿缓缓放下,也就是把盘腿,徐徐放开,改为下盘,略事休息,使腿部筋骨,得以舒展,气血不致因而壅阻,但在此休息之时,心神犹须宁静,身动而心不动,切不可有丝毫杂念兴起。

约五分钟后,再将两足徐徐向前伸去,至腿部平直为度,两腿紧并。 两足跟之后部放在板上,足心向前,足尖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