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6a51748e518964bcf847c49

第三章 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

一、知识题:

1、我国民族手工业远在新石器时代已初具雏形。到了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业已进入高峰期。

2、商代已流行灰陶和白陶。

3、贸易古称贸,原指交易、买卖。

4、我国传统的市商贸易活动模式主要有四种:市、墟、集、会。 5、市商的经营之道有市声、商幌、牌匾、字号、营业习俗。 6、营业习俗有敬财神、经销、广告。

7、我国的居住用房主要有五种形式:半穴式、井干式、干栏式、石室、土木结构或土石结构式。

8、居住建筑仪式有:选址仪式、上梁仪式、贺新房仪式、使用家具的仪式、搬迁仪式、居住仪式。

9、饮食的文化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民本思想;2)节约粮食:3)人格教育4)食疗观。

10、服饰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种独有的创造和技巧。服饰起源于双重性格,第一重性格是实用,第二重性格是装饰。 11、服饰的构成要素是:质、形、饰和画。

12、服饰的形制有四种基本类型:衣着;附属装饰品;人体自身的装饰;带有装饰性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日用品。

13、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包括环境标志、性别标志、体形标志、年龄标志。

14、人文范围内的服饰标志包括等。信仰标志、阶层标志、礼仪标志、政治含义、职业标志和审美标志

15、最初的交通设施是陆路,它是人类沿着狩猎、采集的固定路线开辟的。把大小不同的道路分为五等,分别称为“径、畛、涂、道、路”等。据东汉学者郑玄解释,径是能通过牛马的兽路,轸是能走牛车的道,涂是古代八尺宽的标准路,道十六尺宽,路二十四尺宽。陆路经常被水域隔断,人们便开路建桥,或开辟水路来连接和延伸陆路。

16、早期的运输工具以挑担为主。当一人不能负载时,人们发明了二人抬,乃至三人以上合作的新工具。特别是大牲畜,如牛、马等,可供人骑用,于是它也成了真正的交通工具。东北的赫哲族人,使用狗拉爬犁。车的发明比较晚。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所以他的名字叫轩辕氏。最初的车是木轮车,俗称“大轱辘车”。水路交通工具是船。桥也是水路交通工具。 17、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繁荣,我国传统的交通行旅行业分工也越来越细,象陆路上的各种车把式、脚夫、轿夫,水路上的船家、筏子客,各主要交通站口和码头的店家、脚行与牙行等。他们在业务方面都有各自的行旅规矩、行业范围、信仰禁忌、行业技术。

18、家族共同体的地缘合作表现在三个方面:A生产互助;B生活互助;

C在公共地的建设上实行基层民主制,用以维护村民的共同利益。

19、社区(与地方圣地)文化活动的特征:对神仙、圣贤所在地的崇拜;交换农副产品;赌胜;吃喝;娱乐。

20、中国传统历法的基本元素是日、气、朔三点。 21、保留至今的传统算学知识:七巧板、韩信点兵。 22、以医学理论为主的〈素问〉、以针刺疗法为主的〈灵枢〉(后世和称为〈黄帝内经〉),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难经〉、〈伤寒杂病论〉。西晋王叔和的〈脉经〉、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隋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 二、名词解释:

1、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指在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又称农业文明。

2、中国农业经济的多元文化因素: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的基础,是农耕自然经济,除此之外,还有牧业、林业和渔业等。在我国历史上,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的联系尤为密切。

3、社稷: “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后来用“社稷”代表国家。 4、 农耕自然经济:依靠种植农作物以自给自足的经济。

5、中国生产经济与文化特征:1)天时、地利、人勤的重农经验;2)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农人心理;3)精打细算、知足节用的务农传统。 6、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署、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7、“勤农观”:是指确立以农为本的原则和制订一套劝勉农事的治国方略。 8、“政绩观”:是指历代统治者把农业收成的丰歉,当作考察国计民生的好坏和自己得政或失政的一个标准。

9、市:自殷商时代起,我国就形成了小规模的贸易活动,据《易?系辞下》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就是说,古人把贸易的场所称为市。

10、墟:南方把定期贸易的场所称为墟。人们通过赶墟,把多余的农副产品售出,换回自己不能生产的物品和农器具。

11、工匠集团:手工技术工人,为了一定的目的组织起来共同行动的团体。

12、行会组织:亦称行业组织,是手工业者自发组成的同行业组织。其职能是互相共济,保护行业利益,也叫同业公会。(行会的管理方式主要有:祖师崇拜、师徒传承、行业禁忌。) 13、中国的日常生活文化?

答:中国的日常生活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生存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在创造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过程中,所进行的社会群体消费活动。它由衣食住行等各种日常化的生活形式表现出来,但在本质上仍是一种文化传承

活动。

14、居民:随着社会的演进,群体生活被家庭结构所取代,于是出现了民居。民居为发展单一家庭提供了更多的条件。这时的房屋不仅仅是为了住人,而且要按照家的结构来布局,承担祭祀、婚姻、财产分配、权利继承、家庭义务和社会职能等诸种任务。

15、民居:民居是承担居住、祭祀、婚姻、财产分配、权力继承、家庭义务和社会职能的场所。

16、饮食:从中国文化史上说,研究饮食,就是研究在中国文化的系统内,人们吃什么和怎么吃。

17、饮食文化:饮食行为,从本质上说,不是指个人餐饮的选择,是指共同的历史背景和民族文化基础,指人们在这方面连续重复的群体实践。 18、家庭:是指共同居住、经济协助、有血缘关系的社会集团。

19、家族:家族是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其中包括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

20、血缘关系:是由出生形成的纵向谱系性纽带。其中男性以自己的出生为准,追溯自己与祖先的关系称为父系;女性以自己的出生为准,追溯自己与祖先的关系称为母系。

21、姻缘关系:由婚姻形成的横向亲属纽带,也是缔结婚姻的男女双方血缘关系的结合。我国传统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形成以血缘关系为重心的家族体系,姻缘关系服从于血缘关系。

22、传统科技:中国传统科学技术是一个历史概念,就广义而言,就是在中国社会中曾存在的各种传统科学和技术成果。

23、中国传统天文学:就是天象观测和历法制定两方面的知识和研究。 24、阴阳合历:亦称阴阳历、夏历,以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一个月,但设置闰月,使一年的平均天数跟回归年的平均天数相符合。 三、问答题:

1、中国农业经济的多元要素?

答: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的基础,是农耕自然经济。除此之外,还有牧业、林业和渔业等,但它们都在漫长的中国社会发展中,对补充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与农耕自然经济结合发展的经济形式,是手工业和伴随农产品的商品化所形成的市商贸易。农业是以种植农作物为基础的生产型经济。在中国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早在公元前四五千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已出现了农耕业的萌芽。到了公元前两千年前左右的夏商时期,中国的农耕生产已达到了新的水平。到了殷商,人们已制订出了测查岁时的纪年法、记季法、记旬法、记日法和记时法。进入周代以后,农耕生产继续受到重视。秦始皇废封建为郡县,为统一全国的生产管理打下了基础。推动了秦时农业生产的蓬勃发展。汉代以后,中国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农业盛世,充分显示了中国人以农立国的政治天才和文化天才。隋唐统一时期,农业生产全面高涨。安史之乱以后,

北方生产发展迟滞,南方却因为相对安定,人口迅速增长,农耕景象繁荣。

2、农耕灌溉的含义?

答:农耕灌溉是中华民族生产文化的主体内容。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很早就认识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因此在发展农业经济上,一向以农耕与水利并重。在长期的农业社会中,我国发展起来的一套农耕灌溉思想体系,对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在历代政府的国策和各地方的实施中,大都在重视水利的地方,出现了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

3、农耕灌溉的内容?

答:1)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是农民。在传统农业社会,农民主要从事农作物生产。农耕灌溉水平对其他各业的兴旺发展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关联作用,因此水土平衡的观念渗透到中国农业社会的各行各业和各个文化门类。珍惜水土,既是官方观念,也是民众观念。2)我国南北各地的自然环境存在着较大差异,水土资源和灌溉条件也不尽一致。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还摸索出了适合各自生态条件的生产习惯,创造了南北方农耕生产的不同格局。3)从中国的生产文化整体说,南北方的农耕生产也具有许多共同点,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二十四节气文化。它是我国南北农业区所共同发明的,也为两地所共同遵守。 4、农业岁时的文化价值

答:汉代以后,我国官时和民时的观念,都受到它的控制,统治阶级还把它当作礼制规范,向天下推行。每当重要的节气来临,当朝皇帝都要亲自举行农耕示范仪式,表示启动全国的农耕生产。民间传承的二十四节气也深受官方影响,两千多年来,我国农民按照二十四节气安排农业生产生活,促进了农业社会的发展。 5、农政及其历史地位?

答:在我国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因为国家经济即农业经济,社会生产即农业生产,所以在上层文化中,还形成了一套农政思想。农政思想的核心是政绩观和勤农观。政绩观是指历代统治者把农业收成的丰歉,当作考察国计民生的好坏和自己得政或失政的一个标准;勤农观是指确立以农为本的原则和制订一套劝勉农事的治国方略。而这一切又都是和统治者具备农耕灌溉与农业历法等知识结构分不开的。到了唐代,经济繁荣、文化开放,我国再度呈现出东方农业大国的恢弘气象。这一时期在宽松博大的政治气氛中,农政思想更加兴盛。唐《开元古经》和《四时纂要》是这一阶段比较重要的文献,它们对以农业岁时变化占验国运人事的观念作了总结。宋元明清以后,农政思想仍占有很大势力。 6、农事信仰的文化阐释

答:农作物栽培技术的发展,是在人类的生命圈与自然界的生物圈相互亲近的日常状态下进行的,因而人类容易与大自然结成共同体。周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