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6a51748e518964bcf847c49

党派之争。这一切,追溯其源,都与唐朝开放的边疆政策有着直接的链条般的联系。

41、两税法及其作用? 答:安史之乱更造成北方经济的严重破坏,所以到唐德宗建中元年(780),朝廷采用杨炎的建议,颁布实行“两税法”,对赋役制度进行全面改革。两税法 以夏、秋两次征税而名,其核心内容是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田亩数量为依据征收而得名,其核心内容是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和田亩数量为依据征收赋税。同时政府针对商业贸易日益活跃的现实,对茶、酒、盐等商品交易征税,改变多少年来以单一农业税为主的税收结构。同时还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税利分割关系。作用:1)两税法的实行,使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寿终正寝。2)两税制的意义也绝不仅限于使唐王朝摆脱了经济困境这一点,它标志着一种王朝治国观念的变革,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变化影响至深。两税法首次以官方政令的形式,公布了一种与传统重农主义大不相同的国家观念。两税法的核心是“唯以资产为宗”,它改变着将工商业视为浮末、不道德行业从而严加限制的做法;也改变着将土地的占有,视为威胁国家安定从而严厉打击的旧做法。尽管它并没有表现出保护工商业及大地主利益的积极性,因而存在着很大局限,但政府现在已经初步懂得以经济的手法管理国家经济的道理,因此无意间也承认了一切私人的赢利活动是合法的,从而引起所有制观念的更新。3)这放开了一条缺口,使地主阶级、工商业者放开手脚去兼并土地、经营产业,贫苦的社会阶层也因此获得了一点自由。清贫可以少出或不出赋税,他们就可以用契约的方式向地主租赁土地,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多了。

42、市井文化的兴起:城市不仅积累着财富,也荟萃着人文。市井文化方方面面,其中适合市民阶层审美趣味的新文艺的兴起,最能观察当时社会文化之一斑。讲述历史及人世间故事的“说话”从中唐以后就兴旺起来,有了行会并在南宋进入“黄金时期”。记录说话的文章叫话本,是是白话小说之祖,戏剧的发达同样令人瞩目。 43、中唐时期的文化?

答:安史之乱引起唐王朝的衰落,这个巨大的变局激起了一种华夏种族意识的觉醒运动。种族意识的觉醒在五代随着北方异族的侵害及两宋时期与夏辽金元的对峙,变得更加激烈深入和牢固。从中唐起,知识分子的思想所系明显变化。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争文化正统的意识,一是更关注现实问题和具体问题。中唐思想界、文学界代表人物是韩愈、李翱、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等,思想两方面的变化在这些人身上分别表现出来。韩愈在《原道》等一系列文章中,揭出了一个从尧舜禹汤以迄孔子、孟子的道统,并认为这个道统至孟子而失传,今天得由他加以继承光大,体现了强烈的历史文化的主体意识。与此相辅相成,他又打出了“攘斥佛老”的大旗,把佛教及道教视为夷狄之教、思想异端而欲加

以排除。他的学侣 李翱,则以对儒家学说中的“心、性”内涵的初步发挥,应和韩愈的“道统”之说。柳宗元、刘禹锡一方面参与现实革新,另一方面他们的学术如《封建论》《非国语》《天论》《天对》等文字,或着意于从历史的阐释解决现实问题,或立意打破思想上的精神迷误。 文化的道统意识和强烈的现实感,发之而为文章为诗歌,韩柳等中唐士人的思想、学问及文章,基本就是宋代文人精神的基本范围和规模。 44、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

答:白居易代表的是诗歌创作向传统的回归倾向。他所领导的以“但歌生民病”为宗旨的新乐府运动,实际有意恢复着《诗经》、汉乐府开辟的文学传统。韩愈到孟子那里汲取精神魄力的源泉,白居易则皈依经学一脉 。 45、宋代的新党与旧党之争?

答:北宋有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和以司马光等为首的“旧党”。试图以种种新的政治举措改变王朝“积贫积弱”局面的属于新党,以“扰民”“生事”“与民争利”为理由反对这种变法的为旧党。新党代表士大夫积极有为的精神,旧党也不能简单地视为“反动”。两派的分歧产生于对现实的不同理解。旧党认为,现有政治体制及种种政策本身并无问题,问题出在官员们不能正确执行,而且与其像新法那样向民众开财源,不如从皇帝朝廷的节约做起。同时旧党许多人更敏锐地注意了“吏治”问题,即王朝各级行政官僚、胥吏实际存在的因循及弄权舞弊的问题。新法必须由人去执行,但有这样一批官僚实际操作,再好的办法也得变质。新党则更多从“应当如何”一面去思考问题。 46、王安石变法?

答:王安石所设计的方案,如果真正被实行,也的确能起到改善社会的作用。然而问题是他先就遇到了旧党的阻力,此外也正如旧党所说,官僚胥吏们在执行新法时的上下其手产生的副作用极大。众多的官员不同意他的变法,王安石就用迎合他的人,变法中营私舞弊现象越发严重。王安石变法一时间起到一定作用,有的措施还被证明行之有效,总的说来却是失败了,但变法本身确实体现了宋代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积极进取精神。

47、理学的内容?

答:沿着道统意识发展,从北宋起,理学兴盛起来。理学以阐发孔孟学说中天道性命内容为主。尽管在这套学问上,北宋的理学家瞧不上韩愈等人,但他们的确是承着韩愈开的传统而发展的。他们认为唐五代以来中国文化所以衰落不堪,就在于佛道两家不讲究人伦、道德的修养。唐末五代的混乱,在他们的眼里根本就是道德的失败。他们要复兴儒学,就是要从精神的层次救败。像先秦儒家一样,他们承认人性中有道德的根源,这根源本于创生万物的天地。成贤成圣就是修养成一种与天地合一的天地境界。但这境界不是要出世,也不是要逍遥,而是像天地那样“曲成万物”,也就是本着一种大公精神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学

代表人物在北宋有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在南宋则有朱熹、陆象山。

48、元朝民族压迫下的四等人?

答:一等人是蒙古人,他们是征服者、是主人。二等人是色目人,包括西北人、西域人乃至欧洲人;他们归顺蒙古人最早,地位仅次于蒙古人,元朝政治深深打上了西域商人的烙印。三等人是汉人,包括汉族人和原来辽国、金国的契丹人、女真人及高丽人等,他们是被征服者,蒙古人杀死他们中的人是可以不偿命的。四等人是南人,即南方最后被征服的汉族和其他民族,是地位最低下的一等。 49、元朝民族融合及其特点?

答:元朝统一对历史发展也有许多积极影响,其中之一是民族的融合。辽金治下的臣民被通通视为汉人,久之他们间原有的区别消失了。部分进入中原的蒙古人逐渐变成农业居民,在元朝中原统治崩溃后,改用汉姓,也融合在这北方新形成的汉族之中了。今天的北方人多是元朝新融合成的汉族后裔。同元朝征服者一起进入中原的色目人,经过长期与内地其他各族人民的杂居通婚以及文化上的相互学习,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即回族。这表现出元代民族融合不同以往的特色。 50、基督教与穆斯林的传入?

答:马蹬、火炮装备起来的蒙古骑兵,其征服的范围横跨欧亚大陆。古老的丝绸之路在蒙古人横跨欧亚的势力范围之内,重新获得了重要地位。古丝绸之路成为中国当时参与世界经济流通的媒介。当时的基督教世界为对付穆斯林,曾努力与蒙古统治者结盟,他们曾多次派使者到达蒙古人的大本营和林。1291年,意大利方济各会士孟德高维诺乘船到达泉州,数年后又被教皇任命为汗八里大主教,是基督教在中国传教的先驱人物。另一位意大利的方济各会士鄂多立克也曾到达北京,在那里建立教学,据载信教者高达三万众,受洗者有六千人。在泉州、扬州等地近年还发现了一些基督教、穆斯林的墓地和一批伊斯兰教、景教、天主教和印度教石刻,显示着当时这些城市国际交流的繁荣。伊斯兰教在甘肃、新疆、云南及北京等地的广泛传播,也是在元朝开始的。特别是甘肃、新疆一带,作为西域的一部分,那里曾经是佛教东传的通道,现在则变为穆斯林世界。

51、佛教的传入?

答:佛教源于西藏的喇嘛教在草原的传播。一开始,蒙古人接受佛教的禅宗,随着他们进入西藏,当地能念咒语的喇嘛佛教更符合他们的精神需求,喇嘛教迅速在蒙古人世界中流行开来。大量西藏僧人进入中原地区,享有政治特权,为害百姓的僧徒不少。忽必烈奉藏僧八思巴为国师, 又设宣政院,管理全国佛教及西藏地区事务,加强了中原与西藏地区联系。

52、元朝的政治经济政策?

答:元朝在经济方面的积极作用表现在北方生产的恢复。蒙古人是在南方经济持续高涨的情况下入主中原的,元朝统治伤害了这一发展势头。这仍与蒙古贵族政治观念简单粗陋有关,被征服的土地既然是战利品,掠夺财富就应该了。在北方元朝恢复经济的办法是广开牧场,实施屯田;大多数土地是强夺民田而来的。元朝兵权掌握在蒙古贵族手里,财权则操持在色目人手里。阿合马执政期间,任用色目商人实施一种包税制度。政府确定税额,主要由色目人和汉族官吏去包办,至于实际征收多少政府不问,剥夺民众达到敲骨吸髓的地步。垄断铁、银矿业,实行盐铁专卖,所造的铁器质量粗劣,强行卖给百姓。此外,滥发纸币作为搜刮发财的手段。重要的行动是搜罗匠人,把他们集中到官府的作坊里去。而元朝时期,被称作“驱口”的战俘奴隶特别多,贩卖人口的现象相当突出。他们从不贱视商业,相反特别优待和利用色目商人。因为他所利用的商人活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对“战利品”变相的掠夺行为。因此元朝所重的商业,带头鲜明的奸商气。从地中海到朝鲜半岛都有色目商人的活动。他们结成名为斡脱的商会,在蒙古军队的保护下,垄断了元朝征税的大权。掠夺大量财富的大蒙古贵族把金银借给斡脱商人,由他们去放高利贷,向蒙古人纳息。斡脱商人的行径,暴露出蒙古人的重商是变相掠夺的本质。

53、东西方的相遇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情况?

答:土耳其人控制了地中海世界后,更加速了东、西方世界的相遇。此外寻找黄金、传播宗教也是打通道路的动力之一。东西方的相遇,是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流。西方人狂热的普救主义宗教精神,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起着特殊作用,因此继商人之后东来的是基督教士。(西方教士,明朝以利玛窦,清朝以汤若望、南怀人最为著名)除宗教典籍之外,大量西方天文、历算、物理方面的著述及钟表和天象仪器、火炮制造术传入中国。传教士的影响不仅在一般民众,也在士大夫阶层。在18世纪趋向高潮的中西交流中,西方世界受惠更大。在18世纪,西方形成过一个了解中国学习中国文化的高潮。中国的养蚕和陶瓷技术大约在1705年传到欧洲,此外还有大量的花草、树木品种。除此还有观念层面的内容。 54、明清的闭关锁国政策

答:明朝政府不许百姓下海谋生,朱元璋有“片板不许下海”的规定。在西方人向海洋寻找未来时,明朝却把国家牢牢地锁起来了。这样一来的政策,在清王朝那里基本得到了延续。结果是我们对海上来的敌人难以对付。不用等到鸦片战争,在明朝,东南沿海的所谓“倭寇之乱”闹了那么长的时间,受害那样深重,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55、明朝基督教是怎样传入的?

答:东西方的相遇,是东西文化的大交流。西方人狂热的普救主义宗教精神,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起着特殊作用,因此继商人之后东来的是基督教士。西方教士,明朝以利玛窦最为著名。宗教典籍大量传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