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6a51748e518964bcf847c49

38、民间的计时制与器具

答:十二时辰,即以太阳南中作为正中点。一昼夜分为十二等份,每时辰为两小时。夜半子、鸡鸣丑、平旦寅、日出卯、食时辰、隅中巳、日中午、日佚未、哺时申、日入酉、黄昏戌、人定亥。每辰的起点称某时初或某初,正中点称某时正、某正或某半。计时器具有漏壶、香篆等。所谓漏壶,即用一固定尺寸的铜户盛水,在壶壁上刻画时刻的标记,再根据壶水淹没的部位读出对应的时刻来。香篆是将更香作成篆字的形状,点燃后,燃烧点沿着篆字的笔画推进,燃完为一整天。计时器具椰油用蜡烛和烟来计时的。 39、传统算学特点?

答:1)应用性。西汉学者刘歆说:“夫推历、生律、制器、规圆、矩方、权重、准绳、嘉量,探赜索隐,钩深致远,莫不用焉。”2)独特的筹算记数法。3)以算术、代数为主,几何学不发达。 40、中医药学的民族文化基础是什么?

答: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的瑰宝。中医药学的形成,一方面来源于对临床治疗经验的归纳,一方面与整体民族文化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例如神仙方术、道教思想、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宋明理学等,均对祖国中医药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相当深刻的影响。它不是一般的经验医学,而是在医学发展的不同阶段,不断吸收各种民族文化理论,使之成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41、古代“方技”四科及其走向?

答:医学在古代被视为“方技”的一部分。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当时的“方技”包括“医经、经方、神仙、和房中”四个组成部分。其共同特点是寻求益寿延年的技艺。随着历史的发展,“神仙”与“房中”两种方术色彩较浓的内容,与道教融合,脱离了中医药学的体系,“医经”和“经方”逐渐成为传统医学的主体。至两汉时期,传统中医学的理论框架基本定型,至今未有重大改变。 42、“四诊”?

答:汉代已有“四诊”的诊断技术,“四诊”是望、闻、问、切。其中,主要是切脉方法的应用,使医生能够更多的了解人体内部的变化,进行脉象变化和疾病关系的理性分析,摸索出人体的脉气循环系统,创立中国独特的脉学理论。 43、“本草”之学?

答:我国对药物的使用发生很早,有关药物的应用知识在先秦文献中已有记载。但药物理论的出现,实际在西汉时期,当时出现了“本草”一词,将药学当作一个医学分支,从这时起,药学才具有独立地位。所以中国古代的药学,又称“本草”之学,其内容为记载各种药物的名称、性状、功能、主治、产地及采集、加工、保存等知识。在较晚出现的本草学著作中,还附载了许多配合应用的范例,成为“本草附方”。现存最早的药学专

书是南朝道士陶弘景补充修订的《神农本草经》,以后,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花费毕生心血完成了集祖国药学之大成的伟大著作《本草纲目》,为祖国乃至世界医学史提供了一部药学百科全书。 44、五脏六腑及其文化概念?

答:在中医学上,脏,包括心、肝、脾、肺、肾,统称“五脏”;腑,包括胃、大肠、小肠、膀胱、胆、三焦,统称“六腑”。两部分合称“腑脏”。这一学说的核心是“脏象之说”,即认为五脏六腑长在体内,但其形象功能却表现于外。其实这种认识缺少解剖学的依据。脏腑在中医学里,不是一个单纯的生理解剖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传统文化概念。它的思想来源,是阴阳五行学说。在这一体系中,把五行观念与人体器官相配属,分列为五官、五色、五味、五音和七情,然后将他们的内性外象联系在一起考察,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器官与内脏之间的某种联系和根据临床经验进行辨证施治。它在祖国医学几千年的实践中取得了实证效果。 45、经脉学说的基本观点

答:它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另一支柱。根据这一学说,人体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位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和十五络经,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循环系统。这一学说把人的生理系统看作是一个如环无端的循环圈,其中有人体器官的配属关系,人体与外界的天人配合关系,人体中的气结、聚、散与筋肉的关系等,并将其付诸临床应用。在现代医学中,经络系统之迷,尚未揭开。但这一学说对于中医学的长期临床实践,确实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它强调人体的外表、肌肉与内脏的密不可分的联系,强调生理 健康与心理健康的辨证关系,并依此为依据,进行诊断和治疗,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观念和事物联系发展的观念是相一致的。

46、四大发明的内容、发明者、发明时间和对外交流?

答:①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卓越创造,他的发明者传说是东汉时期的蔡伦。蔡伦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鱼网造纸,据说造出来的纸质地良好,还大大降低了成本,因此很快在国内推广,使“天下咸称蔡侯纸”。自公元6世纪起,造纸术开始向东南亚国家流传,公元8世纪传到了中东阿拉伯国家,纸的发明对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政治、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②印刷术是我国劳动人民的又一项发明。早在唐代初年,我国已出现雕版印刷技术。宋仁宗时期,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既节省了工料,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加速了我国印刷业的发展。公元8世纪,雕版印刷术传入日本,公元14~15世纪,雕版与活字开始并行于欧洲,成为人类共享的文明成果。印刷术的发明,带来了我国明清文化的繁荣,促进了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推动了世界各国思想文化的交流。③火药的发明至迟在唐朝。唐朝末年已能生产火炮和火箭,北宋时期已能制造用于军事的霹雳炮。南宋发明管形火器,即近代枪炮的雏形。公元10世纪左右,蒙古人和阿拉伯人陆续学会了使用火药火器,

13世纪以后,火药传入欧洲。火药在近代欧洲商业发展史上发挥了极大的威力。④指南针的发明是世界航海史划时代的事件。我国早在战国时期就发现了磁石指示南北的现象,制成了最初的指南针——司南。到北宋末年,指南针已被用于航海贸易。在宋代,中国的商船在印度、南洋和波斯湾一带十分活跃,阿拉伯人从中国人那里学会了使用指南针的技术,后经阿拉伯人之手传入欧洲。指南针帮助哥伦布完成了震惊世界的地理大发现,促成了海上新航线的开辟,导致了世界市场的出现。 47、四大发明的民族成就感和历史局限?

答:中国的传统科技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中华民族举世公认的重大贡献是四大发明。它代表了中国农业文明的辉煌成就,曾改变了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是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史意义的伟大技术成果。但这些发明创造始终未能成为社会前进的主流。中国古代的许多科技发现都无法得到社会的推广和应用,往往出现中断、失传的现象。这是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性质和制度分不开的。这种情况,现在正在改变。

第四章 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

一、知识题: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原则与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相结合的伦理政治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

2、严格的户籍管理是王权严密控制人身的最重要措施。 3、科举制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汉代)察举制——(曹魏)九品中正制——(唐代)明经、诗赋取士、行卷——(宋代)策论

4、什伍里甲制度是专制时代控制人身自由的最基层的组织形式。

5、夏商时期,中国已出现由习惯法向成文法的过度。商朝的《汤刑》,大概是我国最早的国家法律。春秋末年著名者有郑国子产著《刑书》。 6、《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体系的封建法典。 7、引经注律的儒家思想影响法律制度的又一方式。 8、祭祀典礼的类别:天神、地袛、人鬼

9、天神祭祀包括天帝祭祀、日月星辰祭祀、气象神祭祀三种。 10、地神祭祀主要包括大地祭祀、社稷祭祀、山川祭祀等。 11、人神祭祀主要有宗庙祭祖、祭先王先师等。

12、诞生礼有求子仪式、催生仪式、诞生庆贺仪式、满月礼、百岁礼、周岁礼。

二、名词解释

1、制度文化: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

2、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备。宗法制在春秋时期瓦解之后,其影响长期留存在中国传统社会之中。

3、君主专制制度:是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君主专制脱胎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制。

4、三公九卿:秦朝统一之后,建立起来的中央官吏系统。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之下有九卿分理中央事务。

5、察举制:汉代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员都可以向皇帝举荐贤士。这种由地方官僚察访人才,向朝廷举荐的方式,称为“察举”。汉代察举制度是中国科举制度的雏形,它为隋唐时期的科举制的出现作了重要的铺垫。

6、九品中正制:在曹魏时期建立的一套较察举制度严格的选官制度。中央在各州郡设立“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地人士,按其才德声望评定九个等级,然后根据士人的品级,向吏部举荐。九品中正制从其本质上看,同样维护的是士族的利益。

7、明经科:在于察举通晓儒家经典的人才,东汉开始设置。隋唐以后,汉代察举考试中强调的儒家经学仍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8、诗赋取士:唐代科举考试中最重视的是进士科,进士试主要是诗文,是一种文学考试,因此唐代崇尚文学成为一代风气。在诗赋取士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