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51f25931b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18

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

陶渊明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诣”“俨然”“垂髫”“交通”“妻子”等文言词语。 2.了解作者及相关作品,整体感知,把握课文。 3.理解作者“世外桃源”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背诵本文。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讨论探究法 【拟订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们所处的环境不同,对理想的追求也可能不同。贫困的年代里,人们希望衣食无忧;安定的年代里,人们渴望幸福美满。那么生活在战乱时代里,人们向往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东晋诗人陶渊明的著名作品《桃花源记》,看一看作者所处的时代和他向往中的理想社会。

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二、知人论世(PPT文稿)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 。

陶渊明曾任江州祭酒、彭泽令等职。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令不足三月即辞官归隐,作《归去来兮辞》,自明本志。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有《陶渊明集》传世。

三、订正读音,朗读课文 1.录音范读。 2.订正读音:

1 / 4

豁(huò)然 间(jiàn)隔 俨(yǎn)然 邑(yì)人 阡陌(qiān mò) 垂髫(tiáo) 便舍(shě)船 屋舍(shè) 3.学生散读,指名朗读,齐读课文。 四、整体把握课文 1.文章线索及顺序。

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三百来字,却写出了一个有头有尾,情节完整的故事。

2.内容概括。

第1段,溪行捕鱼。渔人发现桃花林。

第2、3段,桃源仙境。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4、5段,重寻迷路。后人重访桃花源未果。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积累词语。

第二课时

一、翻译课文 1.第1段: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他非常诧异眼前的景色,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点评】此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时间、经过和沿途所见的奇丽景色。语言准确精炼,优美动听,仅“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八个宇,就勾勒出一幅美丽的“桃花溪水行舟图”,富有诗的意境。

2.第2段:

译文: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

2 / 4

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思考】文中是怎样描写桃花源里的环境和人的生活景象的?

—— 桃花源的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生活景象:“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第3段:

译文:(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竟然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作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更不用说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情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罢)他们都感叹起来。其余的人各自又请(渔人)到自己家里,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临别时)村里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思考】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点评】此段是全篇文章的中心。写渔人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以及和世外桃源的人接触交往的情况。刻画细腻、语近旨远。先写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生活景象—— 和平安宁,怡然自乐;然后再写他们和渔人的交往——风俗淳朴,平等相交。作者细致描绘了桃花源里的情况,使人感到真实,亲切,让人无限向往,增强了感染力。

二、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预习第4、5段。

3 / 4

第三课时

一、继续翻译课文 1.第4段:

译文:(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2.第5段:

译文: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尚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去,但没有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思考】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二、探究主旨

【讨论探究】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对这种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种空想。

三、背诵全文

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