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化实验室的检验质量控制要点分析综述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理化实验室的检验质量控制要点分析综述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457de1d227916888486d796

4、方法,是指检验检测方法(包括检测方法及方法的确认)。实验室应配备产品标准、采(抽)样标准和检测方法标准。应制定标准收集、受控发放、确认备案、跟踪变更制度,在选择标准方法时,优先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也可选用客户指定的国际、区域的最新有效标准方法。同时必须注意实验室认可资质认定通过项目备案的标准的正确选择。在没有这些标准依据时,可选择知名的技术组织、权威文献公布的方法,但必须通过空白试验、制备标准曲线、精密度试验、回收试验和测量结果不确定度分析或实验室间比对、能力验证来确认使用新方法的可靠性,并经实验室技术主管批准方可使用。无论何种原因产生的检验方法偏离或采用非标准方法时,必须经过技术判断、授权和经客户同意这些程序。应使用适合的方法和操作程序(当方法不详尽时编制的操作程序)开展检测工作,适当时还包括不确定度评定和采用统计技术对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对检测方法的偏离,仅应在该偏离已被文件规定、经技术判断、授权和客户同意的情况下才允许发生。理化检验检测方法是检验工作中对应某个项目检验分析的唯一依据。为了确保在全国范围内、某个领域或某个区域范围内的检验结果的可比性,我国对检验方法的要求规定有四个等级,第一级为国家标准、第二级为行业标准、第三级为地方标准、第四级为企业标准,这些检验标准都是推荐性标准。在我国实验室认可或计量认证的评审中只认可前三级标准,第四级企业标准是不被认可和认证的。我们选择的方法如果灵敏度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也会影响检验结果质量。

5、环境,是指实验设施和环境条件。为保证检验工作质量,实验室的设施和环境条件必须满足工作需要,实验室除了配备必需的能源、照明外,应根据实验功能的不同配备相应的实验室,并对诸如生物消毒、灰尘、电磁干扰、辐射、湿度、供电、温度、声级和振级等影响检验结果质量的因素进行监测、控制和记录,还应考虑对不相容的检测活动进行有效的隔离;对于有高污染的实验室,应根据工作流程应设置污染区、非污染区并予以明显标识;对影响检测质量和高污染区的实验室应有限制进人标识。实验室还应考虑对实验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废渣(废弃物)进行收集、降解、破坏等无害化处理,不允许随便排放和丢弃而污染环境和危害健康。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实验室应根据检测需求来配置相应的设施和对可能影响检测工作的环境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记录,使设施和环境条件满足检测需要,有利于检测的正确实施,并确保实验室生产安全和实验室人员的安全。有些实验对设施和环境条件是有严格要求的,如做玻璃吸管及定量容器的检定,必须在恒温的设施环境中进行实验操作。又如,做水的电导率的测定时,结果报告要求为(25±1)℃时的电导率,这就意味着要求水温在(24~26)℃的范围内测定,所以,必须在设置有空调设施的环境中进行控制才能满足实验要求。否则,结果是不真实和无效的。

6、测量溯源,是指通过一条具有规定不确定度的不间断的比较链,

使测量结果或测量标准的值能够与规定的参考标准(通常是与国家测量标准或国际测量标准)联系起来。实验室绝大部分项目的检验检测结果都是通过检测仪器进行分析并与标准物质比较后获得的。 测量溯源是贸易全球化和实验室结果互认的基础,它需要通过实施计量检定校准来实现。所以,凡对检验结果有影响的计量仪器设备或计量器具使用前必须经检定/校准合格,若没有有证标准物质可用时,应通过比对试验、能力验证等方式证明量值的正确和溯源。通过对有证标准物质的检测、对保留样品的再测试、仪器比对、实验室间比对或参加能力验证计划等方式,实施对仪器设备、标准物质的期间核查,确保其校准状态的置信度。

为保证检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应对检测和抽样结果的准确性或有效性有显著影响的所有设备(包括辅助测量设备)应按计划定期进行检定/校准和期间核查,凡对检验结果有影响的计量仪器设备或计量器具使用前必须经检定/校准合格。对在用的检定/校准合格的仪器设备在检定周期内应对其进行维护和进行期间核查。流液口已破损的虽经检定合格的计量器具已失去了其原有的准确性,不能作为准确定量的器具使用。新设备在投入使用前,设备在维修后必须经过检定/校准,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标准物质(参考物质)应溯源到国际单位制(SI)单位或有证标准物质。以保证测量的溯源性。检测仪器的技术参数是否满足要求和标准物质的量值是否准确,都直接影响检测结果。所以,对检测仪器、标准物质量值的溯源就尤为重要。实验室通过不间断的校准链或比较链与相应测量的国际单位制(SI)单

位基准相连接,以建立测量标准和测量仪器对国际单位制(SI)单位的溯源性。

7、检测样品,被检样品――送到实验室检验的样品就是被检样品,它往往代表的是总体样本。被检样品是否具有代表性,它直接影响总体样本的质量。

样品的采集与样品管理,实验室应根据国家标准要求编制样品采集、封存运输、交接验收、留样保存的程序,每一个过程都应有相关的详细信息记录,如采样地址、现场的环境条件、采样布点示意图、采样容器、采样介质、采样数量、样品的唯一性标识、样品运输时间和条件、样品交接和验收记录以及样品保留数量、人库时间和保存条件等。采样人员必须经培训考核持证上岗。现场采样设备在领用前或用毕返回时必须对其性能是否满足检测要求进行核查或校准,并有详细记录。实验室应配备符合样品保存要求的样品库,以避免样品在检验或保存过程中发生丢失、变质、损坏或交叉污染。

采(抽)样是实验室后续检测工作的源头,按照规定的采(抽)样程序并结合客户的要求,客观地从总体的样本中采取有代表性的或特征性的样品,以确保检测结果的有效性。 检测样品的唯一性、有效性和完整性将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度,因此必须对样品的抽取、贮存、保存、交接、处置以及样品的识别等各个环节实施有效的控制。被检样品的代表性应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是考虑从总体样本中抽取的被检样品的代表性;另一方面还要考虑从被检样品中取出测定用样品的代表性。从总体样本中抽取的被检样品标准都有明确要求,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