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科技文阅读专题1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高三语文科技文阅读专题1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33cd0cc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14

B 在工艺上采用轻薄高品质铝合金和中空塑件设计,下半部喷涂了高触感塑胶漆,手感轻盈舒适且不易滑落。

C 每支火炬的燃烧时间15分钟

D 北京奥运会的火炬在燃烧稳定性与外界环境适应性方面,达到了全新的技术高度。 6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采集奥林匹克圣火的唯一方式是利用凹面镜集中阳光,产生高温引燃火种,因此只有用传统的方式取火,才能象征奥运圣火的纯洁,象征古奥运会传统的传承。

B 采集火种对阳光有一定的特殊要求,一旦取火仪式当天遇到恶劣天气,就有可能更改圣火采集时间或采用彩排时提前采集的备用火种。

C 火炬火焰在零风速下火焰高度25厘米至30厘米,在强光和日光情况下均可识别和拍摄,火炬手跑动时,飘动的火焰非常醒目,这是用丙烷做燃料发出亮黄色火焰产生的效果。

D 北京奥运会的火炬在燃烧稳定性与外界环境适应性方面达到了全新的技术高度,能在强风中和大雨下保持燃烧,温度变化也不会对其燃烧产生影响。

7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雅典股奥林匹克遗址赫拉神庙由最高女祭司取火,历届奥运会采集火种都要经历这个过程。

B 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时一般每个火炬手传递200米到400米,但其间一旦超过了15分钟,将会导致火炬熄灭。

C 丙烷这种燃料可以适应比较宽的温度范围,无色无味且价格低廉,不会对环境曹成污染,是历届奥运会通用的燃料。

D 圣火火种由专门的火种灯加以储存,每天传递活动结束后,火种被保存在火种灯里,火炬不再继续燃烧,第二天竭力再次开始时重新用火种点燃火炬。

参考答案

5.A(属于采集奥林匹克圣火的方式,不属于保障奥运圣火不熄的条件。)

6.D(丢失重要信息,原文有“每小时65公里的强风中和每小时50毫米的大雨”和“最低零下6℃到最高的18℃的温度变化“变化”的条件限制。)

7.C(原文是近几届奥运会都用丙烷等混合气体做燃料,而非历届。)

云南省2009届高三第二次统测

语 文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中国瓷器艺术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英语的“China'’既是瓷器的意思,又指中国,可 见瓷器与中国的关系何其密切。现在,瓷器不单是使用得最广泛、最受欢迎的用具,其精湛 的工艺与艺术成就已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深藏其中的艺术内涵、工艺技巧、科学知识、 各朝代的历史情况,以及意识形态与信仰特征等,均是饶有趣味的研究题材。

瓷器是用瓷石或高岭土做胎,在1200°C左右的高温中烧成,胎体较陶器坚固,且经久 耐用的器皿。瓷器表面施有一层高温釉,不仅使器物具有美观效果,而且便于清洗。

瓷器的胎体可塑性极强,可以制作成各种形状的器物,便于满足人们各方面的需要。由 于制瓷原料成本低,瓷器可以大量生产,与金、银、铜等金属器物相比,瓷器既经济又实用,

所以一经问世,就深得世人喜爱。

瓷器不仅是可供使用的物质器皿,而且在造型、色泽和装饰工艺等方面,具有极高的艺 术性、美学鉴赏性和收藏价值,堪称实用与观赏相结合,技术与艺术相交融的产物。中国既 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瓷器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瓷器生产国。

瓷器成熟于东汉晚期,后经魏晋南北朝400多年的发展,形成中国陶瓷史上的第一个发 展期,这时期以青瓷独盛为主要特征,且历久不袁。

唐代是中国瓷器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当时除南方越窑青瓷与北方邢窑白瓷相互媲美,形成所谓“南青北白”的格局外,其它如三彩陶器、黑釉、花釉、绞胎以及釉下彩绘也尽显风采。

宋代是中国制瓷业极其辉煌的历史时期,各地新兴窑场不断,涌现出不少驰名中外的瓷 窑。所谓“五大名窑——定、汝、官、哥、钧”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除此五大名窑外,宋 代还形成了八大瓷窑体系。

宋代,与宋王朝并存的还有辽、金、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这些地区的瓷器,以鲜明的 游牧民族风格和地域特征著称于世。元朝,当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后,不仅迅速发展为明清瓷 器生产的主流,同时也是行销海外的主要品种。红釉、蓝釉等高温颜色釉的烧制成功,也是 中国制瓷工艺史上的又一重大突破。

明清时期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中国瓷器在这个时期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其主要特征是形成了五彩缤纷的彩瓷世界,各种高温及低温颜色釉瓷的烧制技术,也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

5.下列对“中国瓷器艺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瓷器精湛的工艺与艺术成就在世界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B.中国瓷器的胎体可塑性极强,可以制作成各种形状的器物,由于制瓷原料成本低, 经济实用,所以一经问世,就深受世人喜爱。

C.中国瓷器在造型、色泽和装饰工艺等方面,具有极高的美学鉴赏性。 D.中国瓷器堪称实用与观赏相结合,技术与艺术相交融的产物。 6.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瓷器是用瓷石和高岭土做胎,在。1200°~c的高温中烧成的,胎体较陶器坚固,

经久耐用。

B.瓷器成熟于东汉,后经魏晋南北朝400多年的发展,形成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 发展期,这时期的瓷器以青花瓷为代表。

C.唐代是中国瓷器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当时南方越窑青瓷与北方邢窑白瓷相互媲美, 其他如三彩陶器、黑釉、花釉、绞胎以及釉下彩绘尽显风采。

D.宋朝出现的成熟的青花瓷,迅速发展为元明清瓷器生产的主流,同时也是瓷器行销 海外的主要品种。

7.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一词在英语中用“China.,,表示,而“china”也是瓷器的意思,这可能与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瓷器与中国关系密切有关。

B.研究中国瓷器,不仅涉及各朝代的历史情况,而且还触及到意识形态与信仰特征。 C.“五大名窑——定、汝、官、哥、钧”的涌现,和“八大瓷窑体系”的形成,标志着

宋代中国制瓷业的辉煌。

D.明清时期景德镇能够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是因为各种烧制技术相当成熟。红釉、蓝

釉等高温颜色釉刚刚烧制成功,可以大量生产。与金、银、铜器物相比,瓷器既经济又实用。

参考答案

二、(9分,每小题3分) 5.答案:B。(表述的主体为“中国瓷器的胎体”,与题干不符。理解的侧重点在“制作” 与“成本”上,也偏离了“中国瓷器艺术”) 6.答案:C。(由第6段的表述可以得出答案。A项“和”应为“或”,“1200℃的高温” 少了“左右”:B项“东汉”应为“东汉晚期”,“一个”应为“第一个”,“青花瓷”应 为“青瓷”:D项“成熟的青花瓷”出在“元朝”,“元明清”应为“明清”) 7.答案:D。(“红釉、蓝釉等高温颜色釉”在元代已经烧制成功。该项的整个表述也属强 加因果)

云南省2009届高三第一次复习统一检测

语文试题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千奇百怪的岩石

在美国西南部的科罗拉多高原上,分布着众多以奇特壮观的巨大岩石而著名的国家公园,布莱斯峡谷国家公园就是其中之一。

距今1000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的强大力量,地表向上隆起,其中一大块形成一个高耸的平台——庞沙冈特高原。在高原隆起的过程中,巨大应力使岩石发生断裂,水流得以从岩石穿行;水流缓慢而持续地侵蚀岩石,使岩石间的缝隙逐渐扩大,形成河流和溪谷;天长日久,高原上就形成了一道道深邃的峡谷。

布莱斯峡谷里每年的降水量大约为25厘米,高原地区每年的降水量大约为50厘米,降水时间多数集中在夏天,暴雨来时常伴以雷暴或雹暴,有时不到一小时降雨量就可达2.5至5厘米。大多数的雨水并没有被地表岩石上覆盖的一层层薄土吸收,而是顺着地表流失,因此布莱斯峡谷山洪暴发相当频繁。

在布莱斯峡谷地区,将大块岩石碎裂成较小岩块的最有力的力量莫过于冬天的冰。庞沙冈特高原每年的降雪量大约为250厘米,冰雪解冻的日子大约为200天。在这些日子里,每天都有少量的雪融化流入岩石缝隙中,到了晚上融化的雪水冻结成冰。水在结冰后体积膨胀,就像冰做成的楔子一样,将岩石间的空隙扩大。更多的水不断流入缝隙处结成冰。冰楔的体积越来越大,直到最后使岩石破碎裂开,这个过程叫做“冰楔作用”。

在冰楔作用和地心引力作用(也叫“重力作用”)下,在一些已经形成的天然岩柱上,或者在高原的边缘处,经常会有石块滚落下来,小的只有卵石大小,大的则如汽车。较小的岩石被雨季的洪水和融化的雪水冲走,较大的岩石则垮落下来撞击地面碎成小块,然后被水顺

着斜坡冲下去,或者受重力的作用滚落下去。

相比之下,风蚀的作用则要小得多。大雨过后,峡谷中的泥土逐渐干燥并形成一层很硬的外皮,而风只对较为松散的尘粒才起作用,无法撼动紧紧依附在硬皮上的泥尘。另外,地面的植被会用它们的根留住泥尘,而风在刮过植物枝叶时遇到阻力也会威势大减。

如果岩石的风化源于风力,那么岩柱的表面应该更圆润平滑,而布莱斯峡谷中的许多天然怪石柱都具有尖锐的边缘和锯齿般的顶端,可见并非风力所为。

石灰石.粉砂岩和白云石相对来说非常坚硬,岩柱顶部的岩石大多都是这些类型的。泥岩是岩柱中最软的部分,这很容易识别,因为岩柱体最细最窄的部分就是由泥岩构成的。泥岩遇水后侵蚀速度很快,每次大雨过后岩柱的泥岩部分往往都会旧貌换新颜。

水对岩石会产生机械侵蚀和化学侵蚀作用。洪水裹挟着泥土和岩屑从高处倾泻而下,刮擦.磨损和冲刷着坚固的岩石;缓慢流动的雨水和融水则静悄悄地流进岩缝的孔隙中,使凝聚砂岩的胶结物慢慢分解,带走其中的松散砂粒。

高原的边缘地区最容易被侵蚀,这是因为水在陡坡上流速更快,力量更大。冰楔作用使斜坡表层的岩石变得松动,流水则携带着砂砾岩屑一路刮擦较软的岩石,最终形成一道道冲沟溪谷。较坚硬的岩石留了下来,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岩石景观,让游客们流连忘返。

(选自《大自然探索》2008年12期,有删改)

5.下列不属于布莱斯峡谷千奇百怪的岩石形成的原因的一项是 ...

( )

A.水.冰.地心引力,不同岩石的不同运动,再加上漫长的岁月。 B.距今1000万年至1500万年前的地壳运动使地表隆起。 C.巨大应力使岩石发生断裂,水流得以从岩石中穿行。 D.冰楔作用使斜坡表层的岩石变得松动,岩石间的空隙扩大。

( )

6.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许多天然怪石柱都具有尖锐的边缘和锯齿般的顶端,这是水侵蚀岩柱表面的结果。 B.洪水从高处倾泻而下,使凝聚砂岩的胶结物慢慢分解,带走其中的松散砂粒。 C.风对岩石的侵蚀作用因地表的植被而减小,岩石的风蚀是因为峡谷中有松散尘粒。 D.泥岩构成的岩柱体遇水后侵蚀速度很快,每次大雨过后岩柱体大都会旧貌换新颜。

( )

7.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是造就布莱斯峡谷地区千奇百怪的岩石景观的主要力量。

B.布莱斯峡谷地区具有非常丰富的水资源,水对岩石的侵蚀作用至今仍在继续。 C.布莱斯峡谷地区千姿百态的岩石景观主要分布在高原的边缘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