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2f34368b84ae45c3b358ce9

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则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

5 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大铁椎传》)

(二)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例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三)表示并列关系。

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例如: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6 (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例如: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东门之》)

2.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或

1.用作代词。有时分指它前面已经出现过的人或物中的一部分,有时泛指某人、某物或某种情况,可译为\有人\有的\某人\等。例如:

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登泰山记》) 或曰此鹳鹤也。(《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表示不敢或不能肯定,可译为\或许\、\也许\、

7 \可能\等。例如: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3.用作连词。表示两种(或以上)情况可供选择或者动作行为的交替发生,可译为\或者\有时\。例如: 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察今》) 蛟或浮或没。(《周处》) 乃

1.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例如: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臣乃敢上壁。(《谦颇蔺相如列传》)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