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技能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英语教学技能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281b30867ec102de3bd891e

一、导入技能 (lead-in) 1.1 导入技能概述

1. 关于导入技能

导入是教师在新的课题或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正确而巧妙地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程序之中,所以又称为定向导入。

2. 导入技能的作用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些事物或进行某些活动的倾向。有效的导入,能促使动机的产生,学生学习有兴趣,就能精力集中、积极思考。因此,教师在上课伊始就要循循善诱,唤醒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意义,激发内部学习动机。 2) 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引起对所学内容的关注。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刚上课时心理处于紧张、消极状态,生动、新颖的导入可以使学生自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形成对新的学习内容的“兴奋中心”,把学生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学习任务中,为完成好新的学习任务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3) 为整个教学过程定下基调,为课堂教学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开端。

3. 导入的构成要素

Turney 等人在 《悉尼大学教学微技能》(Sydney Micro Skills)一书中提出,导入技能的构成要素为:引起注意(Gaining attention),激发动机(Arousing motivation),构建教学目标、明确学习任务(Structuring)以及建立联系(Making links)。 1) 引起注意

在新的教学内容开始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很重要。导入的设计要从如何把学生的心理活动保持在教学行为上出发, 使与教学无关的活动迅速得到抑制。一位善导的教师从导入活动开始,就要采用多种方法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如漂亮的板书,精心制作的教学卡片,丰富多彩的图片、幻灯片,生动形象的语言以及优美的语音语调都会深深吸引学生,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无意注意。而传统的课堂导入语言常常是“Let’s begin our class, today we are going to learn…”等模式。这种千篇一律的导入语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也会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所以,形式多样的、生动活泼的导入方式能调动学生大脑的积极思维,为下一步教学作成功的铺垫。

2) 激发动机

求知欲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教师在导入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创设真实的或仿真的语言情境,使学生有机会运用从书本上学习的语言知识,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以及克服学习中的困难的决心和动力。 3) 构建教学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导入要构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目的和学习任务,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全神贯注地、有意义地开展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4) 建立联系

英语语言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一样,有其内在的严密逻辑性。因此教师在进行导入设计时,要充分了解并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创设有意义的语言情境,自然地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做到以其所知,喻其不知,温故知新,水到渠成。例如在导入定语从句的用法时,教师可以给出两个学生熟悉的简单句:I live in Beijing. It has a lot of people. 然后告诉学生在口语中我们常使用简单句,但在书面语言中应尽量避免句子的口语化现象,那么怎样才能把这两个句子连在一起呢?教师用设问的方式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顺理成章地导入新课。

4. 导入的方法

导入的方式应依据教学的任务和内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灵活多变地加以运用。常见的导入方式有以下几种: 1) 复习过渡,导入新课

知识是连贯的、系统的,新的知识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导入新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前先复习旧的知识,以旧带新,自然过渡,学生就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并形成系统连贯的知识体系。 2) 设疑置悬,导入新课

“学贵有疑”,“疑”是积极思维和探索问题的动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看,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常常善于在教学之始设疑置疑,引导学生去猜测、预估、联想,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将要学习的内容中去。 3) 直观导入

直观导入是指教师通过实物、图片、教学卡片、黑板画、幻灯片、录像、投影或其他教学媒体的演示,创造有意义的语言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进入新的学习内容中。 4) 讨论导入

用讨论的方法导入,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增强学习动机,在词汇、语言和背景知识方面做好学习新课的准备。 5) 故事导入

小学教材中有不少故事性较强的语言材料,教师可以在学生打开课本前,借助幻灯片、简笔画或教学挂图等,用学生熟悉的词汇和浅显的语言把课文改编成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听。用故事导入的方式生动形象,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符合青少年好奇的心理特点。 6) 启发诱导式

学起于思,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要善于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激发学生思维的涟漪,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新的教学情境之中。 7) 用幻灯片、音视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导入

这是外语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法。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教学不再枯燥,人们可以从录像上看到或从录音中听到英语国家人士是如何进行语言交际和社会交往的。例如教师可以从Charlie Chaplin主演的影片片段导入新课Charlie Chaplin;用电话录音导入新课Making Telephone Calls。

5. 导入技能的运用

在设计和实施导入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原则:

1) 导入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要点,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特点采用多样化的导入方式。

2) 导入要生动、形象、具有趣味性和艺术魅力。

3) 导入要具有关联性,承前启后,新旧知识之间要有紧密联系的“支点”,从复习到导入新课要连贯自然。

4) 导入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影响教学的进度和重点内容的教学,导入一般以不超过5分钟为宜。

二、讲解技能 (explaining)

2.1 讲解技能概述 1. 关于讲解技能

通过讲解教师使学生理解所要传授的内容。讲解不仅仅是一个教师技能与知识的体现,而且也与学生的技能、兴趣和能力相关联。讲解涉及所要讲解的问题和讲解对象两个方面。讲解包括两个部分:第一,教师展现要讲解的主题。第二,教师使用实例、事实、场景等,有意义地描述所要讲解的主题。讲解将主题、实例两个部分联系起来,即概念与例子相结合。讲解有不同的层次,较低层次的讲解过程涉及展示、介绍事实或给出简单的指令;较高层次的讲解则超越事实本身,考虑事实间的各种关系,以及原因、动机和道理。 2. 讲解技能的作用

讲解在语言教学中可以达成多重目标,其中包括: 1) 教师为学生提供学生自身难以获得的语言信息; 2) 教师为学生把复杂的语言信息简单化; 3) 教师为学生举例说明某种语言现象; 4) 教师为学生解答疑难问题;

5) 教师为学生说明如何使用某种语言功能。 3. 讲解的构成要素

有效的讲解有一些不可或缺的成分,即构成要素。

1) 有意义 (meaningfulness):教师给学生的例子适合学生的理解水平,与学生的能力和经验相符,对学生有意义,而且与讲解主题关系清楚。

2) 清楚 (clarity):清楚的讲解取决于所举例子与讲解内容的相关程度与质量,教师的讲解要突出重点,强调例子与概念的相关性。

3) 变化 (variety):教师在讲解中给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例证、从不同角度说明要讲解的概念等。有时,单一例证不能说明问题,需要使用图表等辅助手段。 4) 趣味性 (interest value):教师给学生提供的实例应具有趣味性,引起学生对所讲内容的兴趣,但要防止趣味性内容“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5) 简单 (simplicity):讲解应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用一系列简单的例子和清楚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所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