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定性研究方法整理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所有定性研究方法整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23db472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ee

实用标准文案

第一章 概述 1.1 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

一.方法论背景

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作为两种不同的方法论在经验研究中也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探求知识的方法,前者是科学主义的,后者是自然主义的。量化研究方法和质性研究方法则是这两种方法论最集中的体现。长期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在而形成的实证研究式在社会学研究中占主流地位。由于受自然科学量化研究式的影响,实证主义者认为只有客观的、实证的和量化的研究才是科学的,有价值的。社会学的发展也离不开量化的测量和分析。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则受到实证主义思想和统计规律性思想的影响,在其著作《自杀论》中,通过分析犯罪统计学提供的统计资料,最终展示了自杀现象中类似于自然科学的规律性。

然而,由于社会科学不仅研究可观察的现实(客观事件),而且也研究主观现实,因此,社会研究的客观性和确质性远远不如自然科学。正是由于社会研究受到其特定研究对象和研究容的制约,再加上实证研究式本身的缺陷,社会研究者不可能完全依赖这种研究式来达到对社会的全面理解。20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研究者开始对实证研究式的缺陷进行批评,并逐步发展出更具人文主义色彩的解释式。

解释式就是一种质性研究式,其发展主要受到西方现象学、诠释学、批判理论、民俗方法论、符号互动论等思想和理论的影响,同时也部分吸取了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从本体论上看,质性研究式假定人类行为是一种有.意义的行动,它可以通过人的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意识和情感作用来完成一切认知.。同时,人的行动也是社会取向的,“我”毕竟要走向“他人”。因此,人不仅通过自我来追求意义,同时也必须通过他人来赋予世界意义。换句话说,主体不是封闭性的自我系统,而是走向社会的“存在”,是以“相互主体性”来构建这个世界。从认识论上看,它强调知识的形成和发展并非只受知识在理性原则的限制或是纯粹由理性推论而来,它是由主体的意识作用在日常生活世界不断与其他的人或事物的接触中,来建立可供沟通的知识。即知识的形成是经由“协商”的过程而来。因此,人们应从相互主体的立场,交换彼此的砚点,并用来诠释行为的意义,进而建立日常生活中共识的规则或知识。

二.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的比较

以归纳逻辑为主的质性研究方法中重视在自然的情境下,通过人际互动来诠释研究现象的意义。因此,质性研究是一种从整体出发对社会现象进行全面建构和深度理解的过程。质性研究强调研究者必须在自然情境过与研究对象密切的互动,通过一种或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所研究的社会现象或行为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解释。以演绎逻辑为主的量化研究主要运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讲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通过数字表现,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因此,量化研究是一种对事物进行量化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提出的理论假设的研究方法,它有一套完备的操作技术:抽样方法、资料收集方法、数学统计方法等。质性研究好量化研究的主要区别可以归纳为下表:

比较容 主要概念 有关理论 研究目标 研究设计 精彩文档

质性研究 实际的研究目的、社会建构 符号互动论、常人方法学、现象学、人种学、批判理论 深入理解社会现象 开展的、弹性的、一般的、设计基于直觉,指出量化研究 统计显著性、复制验证 结构功能论、实在论、行为主义、系统理论 确定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 结构化的、预定的、正式的、特定的、意义、常识、情境定义、日常生活、了解、过程、变量、操作定义、信度、效度、假设、实用标准文案

可能进行的程序 研究资料 样本 研究方法 与研究对象的关系 研究工具 资料分析 使用文本取向的问题 录音机、研究者本身 持续进行的、模式、主题、概念、分析的归纳、持续比较法 研究大团体较为困难 正式文件和其他资料 小量的、不作代表性抽样、“理论抽样”、滚雪球抽样 观察、概览各种文献、参与观察、开放性的访谈 同理、强调信任、平等、深入接触 设计是操作程序的计划 操作型变量、统计的 大量的、分成抽样、精确的、随机抽样、控制外在变量 实验、调查、结构化的访问与观察、资料以分组方式提问 有界限的、短期关系、保持距离、不介入 测量汇编、问卷、索引、计算机、量表 演绎的、资料搜集完成后进行分析、统计 成的干扰、效度问题 叙述的、个人文件、田野记录、照片、个人言语、量化的、可量化的编码、计数、测量、耗时、归纳资料的困难、信度、未标准化的程序、控制干扰变量、物化、研究者介入所造

1.2 质性研究概述

一.质性研究的含义

由于质性研究方法尚未有完全属于自己的理论。式和方法,同时又受到多种思潮、理论和方法的影响,因此,质性研究方法出现了非常复杂的情况,有关质性研究的定义也众说纷纭。纽曼认为:“质性研究是一种避免数字、重视社会事实的诠释。”斯特劳斯对质性研究的过程和策略做了这样的说明:“质性研究的目的不在于验证或推论,而是在探索深奥、抽象的经验世界之意义,所以研究过程非常重视被研究者的参与及观点之融合;同时,质性研究对于研究结果不重视数学和统计的分析程序,而是强调借由各种资料手机方式,完整且全面地收集相关资料,并对研究结果做深入的诠释”。

总的来讲,质性研究是在自然的情境下从整体的高度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度探究和诠释的过程。它要求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要融入被研究对象的经验世界中,深入体会被研究者的感受和看法,并从被研究者的立场来诠释这些经验和现象的意义。由于人类社会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高度的异质性和动态性,社会现象往往因为不同的时空、文化和社会背景而具有不同的意义。因此,研究者在进行质性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充分理解社会现象的不确质性,对研究对象要有高度的敏锐性,通过与被研究对象的密切互动,对社会现象或行为进行全面、深入的解释。

二.质性研究的特征

与量化研究方法相比较,质性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以理解作为认识论的原则。质性研究的目的在于对研究对象的个人经验和意义进行解释性的理解,进而理解研究对象的观点、社会情境以及与社会情境相关的社会规律。研究者只有理解研究对象的思想、感情、价值观,才能真正理解他们对自己行为和环境的解释,进而才能理解他们的外显行为。

2.强调整体主义和情境主义。质性研究在了解社会现象时倾向于把现象放在当时发生的具体场景或社会网络中去考察,并试图对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整体的了解。整体主义和情境主义的目的是借助对现象整个背景的了解去解释现象。

3.重视参与者的个别经验。质性研究特别重视参与者个别经验的特殊性。一是因为每个参与者都有特殊性,研究结果无法被复制或被进一步退轮到相似的情境的对象,二是因为对社会现实的了解,必须以生活于其中的个人的特殊经验以及感受为基础。虽然研究者可以对社会现实做出解释,但是只有基本掌握了参与者的个人解释,才能真正弄清楚参与者行为的动机。

4.强调研究的动态发展过程。质性研究者认为社会生活是动态的发展的,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活动。因此质性研究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不可能一次定终身。在实际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应该采取“即时性策略”,而不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固定方案行事。

精彩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