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与席慕容同名《乡愁》诗歌的比较分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余光中与席慕容同名《乡愁》诗歌的比较分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1360a790066f5335b812141

余光中与席慕容同名《乡愁》诗歌的比较分析

这两首诗的相同点: 1.作者的时代背景相同 2.抒发的思想感情相同 3都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4.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词方法

这两首诗的不同点: 1.余光中的《乡愁》感情朴实 读起来朗朗上口,而席慕容的《乡愁》比较含蓄。

2.余光中的《乡愁》是抒情诗,而席慕容的《乡愁》是散文诗。

解析: 从表达上看余诗用多节来表达主题,而席诗则短小,一节包含了所要表达的主题;余诗的节奏分明,每一节结构匀称,而席诗则没有这样的限制;余诗在表达上用时间来作为线索,而席诗则以意象为主来体现主题。

余光中的《乡愁》诗用衬托的方式,从远到近,从小到大,由浅入深,一层又一层铺叙出乡愁之浓.如果说余光中的《乡愁》为大家讲述了一个个的小故事,那麽席慕容的《乡愁》则为大家描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女诗人用超凡的想象力,新奇的比喻,缠绵的情思,细腻的表现了乡愁的主题。

同题《乡愁》都把无形的魂牵梦绕的乡愁,描写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愁思之重。这两首诗的作者有着相似的背景。我们知道,余光中是在抗日战争中随父母逃难到江苏、上海等地,而后随家到香港,1949年赴台湾的,是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席慕容是个生活在台湾的大陆人,她的故乡在大草原上,后来赴台生活。故乡时时在她的梦里。俩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现实对故乡的渴望都存在于空间阻隔的纷繁中,还存在于旷远的时空中,只有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在诗中,都体现了一个主题,家始终是每个人的归属,身处异地、他乡,家是心中唯一的挂牵,思乡、念乡之情决不会随时间而变淡,只会日益增添,永难相忘,只会眷恋着故乡的一切一切,至纯至真的乡情哟。

这两位诗人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余光中在诗中把乡愁比喻化为四种具体的事物,小时候作者将乡愁写进书信寄给家人,故把乡愁喻为邮票;长大后,与家人分居两地,船是与家人团聚的媒介,是乡愁的寄托,所以把乡愁喻为船票;后来,母亲的离世,与至亲的阴阳两隔,让作者失去了支撑的力量,于是作者就把愁绪比作为坟墓;而现在,由于政治原因,两岸人民不能团聚,作者将自己的乡愁比喻为台湾海峡,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统一的那种强烈的渴望。全是随着时间的变迁,感情也一步步加深、升华。 席慕容的《乡愁》中,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四季中有多少个晚上没有月光,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不刻怀乡之情;离别家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随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用雾里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别后对故乡绵绵思念,用没有年轮的树永驻心间“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情感。表达了作者的乡愁无法消解、永无尽时。比喻生动形象,又别出心裁。 两位诗人在结构方面都按时间的推移写出乡愁,结构严谨。“‘小时候’ ---‘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有月亮的晚上’---‘挥手别离’---‘别离后’”这些表现时间的词像一条线贯穿于全诗,层次的渐递有模糊逐渐鲜明,流露出诗人深沉的愁思。两首诗意蕴深刻,思归之情浓烈满逸着深深的“中国情结”。在内容上都是有故乡过渡到离乡,承上启下,借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笛声、月亮、雾中别离、没有年轮的树这些具体的可感知的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表达了作者的乡愁之醇烈以及渴望与亲人团聚的思乡跃然于诗中。然而,两诗又不尽相同。首先,他们的侧重点不同。余

1

光中的《乡愁》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小时候,母子分离,长大后,夫妻分居,后来,与母亲的死别,而这些正是诗人余光中思想最执着 的主导情感-----归乡意识。在诗中,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随着“乡愁”在人生每个阶段对应物的改变,“乡愁”的情绪越来越浓,诗的结尾,使感情的燃烧更为撩人愁思,“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让诗更具有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更把个人故乡之思上升到代表一群人的的家国之念,表现了浓浓的爱国之情。

席慕容的故乡在大草原,她从小都没见过自己的家乡,那片美丽的大草原,直到八十年代才踏上故土,所有对故乡的一切,靠父辈们片言只语中拼出故乡模糊的影子,一醒来,什么都化为乌有,只有在她的梦里,只有诗,才寄托了无限的乡愁。

在诗歌的表现形式亦不同。余光中的诗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匀衡对称,长句与短句之间是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在诗中也运用了复沓的手法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如“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的四次重复。“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的叠词运用,使诗如怨如诉,更使诗犹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写出了浓重的乡思情。

席慕容的《乡愁》七行三节,形散神不散,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月亮的晚上响起”时时刻刻地怀恋故乡。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从而过渡到乡愁的永恒,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层次渐进,使主题有模糊而渐鲜明,比喻贴切自然,语言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这两首诗中,在叙述自己思乡的感情基础也不同。余光中将这种情感体验流露到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将所有海外游子的乡愁心声用一湾浅浅的海峡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更将这种乡愁的民族本性深深扎根在人们心灵的殿堂里,把一切亲情,对祖国的眷恋之情都熔于一炉,表达出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中国情结”。 席慕容用细腻的笔法把乡愁化成一棵倚靠希冀的大树,枝叶朝着那个太阳永不降落的草原方向蔓延生长,不老的乡愁哟,对祖国大陆的思念是多么深切啊!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