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副词》定稿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论语副词》定稿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eae09ed172ded630b1cb675

浅议《论语》中的副词

一、绪论

本文要考察的是副词,所以首先要明确副词的界定。古代汉语的副词,历来划分得比较宽,基本上把句中充当状语的词都视为副词。最早的关于它的描述是1899年马建忠先生在《马氏文通》1中说到的:“凡实字以貌动静之容者,曰状字”。陈承译在《国文法草案》中称“副字”,“副字,乃限制会修饰动词象字或其他副字之字也”。此后,古汉语副词的研究有了明确、系统的理论作指导。

从前人的研究来看,副词的界定和划分是从三个方面来进行的:一是语义,二是语法功能,三是语义和功能结合。根据对于汉语的学习我们知道:此类的划分应该兼顾语法意义和功能两个方面,当然副词也不能例外。因此,结合已有的研究,我们可以给副词作以下定义:在句法结构中,一般只能充当谓词性结构中的修饰成分而从不充当被修饰成分的词。以其能在句法结构中充当结构成分,它与其他虚词,如介词、连词、语气词等区分开来,因为介词、连词、语气词等不能在句法结构中充当成分;以其在句法结构中从来不充当被修饰成分,它与其他实词,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区分开来。以语义作为主要的标准,结合《论语》的语言特点,再参照前人对于论语的研究文书以及工作地本,如:杨伯峻的《论语译注》、程树德的《论语集释》等,我们可以把其中的副词可以划分为8类:(1)否定副词(2)语气副词(3)时间副词(4)范围副词(5)程度副词(6)情态副词(7)频率副词(8)谦敬副词

二、《论语》的副词系统:

(一)否定副词

否定副词是表示否定或劝阻、禁止的副词。这类副词除可以修饰作谓语的动词、形容词外。还可修饰作谓语的数词、名词、以及其他副词,在句中作状语。有时也可以用在对话中,独立回答问题。《论语》中的否定副词共有10个,根据语义,把《论语》中的否定副词分为表一般否定和表命令或劝阻的否定两类。其中表一般否定的副词有:不582、弗5、勿3、无19、非33、未57、微1,表命令或劝阻的副词有:勿10、毋8、无14(副词后的数字是此副词在论语中以所定义的意义出现的次数)。

1、表一般否定 不:“不”字是一般否定,几乎所有动词和形容词都可以永不来否定。在《论语》中,否定副词“不”出现的次数最多,共582例,如:

(1)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10.9)2

1

《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用现代语言学理论研究中国语法的著作,在我国语言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

例句后的数字如:(10.9),是标明此例句在论语中的篇目和篇目中的第几则,即具体位置。

1

(2)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也。(14.2)

弗:一般否定及物动词,“弗”中本身包含了宾语“之”。所以其后不带宾语。5例,如:

(1)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3.6) (2)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5.9)

勿1:表示对动作行为的否定,可译为“不”。共3例,如:

(1)过,则勿惮改。(1.8)

(2)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悔乎?(14.7)

无1:用于动词谓语前作状语,表示不曾,即表示不施行某种行为,可译为“不”。共19例,如:

(1)贫而无谄,富而不骄,何如?(1.15) (2)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4.20)

此外,“无”可以与 “得”、“能”搭配,组成“得无”、“能无”,表反诘语气。其中,“得无”1例,“能无”2例,如:

(1)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訒乎?”(12.3)

非:可用于名词性谓语、动词性谓语和形容词性谓语前,或表示否定判断,或表示对事实、状态的否定。分别有22例、7例和2例,如:

(1)非其鬼而祭之,谄之。(2.24) (2)非敢后也,马不进也。(6.15) (3)是闻也,非达也。(12.20)

未:多用于谓语前作状语,表示否定,常会与“见”、“尝”、“可”、“也”搭配使用,对下文进行否定,常常下文也会是一个否定意义,从而双重否定表肯定。共57例,如:

(1)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1.2) (2)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3.24) (3)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9.30) (4)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17.8) ”微:用在假设句句首,后跟体词性成分。1例:

(1)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14.17)

2

2、表命令或劝阻的否定

勿2:表示祈使的否定,可译为“别”,一般用于祈使句中,表示禁止或劝阻,后面一般不带宾语。共10例,如:

(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12.1)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2.2)

毋:用于动词前,主要表示禁止和劝阻,译为“别”,有时也可译为“不要”。共8例,如:

(1)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6.5) (2)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9.25)

有时,“毋”可单独成句,如(1);此外“毋”与“能”搭配组成“能毋”,表反诘语气,共2例,如(3)。

无2:表示禁止或劝阻,译为“不要”。共14例,如:

(1)无友不如己者。(1.8)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1.14)

(3)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12.14) ”

(二)语气副词

语气副词是表示句子预期的副词。这类副词置于作谓语的动词、形容词、名词之前,作状语。在使用时,往往同句中的语气词相呼应。《论语》的语气副词一共有11个,依据语气的不同,分为表强调或肯定、表反诘、表揣测或估量和表惊讶这4类。其中表肯定的副词有3个,分别为:必75、宁1、固3;表反诘的副词有2个,分别为:岂8、其11;表揣测或估量的副词有5个,分别为:无乃3、盖3、或2、其38、正1;表惊讶的副词是“曾3”。

1、表强调或肯定

必:用于谓词前,表示对动作行为或状态的肯定,有强调作用,可译为“必定”、“一定”。共75例,如:

(1)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1.7) (2)子曰:“德不孤,必有邻。(4.25) ”

宁:表示说话人的坚持、决断的态度,译为“宁愿”、“宁肯”。共1例,如:

(1)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9.12) 固:表示确凿,对事物状态活动做的一种肯定。共3例,如:

(1)夫子固有惑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14.36) 2、表反诘

3

岂:用语谓词前,句末常与语气词“哉”、“乎”、“也”搭配,可译为“难道??吗”。共8例,如:

(1)若圣与仁,则吾岂敢?(7.34) (2)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17.5) 其1:译为“难道”,或不译。共11例,如:

(1)如之何其闻斯行之?(11.22) (2)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徹也?(12.9) (3)举尔所知,尔知不知,人其舍诸?(13.2) (4)君臣之仪,如之何其废之?(18.7)

“其”常与“如之何”搭配,如上前两例,共5例,也可与“诸”等其他搭配,句末语气词常为“与”,译为“??吧”。 3、表揣测或估量 无乃:与“乎”、“与(欤)”等语气词互相呼应,常组成反问句,带有委婉的测度语气,置于动词或形容词位于之前,可译为“恐怕”、“莫不是”、“是不是”等。共3例,如:

(1)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6.2)

(2)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14.32) (3)无乃尔是过与?(16.1)

盖:用在谓语或主语结构前,大多表示与前面所说情况有关的推测或判断,有“大概”、“大约”之意。共3例,如:

(1)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4.6) (2)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13.3) (3)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16.2)

或:用于谓语前作状语,表示说话人对事态的推测、估计,可译为“或许”、“也许”、“大概”等。共2例,如:

(1)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17.14) (2)得其门者或寡矣。(19.23)

其2:位于动词谓语(或其他谓语)前作状语,配合文义表示对动作或情况的不十分肯定的估计或推测。句末常有语气词“乎”或“与(欤)”等与之配合,可译为“大概”、“可能”、“也许”、“大约”等。共38例,如: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