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概论(叶澜)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教育概论(叶澜)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e79c950e53a580217fcfe33

(3)制定普通教育的教学计划和基础学科的教学大纲。 (4)确定学校教育系统的发展规划。 7、简述教育系统的功能。

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看,教育之所以成为人类社会所必须的活动,主要是因为它具有两大基本功能。

(一)教育具有影响社会发展的功能。

首先表现为它是人类社会延续、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工具,是架在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桥梁,教育起着整个社会的不断“扩大再生产”的作用。

其次,教育的社会功能还表现在沟通社会各方面、世界各国的横向联系上。它增强了社会的活力和应变能力,加速了先进科学、技术、文化的传播,当代教育作为一个开发的系统还带有国际性。 此外,教育的社会功能还突出表现为在阶级社会中教育有利于统治阶级地位的巩固与加强上。 (二)教育具有影响个体发展的功能。

首先,教育对人发展的诸方面都可能产生影响,从人类发展总体看,教育影响是正向的,具有促进作用,从人类发展的每一阶段或个体来看,教育的影响有正向的,也有负向的。 其次,教育对社会个体来说同样具有功利的价值。

总体来看,教育的两个功能具有内在联系,并在活动中同时发挥作用。教育的社会功能通过对人的培养实现,而对人的培养又必须考虑到社会的需要和可能。能使两种功能在正方向上达到协调的教育是最优的教育。能否做到这一点,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也有赖于教育系统整体结构的合理性。

8、简述教育学研究人的问题的特殊性的表现。

首先,教育学把个体作为一个复杂的整体来研究,而不是把人的某一方面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这是教育学中该问题的理论基础。

其次,教育学要研究个体的发展与形成问题。它们构成教育与人发展问题研究的核心内容。 第三,教育学还须要研究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各种可能存在的关系模式,并探讨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个体发展功能的统一问题。追求对两大教育功能的综合、深入、辩证统一的认识,是教育研究的最终落脚点。 9、简述成熟遵循的规律。 (1)机体生长的不平衡性。 (2)机体生长的顺序性。 (3)机体生产的阶段性。

(4)机体各部分机能发展的互补性。 (5)机体成熟的个别差异性。

所以,教育在“成熟”面前,既不是可以为所欲为的,也不是无可奈何的。 10、简述后天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的主要表现。

(一)后天因素影响个体对环境的选择与作用的方式,表现在同一个体的不同发展阶段,也表现在不同个体身上。

(二)当人的发展水平达到具有较清晰的自我意识和达到自我控制的水平时,人能有目的地、自觉地影响自己的发展。

11、简述人对自身发展的控制的表现。

一方面是人在认识自己与周围环境现实关系的前提下,不断地为自己的发展创造条件,而不是消极地期待客观条件的成熟。

另一方面是人勾勒自己未来的前景,选择自己的发展目标。这种自觉的追求与行为,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影响人的发展方面重要的和高度的体现。

12、简述后天因素对自身发展影响的大小、强弱是一个变化的过程。

首先,后天因素作用的强弱与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成正相关。在整个演变过程中,关键性的转折点是独立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形成,它把个体对自身发展的影响提高到自觉的水平。就生命全程来看,与先天因素作用大小的变化方向相反,它的趋势是增强与变大。

其次,后天因素对个体发展作用的大小与发展的具体方面相关,它与高级心理活动的过程、能力的相关性大于与低级心理活动的过程和能力的相关性。这与遗传因素的作用呈相反状态。 13、简述环境因素的分类。

第一种分类是以环境因素的构成成分的性质为标准。可以把它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包括人的出生地的自然条件、所处的地理位置。社会环境包括发展个体生活圈中一切社会因素: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以及各种性质的社会关系。

第二种分类是以范围为标准,把影响人的发展的环境分为大环境与小环境更为适宜。大环境指发展个体所处的总体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其中的社会环境主要指个体所处的时代和国家制度的性质与发展水平。小环境是指与发展个体直接发生联系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那就是个人的出生地的自然位置与条件;所在的家庭及其居住区、学习单位或工作单位。 14、简述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首先,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提供了多种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作出了一定的限制。 其二,环境对人作用的大小与环境本身的性质、变化相关,也与个体发展水平相关。

第三,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在方向上有正、反之分,大、小环境的作用方向有多种组合的可能。教育者应正确认识大环境,改造小环境,使两者的作用方向趋于一致,减少对人发展产生消极影响的不利因素,提高积极因素的作用强度。 15、简述环境对人的作用的变化。

(1)环境中不同的构成部分,对人发展不同方面及在不同发展时期大小不同。

(2)环境本身的开放程度不同,对人发展影响也不同,开放的环境提供可能性多,封闭的环境则更多地发挥了限制的作用。

(3)环境的影响随着主体自我意识的形成而相对减弱,影响的性质也由限制逐渐转向更有效的利用。

(4)此外,环境因素还随着个体活动能力的大小而变化。 16、简述现实性因素的构成。

关于现实性因素的构成,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一个角度是活动结构,另一个角度是活动水平。

从活动结构的角度看,人的各种水平的生命活动都由活动主体需要、客体对象、目的、内容、手段与工具、行为过程,结果及调控机制等基本要素构成。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人的生命活动由三个层次构成。最基础的层次是生理水平上的个体生命活动;第二个层次是心理水平上的个体生命活动;第三个层次是社会实践水平上的个体生命活动。

17、简述怎样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以有效地促进个体的发展。

(1)社会实践活动能否有效地影响主体的发展,首先取决于活动对发展个体提出的要求与发展个体现有发展水平的相差度。

(2)其次,活动对个体发展影响的程度,与活动本身的组织结构水平与重复程度相关。 (3)其三,活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程度,还取决于主体对活动的自主程度。

(4)最后,活动对个体发展的效应还与活动是否取得成效以及活动主体对成效的感受有关。 由此可见,活动是人发展中的决定因素,但影响的大小却是随活动本身的质量与数理,目标与主体发展水平的相差度,主体在活动中的自主性及其活动的成效等方面变化而变化的。 18、简述人对活动的态度。

人对活动的态度,可以分为三个等级。最低的等级是被动应答。第二个等级是自觉适应。最高等级是主动创造。

19、简述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发展的主导意义主要应表现在帮助受教育者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向上。这里的“合适”是指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与个体特质发展的一致。主导作用的深层含义在于学校教育应为人终身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离开学校后个体的继续发展创造条件。 从教育者角度看,学校教育要有效地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主导作用,应该具备以下条件:

(1)学校教育的目标应符合社会发展的总方向,立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当代水平以及所在国家的现有发展水平,使社会大环境与学校小环境能取得正向的一致。

(2)从学校教育内环境的角度看,只把注意力集中在为人的发展提供各种物质条件是不够的,学

校应精心设计有利于主体发展的各种活动,使受教育者通过活动实现发展,教育者则通过活动指导,影响受教育者的发展。

(3)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方面,应把培养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能力以及识别、控制、利用环境的能力作为根本性任务,并贯彻到教育的一切阶段和一切活动中去。 20、简述教育的基本特征。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看,教育具有永恒性与历史性。 第二,从功能的角度看,教育具有工具性。

第三,从教育内部的结构看,教育是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因此它具有一切复杂、开放系统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如整体性、有序性、动态平衡性等。

最后,从时间的角度看,教育具有长周期性、未来性和滞后性。 三、论述题

1、论述教育两大功能在教育系统不同层次上的关系。

教育具有影响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这两大功能。教育活动内部结构的层次性,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的逐级内化。教育的两大功能在教育系统的不同层次上呈现出不同的关系。 (一)宏观层次

在教育活动的宏观层次上,社会发展功能中包含着个体发展功能。

两大功能的关系主要以社会现状与发展对教育整体的要求这种方式存在。教育系统内受教育者作为个体在这个层次上是被简化的。然而,这并不是说在这个层次上教育影响个体发展的功能无须顾及或不可能体现,只是说它以一般的形式被包含在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中。这一点不仅表现在原则宣言上,也表现在一系列具体方面。如总的教育目的与方针的确立、学校教育制度的构建、课程设置方案、未来发展规划的制定等。但是,这些也都不是直接的培养人的教育活动,具体的受教育者还没有进入宏观领域。因此,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功能在这个层次上只涉及到提供前提范围,还不可能得到直接实现,故被包含在社会发展功能之中,处于容易被忽视的地位。 (二)中观层次

在教育活动的中观层次上,既不涉及社会发展功能,也不涉及个体发展功能,但在实践中却包含了二者,将二者结合。

在教育思想与办学思想方面,学校教育的功能被“异化”为追求升学率,甚至简化为由一次考试决定,那么教育的两大功能就会被置之一旁。其原因一方面是普通中小学在学制中所处的客观地位决定,另一方面是学校领导对教育的根本意义缺乏深刻的认识。客观与主观的两方面原因导致了教育的两大功能被忽视。因此,如何处理好教育两大功能与升学率,即学制系统内部运行需要的统一,就成为宏观层次确定的教育功能可否在中观层次上得到体现的第一个关键性问题。

除此之外,带有实质性影响的是学校教育活动的整体结构和管理体制。在普通的中小学内,教育与

社会的关系表现为社会各部门人才的培养提供基础教育的保证,故其中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变得间接了。然而,教育对象是学校不可缺少的部分,他们活生生的进入了学校决策者的视野,教育与个体的关系则更具有直接性。因此,在学校教育工作的实践中,教育的两大功能趋向于结合式。学校工作的目的与活动结构上要反映社会发展功能和个体发展功能两方面的具体要求。 (三)微观层次

在教育活动的微观层次上,社会发展功能与个体发展功能渗透在学生的身心发展上。

与宏观层次恰恰相反,在微观层次上,教育对象——个体的存在具体而生动,教育与个体的关系变得十分直接、突出,不仅在教育目的,而且在教育过程中每一环节、内容、手段、方法的选择都要考虑到教育对象,涉及到教育对象。而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则变得间接,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在这个层次上转化成对受教育者德智体发展的要求,且只有转化成这种方式才有可能得到实现。这样,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被包含在对个体发展的要求中并最终体现为个体的真实发展。两大功能体现在最直接的影响人身心发展的教育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