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学教程 褚宏启(课后问题及补充)《完整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教育管理学教程 褚宏启(课后问题及补充)《完整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e3c45a4b9f3f90f76c61bab

教育管理学教程 褚~(课后问题及补充)《完整版》

第一章 教育管理与教育管理学

1.什么教育管理?教育管理的目的是什么? 教育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中,各教育管理主体从自身职能出发,围绕各项教育事务进行计划、决策、领导、组织、激励、沟通和评价等活动,以提高教育工作效率,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教育管理的目的有两个:

第一,教育管理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 教育管理是为教育目的服务的,是为了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具体地,教育管理对学生发展的促进包含四个方面:1.教育管理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目的在使学生的身心健康、道德品质、智力水平、知识技能以及生活理解与适应能力等诸方面得到充分发展。相应地,教育管理工作也要从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活动安排、财物资源配置、教育人员配备与考核、考试内容和形式、升学条件与方式等方面入手,思考如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引导和支持。2.教育管理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3.教育管理要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这就要求管理者要有“远见”、教育管理也要有“广度”:处理好学校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关系;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4.教育管理要促进学生的公平发展。教育管理要确保每一个学生的入学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学可上;努力使每一个学生接受适合自己、且水平大致相当的教育。 第二,教育管理是为了提升工作效率。

教育管理之所以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有着两个相互关联的基本原因。第一,教育管理实现了各项教育工作在整个层面的自觉性、意识性。管理通过规划、设计、组织等工作,使教育事业整体工作成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第二,教育管理实现了教育工作的分工与协作。分工与协作是管理活动的基本原理与主要特征。分工促进了相关工作的专门化与专业化;协作可以将相对独立的分散工作联合为一个整体,产生超过各部分工作之和的合力效果,从而发挥有限资源的最大效用。 2.教育管理过程具有哪些特点?

教育管理过程是指教育管理主体为更有效合理地实现管理与教育目的,而基于一定的原则与方法实施相关管理职能,更好地组织与协调教育人员与教育事务的经过与程序。 教育管理过程的特点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是与一般管理过程相似的特点;二是与一般管理过程不同的独特性。

教育管理过程的一般特点有:1.有序性。是按照一定的步骤开展的,总是先有计划,后有执行,再有检查,继而总结。2.周期性。从教育

发展的角度看,教育管理过程是无止境、没有终点的,但局部而言,每一个过程都有从开始到终结的完整周期。3.动态性。一方面教育管理的过程总是意味着一个环节向另一个环节、一个过程向另一个过程的转换;另一方面,教育管理总是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变动。4.可控性。动态的教育管理过程又是可控的,教育管理者可以通过事先的预测、事中的调整、事后的补救等措施发现一些新的机会和空间。5.整体性。教育管理过程的效果,取决于各个环节工作的质量。计划出现了问题,再好的执行,也不可能实现目标。

教育管理过程的独特性包括:1.教育管理过程是以人为主导的互动过程。教育管理过程虽然也涉及物,但主要是人,是以人为主导的互动过程,而不是以物为对象的生产过程。2.教育管理过程是管理过程与学生身心发展过程的统一。教育管理过程首先要以了解与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再思考管理工作过程的设计与实施。3.教育管理过程是控制与自主相统一的过程。教育管理过程的控制,主要应是内在式控制,而非外在式控制。它需要将控制欲自主统一起来,鼓励与指导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控制。

3.什么是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使命是什么? 教育管理学是以教育管理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社会科学。其中,教育管理现象是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科学是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性质,谋求教育管理改进之道是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使命,研究方法则是认识和理解教育管理现象并谋求其改进的基础。

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使命是指教育管理研究者就本学科的研究而言所应承担的社会和历史责任。具体地,从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定位出发,教育管理学科的最终使命应是谋求教育管理改进之道。“谋求教育管理改进之道”这一学科使命,展开来说,体现为两个大的方面。 1.提升教育管理学的理论水平。教育管理学的理论水平,是其实现最终学科使命的基石。离开高质量的研究和较高的理论水平,教育管理学便难以兑现充分认识、深入理解、理性反思与合理促进教育管理实践的使命。

从强化教育管理学研究质量,提升教育管理学理论水平的角度看,当前我国的教育管理学者需要重点考虑这样几个问题:1,完善学科建制。2,加强学会组织建设。3,加强研究队伍建设。4,改进研究方法。5,加强专业刊物建设。

2.推动教育管理的变革和发展。教育管理学在推动教育管理变革和发展方面,需着重关注三个方面:第一,教育管理学要发挥教育管理价值引领作用。第二,教育管理学要为制度的改革提供智力支持。第三,教育管理学要为教育组织变革提供学理依据。

4.教育管理学研究方法体系的三个层次及其关系是什么?

教育管理学的研究方法是指教育管理研究者认识和探究教育管理实践与理论过程中,所持方法论及所运用的方式、技术与手段的总称。它是由研究方法论、研究方式和研究的具体方法技术三个层次构成的体系。其中,方法论处于最上层,方法技术处于最下层,方式侧处于前两者之间。同时,这三个层次又是相互影响、紧密关联的。往下看,方法论影响着方式的选择,而方式的选择又很大程度上限定了方法技术的运用。往上看,方法技术的发展会引发方式的变革,而方式的变革又会推动方法论的转型。

教育管理学研究的方法论有:教育管理科学论;教育管理主观论;教育管理价值论;教育管理批判论;教育管理整合论。

教育管理学研究的方式:思辨研究方式;实证研究方式;实地研究方式;历史研究方式。

1.思辨研究方式,是借助人的逻辑思维和智力技能操作概念和范畴,以演绎为基本过程的研究方式。它的根本特征是操作概念,而不是操作事实。

2.实证研究方式,是基于概念、命题和假设,围绕研究对象开展大量的调查或实验,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量化处理,以证实或证否命题,得出一般性观点的研究方式。

3.实地研究方式,是指研究者较长时段地“沉入”到相对陌生的研究对象的生活环境中去,采取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谈等获取资料的方法。

4.历史研究方式,是指以收集、整理、运用历史资料为基础,描述教育管理历史现象,分析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与意义,或借此理解现实、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式。

教育管理学研究的方法技术:文献回顾的方法技术;资料收集的方法技术;资料分析的方法技术。

1.文献回顾包括文献检索、文献阅读和综述撰写几项工作。 2.资料收集的方法技术有问卷法、访谈法和观察法。 3.资料分析的方法技术主要有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

补充:教育管理原则:

1.教育管理的教育性原则:教育管理之所以要有教育性,是因为它说到底是“教育”的管理问题。教育管理的教育性,一方面体现为教育管理能够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有效保障和有力支持;另一方面更体现为教育管理工作特别是学校管理工作本身的教育性。总之,教育管理无小事,事事有教育。

2.教育管理的科学化原则:复杂的教育系统,不能依赖经验管理,也不能简单地遵照市场规则,而要在遵循教育规律与管理规律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教育管理的科学化,首先要求教育管理者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其次,教育管理的科学化要求教育管理活动的实施要有相应的标准。

3.教育管理的民主化原则:当代教育管理民主化有三层含义:一是在整体社会层面,教育管理的民主化既要将更丰富、更优质的教育给予更多的人,更要鼓励、支持更多的人参与到教育事业的管理中来。二是在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关系层面,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尊重、确立并维护学校管理的自主权。三是在教育管理机构内部,上级要尊重、信任下级,建立健全教师参与教育管理的权力和途径,鼓励并支持学生开展自我管理工作。

4.教育管理的人本化原则:教育管理的人本化,强调教育管理的一切工作要以人为中心,要基于人的本性,通过人的力量,促进人的发展。 5.教育管理的效益性原则:所谓教育管理的效益性,是指合理规划人力、财力、物力等教育管理资源的分配与使用,用尽量少的消耗,更好、更快开展更多的工作,以促进教育目标的充分实现。教育管理的效益性原则,不只是教育资源稀缺情况下的要求,也是一种基本的管理伦理。也就是说,即便教育资源相对充足,也应时时考虑教育管理的效益问题。

6.教育管理的专业化原则:教育管理的专业化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管理机构的专门化;二是教育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所谓教育管理机构的专门化是指,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设有主管教育行政的专门机构。教育管理机构的专门化,是教育管理专业化在形式上的体现,它昭示着教育管理是一种专业,需要有专门的管理。而教育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则是教育管理专业化的实质上的体现。教育管理人员专业化涉及三个方面:1,教育管理专业人员标准(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与专业精神方面);2,教育管理人员专业训练体制(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机构的设置及相关制度安排);教育管理人员专业认证体制(进行资格认证机构的设置及相关制度安排) 补充:教育管理环境:

教育管理环境是指处于各种教育管理机构外部,切对教育管理机构产生各种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素。

1.教育管理的人口环境:是指教育管理所面临的人口的数量、分布、构成、年龄、性别及其发展趋势等方面的情况。人口环境对于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第一,人口数量影响教育投入与教育管理的复杂性程度;第二,人口构成影响教育管理的任务及其工作重点的转变;第三,人口波动影响特定时期教育人口的规模。第四,人口流动影响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