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十二五规划解读-省长姜大明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山东十二五规划解读-省长姜大明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dcdad641ed9ad51f01df2fb

姜大明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和对“十二五”纲要草案的说明中,

对“十二五”规划纲要作了系统阐释,在代表委员中引起巨大反响。大家回顾“十一五”,谋划“十二五”,对实现更加宏伟的目标充满必胜信心。

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0%,GDP年均增长9%—— 富民与强省同步推进

承继“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十二五”期间我省将全面启动“富民战略”和“内需战略”,更加强调经济增长质量和惠及民生,“纲要说明”中,把“十二五”主要指标分为经济发展、科技教育、资源环境和人民生活四大类,将发展预期目标定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到2015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7∶48∶45,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4%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55%以上。 为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纲要说明”提出坚持结构调整、创新驱动、统筹兼顾、民生优先、绿色发展和改革开放原则,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力争新农村建设达到全国先进水平,海陆资源互补、产业互动、布局互联,海洋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3%,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加快崛起、西部实现跨越,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在社会建设方面,使教育质量和结构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全社会文明程度大幅度提高。社会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平安山东建设深入推进,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在生态环境优美宜居方面,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达到25%,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展现生态山东、绿色山东的新形象。

在人民生活殷实富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争取农民收入实现更高增幅,逐步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均期望寿命力争达到77岁,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 省人大代表、省发改委主任张超超认为,“纲要说明”最鲜明的特点是凸显了科学发展主题,加快转方式主线和富民强省目标,最受关注的是弱化了对经济增速的考核,着力推动转方式调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时,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体现了富民强省目标要求,是“十二五”鲜明的发展导向。

区域经济统筹联动,中小城市星罗棋布,空间优化四类开发—— “三大布局”支撑发展

按照“纲要说明”,我省将通过区域经济统筹联动、城乡规划一体化推进、国土空间优化开发三大布局,构建产业布局合理、区域发展协调、人口聚集加快、城镇体系完善的发展格局。突出重点区域带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突出大城市集聚辐射,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突出提高国土空间利用效率,推进各具特色的主体功能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鼎立支撑“十二五”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经济布局中,深入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加快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加快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加快建设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加快建设鲁南经济带,支持特色经济区加快发展,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相互融合联动发展。

城乡布局中,发展壮大中心城市,到2015年,全省17市建成区人口全部达到50万人以上,其中超100万的城市16个,济南、青岛分别达到400万人和450万人;大力发展县级市、县城和重点镇,到2015年,全省建成20万-50万人的中等城市35个,3万-20万人的小城市133个;规范有序建设农村社区和中心村,到2015年,实现农村社区建设服务全覆盖,完成8000个村庄整体改造。同时,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和着力点,积极调整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方式,因地制宜地发展都市辐射型、外向经济型、资源加工型、龙头企业带动型等特色经济,加快发展县域经济。

空间布局中,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调整优化空间结构,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全省国土空间按开发内容分为城市、农村和生态三类区域,按开发方式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区域。

通过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以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科学布局,城乡互促共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推动城乡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到2015年,三大布局将有力支撑山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

续发展。

农业现代化,工业优化,服务业跨越,做大做强海洋经济—— “四大产业”擎起“转调”新体系

没有产业转型升级,就不可能实现高端高效高质发展。“纲要说明”中提出,提升农业、优化工业、跨越发展服务业、做大做强海洋经济,加快建设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是促进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主攻方向。 农业产业化方面,以增加农民收入和农产品有效供给为核心,以优化结构、提升层次为重点,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综合生产效益、农业装备规模和质量、农业生产标准化水平、农业产业化层次,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为保障,进一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十大产业体系建设,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格局。 工业优化方面,按照创新驱动、优化结构、提升水平、绿色发展要求,加快提升发展传统产业。力争到2015年,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的关键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大中型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普遍提高到3%以上,山东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分别达到2100个、230件。以重大建设项目为载体,以掌握核心关键技术为突破口,以强化人才培养引进为支撑,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信息、新医药、海洋开发及高端装备制造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通过壮大产业集群、加快园区转型升级、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推动产业集中集约集聚发展,形成规模优势,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