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气池工艺设计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曝气池工艺设计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d5e51dd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4b

触。

2.5 二沉池

沉淀池按功能分的另一个部分,是生物处理构筑物后,是生物处理工艺的组成部分。

2.6 计量槽

为了提高污水厂的工作效率和运转管理水平,并积累技术资料以总结技术经验为以后的处理厂提供可靠的依据必须设置计量设施准确掌握污水量,污泥量,以及动力耗量;常采用巴氏计量槽,其优点是水头损失小,不易发生沉淀,精确度可达到95%以上,缺点是施工技术要求高。

2.7 回流污泥泵房

污泥回流泵房,它的作用就是在泵房内设污泥回流泵,将污泥提升到生物反应池的前端。因为二沉池的出泥点要比反应池的高程低,所以会用到泵。再就是,在污泥回流泵房中也可以设置剩余污泥泵,将剩余污泥提到污泥处理系统

2.8 浓缩池

初步降低废水污泥含水率的废水处理构筑物。一般为圆形或方形池。含水率约从99.2%~99.5%降至96%~98%。浓缩的目的是减少污泥体积,便于后续处理。按工作方式有连续式和间歇式。(1)连续式运行的浓缩池一般建立竖流式或辐流式池型。污泥从中心筒连续配入,竖向或径向流往周边集水槽,污泥浓缩于池底,并连续排出;清水从集水槽连续排出。竖流式池采用重力排泥法,适用于污泥量不大的场所。辐流

式池采用机械排泥法,并安装转动栅条强化泥水分离过程,适用于污泥量大的场所。浓缩池的水力停留时间为8~6h。连续式浓缩池构造见图。(2)间歇式运行的浓缩池建成圆形或方形。污泥从一边进入,待充满池子后,静止沉降浓缩。经过5~10h后,在不同高度处放掉上清液,然后从池底排出浓污泥,排泥采用重力式。

除沉降式浓缩池外,还有气浮式浓缩池。将溶气水送入池内,依靠其产生的细小气泡将污泥固体浮载于池面,形成泡沫层,用刮板刮出,为浓缩污泥,清水从底部排出。气浮法浓缩的污泥含水率较低,约95%~97%。

2.9 消化池

污泥厌氧消化的等级按其消化池的串联使用数量分为单级消化和二级消化。单级消化只设置一个池子,污泥在一个池中完成消化过程。而二级消化,消化过程分在两个串联的消化池内进行。一般,在二级消化的一级消化池内主要进行有机物的分解,只对一级消化池进行混合搅拌和加热,不排上清液和浮渣。污泥在一级消化池进行主要分解后,排入二级消化池。二级消化池不再进行混合搅拌和加热,使污泥在低于最佳温度的条件下完成进一部的消化。在二级消化的过程排上清液和浮渣。 1 污泥厌氧消化的目的 (1)减少污泥体积

减少污泥中可降的有机物含量,使污泥的体积减少。与消化前相比,消化污泥的体积一般可减少1/2~1/3。 (2)稳定污泥性质

减少污泥中可分解、易腐化物质的数量,使污泥性质稳定。 (3)提高污泥的脱水效果

未消化的污泥呈粘性胶状结构,不易脱水。消化过的污泥,胶体物质被气化、液化或分解,使污泥中的水分与固体易分离。 (4)利用产生的甲烷气体 污泥在消化过程中产生沼气,沼气中有用的甲烷气体约占2/3,可做为燃料用来发电、烧锅炉、驱动机械等。 (5)消除恶臭

污泥在厌氧消化过程,硫化氢分离出硫分子或与铁结合成为硫化铁,因此消化后的污泥不会再发出恶臭。

(6)提高污泥的卫生质量

污泥中含有很多有毒物质如细菌、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极不卫生。污泥在消化过程中,产生的甲烷菌具有很强的抗菌作用,可杀死大部分病原菌以及其它有害微生物,使污泥卫生化。

三、 设计计算 3.1 确定设计参数

由设计项目得 日污水量(时变化系数 (mg/l) 要求处理水溶解性(mg/l) (mg/l) /d) 50000 1.3 200 30 20 20 符号 范围 0.2~0.6 现取值 0.5 经沉淀可去除数(%) 根据经验现确定以下参数 参数 BOD-污泥负荷率 Ns (kgBOD/kgMLSS*d) 曝气池内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X (mg/l) (MLSS) 水质修正系数 α 氧饱和度修正系数 压力修正系数 20摄氏度水温下溶解氧饱和度 (mg/l) 25摄氏度水温下溶解氧饱和度 (mg/l) —— R’(kg/kg) β ρ 3000~6000 5000 0.8~1.0 0.9~0.97 —— —— 0.8 0.9 1 9.17 —— 8.38 —— 1.0 —— 停留时间 R t (h) —— 2.0~2.5 500% 2.0 3.2 计算曝气区容积

(1)计算曝气池进水

浓度

(2)计算曝气区容积

V=

=

=3200

采用16座曝气沉淀池,单池曝气区容积为

3200/16=200

3.3 确定沉淀区面积和容积

沉淀区按最大时流量设计,上升流速采用0.3mm/s,停留时间为2h (1)沉淀区面积

A=

(2)沉淀区容积

==

(3)沉淀区高度

=/A=338/156=2.17(m)

=338

=

=156 (

)

3.4 需氧量及充氧量计算

需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