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习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毛概习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cc65b96ad02de80d5d84057

一、单项选择题

1C 2A 3D 4B 5B 6B 7B 8C 9D 10A 11C 12B 13D 14A 15D 16B 17C 18B 19B 20D 21C 22B 23C

二、多项选择题

1ACD 2BCD 3AD 4ABCD 5ACD 6ABC 7BD 8ABCD 9ABD 10AC 11BCD 12ABD

三、判断题

1、× 社会主义

2、× 社会主义因素在经济上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 3、√

4、× 不能走 5、× 有偿地

6、× 带有社会主义性质

7、× 不是否定,而是纠正失误和偏差 8、×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9、× 半社会主义性质的 10、√

四、判断说明题

1、错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必须对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因为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愈来愈不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一方面,农业生产受小农经济的局限,增产潜力有限,难以适应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迅速增长的需求,无力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和扩大工业品市场。另一方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仅工业资本比重小,而且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依靠他本身的力量无法有力地推进工业化的发展。

2、错误。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主要是在1956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长时期遗留了一些问题,1956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很不适当。

五、简答题

1、答案要点:首先是因为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在社会主义革命阶段,民族资产阶级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用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其次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着统一战线的关系。再次,我国已经有了以工人阶级的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并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再加上当时国家对粮食业和工业原料的统购经销,以及资本主义企业中工人群众对资本家的监督等因素,这样就使私人资本主义能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2、答案要点:

(1)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2)土地改革完成发展,为增长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3)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营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4)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3、答案要点: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这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明确要求。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

13

渡的方式。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4、答案要点:过渡时期总线路的提出,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尽快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摆脱贫困,消灭剥削制度的强烈愿望,因此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同时,这一总路线,也集中反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发展和开创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创造性贡献,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但是,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中我们也可以发现,由于当时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认识上的局限和受苏联模式的影响,没有充分认识我国原来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发展生产力是一项长远的任务,总想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全部转变为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就孕育着“求纯”的倾向,不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六、论述题 1、答案要点:

(1)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把农民引导到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来。中国农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革命的主力军。对农民不能采取剥夺的办法,只能引导、说明和教育,使农民自愿地走合作化道路。

(2)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过了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互助组,带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和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几个阶段。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定息”赎买的政策,采取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七、材料分析题

1、答案要点:由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必须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才能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中国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一个阶段,是走历史必由之路。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的中介和桥梁。

2、答案要点:新民主主义社会在经济上的特征是实行在国营经济领导下的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制度。在政治上的特征是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 3、答案要点:建国后头三年,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残余的矛盾是国内的主要的矛盾。到1952年,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

4、答案要点: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因素和非社会主义因素彼此斗争着。由于社会主义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上有利的国际形势,这就决定着它将不断增长并取得最后胜利。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一、单项选择题

1.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第一个标志性的重要理论成果是( ) A.《论人民民主专政》 B.《论十大关系》

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D.《关于目前的形势与任务》

2、1956年4-5月,毛泽东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这表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

A.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B.开始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C.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 D.已经突破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束缚 3.《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 )

A.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我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D.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

14

4.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确定了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基本方针是( ) A.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B.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C.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D.以农立国 5、毛泽东强调,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 )

A.正确处理民族矛盾 B.正确处理敌我矛盾 C.正确处理共产党和民族党派的矛盾 D.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6、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指出,中国工业化道路最重要的问题是( )

A.处理好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B.处理好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C.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D.处理好工业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

1. 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教训主要有( )

A.忽视生产力发展 B.机械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C.照搬苏联经验 D.混淆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特征

2.毛泽东指出,从建设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到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至少需要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这是由( )

A.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特殊历史条件决定的 B.我国的现实状况决定的

C.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时代特点决定的 D.社会发展的自身规律决定的

3、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方面提出的思想有( )

A.“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B.既有计划性又有多样性、灵活性

C.“两参一改三结合” D.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

4、毛泽东指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性质和解决方法分别是( ) A.前者是分清是非的问题,后者是分清敌我的问题。 B前者是分清敌我的问题,后者是分清是非的问题。 C.前者采用专政方法,后者采用民主方法。 D.前者采用民主方法,后者采用专政方法。

5、毛泽东指出,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所谓民主方法是指( )

A.讨论的方法 B.辩论的方法 C.大鸣大放的方法 D.批评的方法 E.说服教育的方法

6、针对人民内部矛盾在具体实践中的不同情况,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方针,下面哪些是正确的( ) A.对于思想政治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 B.对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C.对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实行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长期共存,肝胆相照”的方针

D.对于民族之间的矛盾,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方针 7、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关于科学和教育,刘少奇同志提出实行“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是指( ) A.全日制的劳动制度 B.全日制的教育制度 C.半日制的教育制度 D.半日制的实习制度 E.半日制的劳动制度

8、1959年底至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有( ) A.不发达的社会主义 B.比教发达的社会主义 C.发达的社会主义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E.社会主义高级阶段

15

三、判断说明题

1、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证明了之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失败的。

四、简答题

1、简述陈云关于所有制结构调整的“三个主题,三个补充”思想。

五、论述题

1、论述我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 2、我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有哪些经验教训?

六、材料分析题

下面一组选自《论十大关系》中的材料:

材料1: 过去为了结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的统治,为了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我们就实行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现在为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也实行这个方针。

材料2: 在国内,工人和农民是基本力量。中间势力是可以争取的力量。反动势力虽是一种消极因素,但是我们仍要做好工作,尽量争取转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要团结,不中立的可以争取为中立,反动的也可以分化和利用。 反革命是什么因素?是消极因素,破坏因素。是积极因素的反动力量?革命可不可以转变?当然,有些死心塌地的反革命不会转变。但是,在我们的条件下,他们中间的大多数将来会有不同程度的转变。

材料3: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艺术的一切真正好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地批判地学,不能一切照搬,机械搬运。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能学。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1) 毛泽东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2)结合材料1、2、3,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分别指什么?二者关系怎样?我们的态度应怎样? (3)分析材料3论述毛泽东提出的学习外国经验的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B 3C 4B 5D 6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CD 3BCD 4BC 5ABDE 6ABCD 7ABCE 8AB

三、判断说明题 1、错误。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包括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前30年(1949-1978)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后30年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新时期。前30年,毛泽东等开国元勋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在重大挫折中取得了重大成绩。改革开放30年的成绩,离不开前30年打下的坚实基础,反思问题不能成为否定前30年成绩的理由。

四、简答题

1、陈云在中共八大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行“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是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的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它的主体,一定范围内的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陈云这个设想,不仅突破了苏联

16

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模式,而且涉及到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合法存在并充分发挥其作用的问题。

五、论述题

1、参考要点:参教材第四章第1节,以下要点必须展开论述。 (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2)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4)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如: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经济建设方针、所有制结构的调整、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科学和教育、知识分子工作等方面。

六、材料分析

1、我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我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1)毛泽东这里讲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既包括党内的因素,也包括党外的因素;既包括国内的因素,也包括国外的因素;既包括直接的因素,也包括间接的因素。积极因素就是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的力量的总和。如,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中间势力是可以争取的力量。消极因素是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的力量的总和,如反党反社会主义势力。

(2)二者关系:在毛泽东看来,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是一对矛盾,二者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就是在这两种因素的矛盾中通过它们之间又统一又斗争而实现的。一般说来,积极因素处于主导的、统治的地位,占有压倒的优势,是社会主义事业必定胜利的可靠保证,努力促使更多的消极因素变成积极因素素。

(3)我们的态度:创造条件,促使消极因素较多、较快地向积极因素转化,同时尽力防止积极因素向消极因素的逆转。

3、毛泽东提出,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历史发展到今天,能否对外开放,能否正确对待一切外来的东西,已成为制约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外国有助于增强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步伐。但一定要有批判地吸收。要真正地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东西,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所短,这对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在对待外国经验上,应正确处理独立自主与学习外国的关系。(要求结合实际展开论述)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