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学琼林》释译(文阶)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幼学琼林》释译(文阶)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cc6496f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43

《幼学琼林》释译(文阶)

周道云 考辑

【原文】圣主有出震向离之象,大臣有扶天捧日之功。

【注释】圣主句:意思是帝王有出现在震位相见于离位的表象,大臣有补天浴日的功劳。震、离:按易经学说,震代表东方,离代表南方,帝王就像太阳一样从东方升起,在南方照耀天下。

另有一联略异:帝王有出震向离之象,大臣有补天浴日之功。 补天:补上天的缺口。浴日:给太阳洗澡。

【译文】圣明天子有出震向离的形象,喻治理天下日渐兴旺之意,大臣辅佐帝王,补益规过,有扶天捧日的功勋。

【原文】三公上应三台,郎官上应列宿。 【注释】三公:一般指太师、太保、太傅。

三台:天上的三台星。古人认为天上的三台星对应人间的三公官职。 郎官:帝王的侍从官。古人认为郎官对应天上的各个星辰。

【译文】三公对应天上的三台星,各部郎官相当于天上的三台星,各部郎官相当于天上的众星宿。

【原文】宰相爵居鼎铉,选曹职掌铨衡。

【注释】台铉:台指三台星,铉指举鼎用的器具。台铉指宰相,用来表示位置的重要。

铨衡:度量工具。用来指吏部官员,比喻衡量人才。 另一联略异:宰相位居台铉,吏部职掌铨衡。

【译文】宰相协助君王治理国家,地位极重要比喻为鼎铉。史部掌管天下官吏,选拔衡量人材。

【原文】吏部天官大冢宰,户部地官大司徒,礼部春官大宗伯,兵部夏官大司马,刑部秋官大司寇,工部冬官大司空。

【注释】吏部古名天官,长官称大冢宰;户部古名地官,长官称大司徒;礼部古名春官,长官称大宗伯;兵部古名夏官,长官称大司马;刑部古名秋官,长官称大司寇;工部古名冬官,长官称大司空。

另一联略异:曰天官,曰地官,曰春官,曰夏官,曰秋官,曰冬官,六部寮采之通称;曰冢宰,曰司徒,曰宗伯,曰司马,曰司寇,曰司空,尚书侍郎之总号。

【译文】称吏部尚书为天官大冢宰,是说他能总御众官,好像天道统理万物;称户部尚书为地官大司徒,是说他能安抚万民,像大地生养万物;称礼部尚书为春官大宗伯,好似春生万物;称兵部尚书为夏官大司马,是寓意国家武力强盛,像炎炎夏日一般;称刑部尚书为秋官大司寇,是天子立司寇掌刑法,驱耻恶,像秋天一样肃杀严刻;称工部尚书为冬官大司空,是天子立司空使掌邦事,像冬天敛藏财物一样,使民不空乏,六部大略如此。

【原文】都宪中丞,都御史之号;内翰学士,翰林院之称。

【注释】都御史:明代监察机构御史台的长官。 翰林院:翰林院学士是负责为皇帝起草文书的官员。

【译文】都宪、中丞,是都御使的称号;内翰、学士,是翰林院的名称。 【原文】柏府乌台,推崇都宪;凤池薇省,赞美词林。 【注释】栢府:御史府的别称。

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山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

凤池:禁苑中池沼。魏晋南北朝时设中书省于禁苑﹐掌管机要﹐接近皇帝﹐故称中书省为“凤凰池”。

薇省:指中枢机要官署。

【译文】柏府、乌台都是尊崇都御史的称呼,凤池薇省是誉美翰林院的名目。 【原文】天使,誉称行人;司成,尊称祭酒。 【注释】行人:古代传达皇帝诏令的官员。 祭酒:古代管理国子监学府的官员。

另一联略异:皇华以誉行人,司成以尊祭酒。

【译文】皇华诗是颂出使的行人,司成是对主管教育的国子监祭酒的尊称。 【原文】称都堂曰大抚台,称巡按曰大柱史。

【注释】大抚台:明代巡抚兼任都察院副都御史,故称大抚台。 大柱史:称巡抚为大柱史,又称侍御、总马、执法大夫、绣衣使者。 【译文】都堂称为大抚台,巡按称为大柱史。

【原文】内而科道,总称柱后惠文;外而督抚,并号中丞开府。

【注释】柱后惠文:冠名。执法官、御史等所戴;执法官和御史的代称。 柱后:执法官、御史等所戴的一种帽子。也称惠文冠﹑獬豸冠。借指执法官﹑御史等。

惠文:即惠文冠。为法冠\柱后惠文\的省称,因以指代法禁。 中丞:是明清时代封疆大吏(巡抚)用的称谓。

开府:古代指高级官员建立府署并自选僚属之意。开府置官属,本系三公所享殊遇,因而有“开府仪同三司”的名号,清人习称任督抚为开府。

【译文】京官有六科给事和各道御史,总称叫做柱后惠文;外官有巡抚和总督,并称为中丞开府。

【原文】方伯、藩侯,左右布政之号;宪台、廉宪提刑按察之称。

【注释】方伯:殷周时代一方诸侯之长。后泛称地方长官。汉以来之刺史,唐之采访使、观察使,明清之布政使均称“方伯”。

藩侯:藩王。

布政:掌管一省户政赋役的行政长官。

宪台:官署名。汉称御史所居官署为宪台。御史官职的通称。后亦用为地方官吏对知府以上长官的尊称。

廉宪:廉访使的俗称。廉访使:古代官名:宋、元、明时期的一种官职。宋代全称廉访使者,元代全称肃政廉访使。主管监察事务。廉,通“覝”。

按察:掌管一省的刑法事务。

另一联略异:方伯、藩侯,布政参议之职;臬司、廉宪,提刑按察之名。 【译文】方伯、藩侯都是左、右布政使的尊称,臬司、廉宪是对提刑按察使的尊称。

【原文】学政号曰文衡,盐法称为鹾宪。

【注释】文衡:旧谓判定文章高下以取士的权力。评文如以秤衡物,故云。 鹺:盐的别名。鹺音错阳平。

宪:旧指朝廷委驻各行省的高级官吏。

【译文】学台听掌文学故号文衡。运使总持监务故称鹾宪。 【原文】宗师称为大文衡,副使称为大宪副。 【注释】文衡:掌管一省教育的官员。 宪副:是按察史的副手。

【译文】宗师,被称为大文衡,副使,被称为大宪副。 【原文】郡侯、邦伯,知府名尊;郡丞、贰侯,同知誉美。

【注释】郡侯:爵名。晋武帝封羊祜为南城侯,置相,与郡公同,为郡侯之始。历代因之。金之郡侯位在郡王﹑国公﹑郡公之下。元与金同,明以后废。

邦伯:州牧。古代用以称一方诸侯之长。后因称刺史、知州等一州的长官。 知府:官名。宋代至清代地方行政区域“府”的最高长官。

郡丞:官名。郡守的佐官。清代文人往往以“丞”为“同知”的代称(即比附汉代郡丞的官名)。

贰侯:指同知。同知是一府的副长官。

另一联略异:郡侯刺史,太守名尊;别驾治中,府寮望重。刺史:官名。汉武帝元封五年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秦每郡设御史,任监察之职,称监察院御史(监察御史)。汉初省,旋复置。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武帝元封初,废诸郡监察御史。继之,分中国为十三部(州),各置部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别驾:官名。全称为别驾从事史,亦称别驾从事。汉置,为州刺史的佐吏。因其地位较高,刺史出巡辖境时,别乘驿车随行,故名。治中:官名。西汉元帝时始置,全称治中从事史,亦称治中从事,为州刺史的高级佐官之一,主众曹文书,位仅次于别驾。

【译文】郡侯同邦伯:都是知府的名号,颇为尊重;郡丞同贰侯,这是同知的称誉。

【原文】郡宰、别驾,乃称通判;司理、廌史,赞美推官。

【注释】通判:即督粮长官,也称郡宰。通判跟随刺史巡视,另乘一辆车,故称别驾。

司理:官名,司理参军简称宋初各州有马步院。以军人为判官,掌狱讼。 廌史:掌狱讼的官员。

推官:是府中理刑办案的官员。

【译文】郡宰同别驾,是称呼通判的;司理同弃史,是赞美推官的。 【原文】刺史、州牧,乃知州之两号;廌史、台谏,即知县之尊称。

【注释】知州:主管一州的长官。廌音治。

台谏:是官名,唐时,台官与谏官分立。唐、宋侍御史、殿中侍御史与监察御史掌纠弹,通称为台官,谏议大夫、拾遗、补阙、正言掌规谏,通称谏官,合称台谏。

知县:主管一县的长官。

【译文】刺史同州牧,是知州的两个名号;廌史同台谏,是对知县的敬称。 【原文】州牧、邑长,乃知州知县之号;贰尹、少府,即县丞县尉之称。 【注释】州牧:刺史,职官,汉初,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汉武帝元封五年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刺史巡行郡县,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置部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

邑长:邑里之长。

贰尹:指唐代州府副职少尹。少尹,从四品下,掌贰府州之事,故称。后亦作为县令副职县丞的别称。

少府:官名,始于战国。秦汉相沿,为九卿之一。掌山海地泽收入和皇室手工业制造,为皇帝的私府。

【译文】州牧邑长就是知州知县的别号;贰尹、少府乃是县丞县慰的古称。 【原文】乡宦曰乡绅,农官曰田畯。

【注释】仕宦:就是给皇帝当仆人,做官的意思。文人对当官的一种谦虚称法。现在的公务员和公仆都是这个意思。

乡绅:乡间的绅士,乡里的管理者与读书人。

田畯:官名。古代管农事、田法的官。《诗经》“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毛传》:“田畯,田大夫也”。畯音俊。

另一联略异:仕宦俗号乡绅,农官古称田畯。

【译文】居乡的官宦,叫做乡绅,管农的官叫做田畯。 【原文】钧座、台座,皆称仕宦;帐下、麾下,并美武官。 【注释】钧座:对长官的尊称。

台座:指宰相之位。旧时称呼对方的敬辞。

帐下:帐,帷帐。大将行军,设置帷帐居住,故称为帐下。麾下:麾,旗帜。士卒进退,以麾指挥,故称麾下。

另一联略异:钧座、台座,皆推显宦;宪辕、虎幄,并誉尊僚。虎幄:以虎纹为饰的幄幕。犹虎帐。

【译文】钧座、台座都是对文官的敬称,帐下、麾下都是对武官赞誉。 【原文】初官曰筮仕,莅任曰下车;任满曰及瓜,归田曰解组。 【注释】筮仕:古人将出做官,卜问吉凶;指初出做官。筮音是。 莅任:(官吏)到职。莅音利。

下车∶从车辆上下来,代指官吏到任。 及瓜:指任职期满。 归田∶指辞官归里,退隐。

解组:组,印绶。解下印绶,谓辞去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