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4部分第十七章区域经济发展学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4部分第十七章区域经济发展学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beadde3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14

2019年

(2)缺乏合理的规划与管理。 2.问题与对策 (1)问题

①产业升级面临困境。②城市建设相对落后。③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2)对策

①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推动产业升级。

②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构建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③加强规划与管理。

[以“案例”为依据——探规寻律·走向实践]

[理在书中]

(一)珠江三角洲地区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和条件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有着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和

时间 优势 有利的地理条件,具体如图所示:

(二)珠江三角洲工业化推进过程中的两个阶段

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 工业实力大大增强 政策优势已不明显,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渐丧失 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 高新技术产业 广东省的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稳居各省级行政区之首 第一阶段1979~1990年 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政策优势、侨乡 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 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劣势 背景 整,为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寻找新的出路 主导产业 在全国的 地位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一些生产生活消费品的工厂迅速成长为国内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 [题在书外]

(2016·天津高考)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2019年

台湾省与福建省隔海相望,省内80%人口的祖籍是福建。两岸“三通”的启动和《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实施,加深了两岸的经贸往来。 目前福州、厦门

等地已建成多个台商投资区。

说明台商投资区集中在福建省福州、厦门等城市的原因。

[审题指导]

1.审材料

“省内80%人口的祖籍是福建”→两地地域文化相同。

“隔海相望”→距离较近,具有位置优势。

“两岸‘三通’启动”“《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政策支持。

2.审图表

从图上可以看出,福州、厦门等城市与台湾隔海峡相望,距离较近;福州、厦门、

基隆、高雄等城市均为海港,交通便利。

[答案] 地域文化相同(台商回乡投资多);距离近(有港口、运输成本低);政策

鼓励。

[把握规律]

我国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几种典型模式[题组冲关]

1.(2015·上海高考)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演化相伴相随。

如图为××县三大产业产值比重和城镇化率变化图。

(1)2000年到2012年,××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

①第一产业效率提高,农村出现剩余劳力 ②第二产业长足进步,吸纳农村剩余劳力 ③第三产业产值稳定,城镇人口不断增加 ④产业结构基本稳定,就业人口基

本不变

B.②③ A.①② D.①④

C.③④

(2)××县需根据自身的环境和人才条件,调整第三产业,推进城镇化建设。其

2019年

应该优先发展的行业是( )

A.休闲旅游业C.农贸批发业

B.高端金融业

D.房地产业

解析:(1)A (2)A 第(1)题,图中信息显示当地在2000年到2012年间,第一产业产值比重迅速下降,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迅速上升,说明在此期间当地第二产业发展快,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变化不大,但当地经济总量变大,故在此期间第三产业产值也应快速增加。第(2)题,××县位于长三角地区,长三角区域内经济发达,居民消费水平高。××县独特的自然环境适宜发展休闲旅游

业。

2.(2013·浙江高考·节选)2013年 1 月 17 日,国务院批复《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根据材

料,完成问题。

如图为××市 2007年和 2010年三次产业就业构成图。

说出2007~2010年××市第二、三产业就业构成的变化特点,并说明其对推动

城市化作用的差异。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和比重均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增加,比重略有下降;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均呈上升趋势。城市化是从第一产业逐步转化为第二、三产业的过程,是第二、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第三产业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能够加速城市化进程;反之,则阻碍

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答案: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少,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小;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多,对城市化发展推动

作用较大。

[以“案例”为依据——探规寻律·走向实践]

[理在书中]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019年

[题在书外]

(2018·江西南昌模拟)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快速推进,但也产生了各种问题。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区发展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面临困境,许多外资企业迁往

长江三角洲地区。试从影响工业布局因素的角度分析原因。

(3)据图分析,珠江三角洲主要城市在工业结构和城市职能方面,存在哪些阻碍

区域进一步发展的问题?为此应采取什么措施?

[审题指导]

1.审设问

第(1)题,“环境问题”→污染;“产生的原因”→污染来源于工农业生产、生

活。

第(2)题,“工业布局因素”→分别对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区位优势进行

分析。

第(3)题,“工业结构和城市职能方面”→限定了分析阻碍区域进一步发展问题

的方向。

2.审图文

从图上可以看出,珠江三角洲地区各个城市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轻纺工业和食品工业易造成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各城市的工业结构趋同,城

市功能定位不清。

3.调知识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会引起环境污染(三废污染);农业生产中过度的使用农药、化肥,也会造成污染。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三角企业的外迁长三角,可从影响两地工业布局的政策、市场、交通、科技、经济腹地等因素的现状及发展变化趋势进行全面分析。珠三角各城市工业结构趋同,会阻碍其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应针对“阻碍”因素提出相应措施,比如加强合理规划、明确各城市的职能、加强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