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生理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af577c09ec3d5bbfd0a74f2

生理学问答题及名词解释

a.保持肺泡及小气道扩张,为肺通气和肺换气提供有利条件;b.降低中心静脉压,促进血液和淋巴回流。c.维持气管及纵隔的正常位置。

20.氧解离曲线左移,右移各说明什么问题

答:左移表示:在同样PO2下,血氧饱和度增加,即Hb与O2的亲和力增加,不易放出O2。右移表示:在相同PO2下,血氧饱和度比正常低,即能放出较多O2。

第六章消化与吸收

1.何谓餐后碱潮? 答:消化期与胃酸分泌的同时,出现血和尿中HCO3-增多,pH值升高的现象称为餐后碱潮。

2.简述胆汁的成分及其在消化中的作用?

答:胆汁的成分很复杂,除水外有胆盐、胆酸、胆色素、胆固醇、脂肪酸、卵磷脂以及血浆中所有的无机盐等。胆汁中没有消化酶。

胆汁的作用主要是胆盐和胆汁酸的作用,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等都可作为乳化剂,减低脂肪的表面张力,乳化脂肪。脂肪乳化成微滴后,分散于水溶液中,便增加了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从而促进了脂肪的消化;胆汁酸还可与脂肪酸结合,形成水溶性复合物,促进脂肪的吸收。胆盐本身还是一个利胆剂。总之胆汁对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意义。

3.胃酸有何生理功能

答:胃酸的主要生理功能如下:①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胃蛋白酶提供所需酸性环境。②使食物中蛋白质变性,易于分解。③杀灭和抑制随食物入胃的细菌。④胃酸进入小肠后促进胰液、小肠液和胆汁的分泌。⑤有助于小肠对铁、钙的吸收。

4.为什么小肠是营养物质的主要吸收部位

答:因为:①小肠中食物已被消化为适于吸收的小分子物质;②食物在小肠内停留时间较长,约3~8 h;③小肠有巨大的吸收面积。

5.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有哪些?

①对化学,机械牵张和温度刺激较敏感;②紧张性收缩;③自动节律性运动;④伸展性。

6.将动物双侧迷走神经切断是否能严重影响胰液分泌?为什么

答:将动物双侧迷走神经切断对胰液分泌有一定影响,因为去除了胰液分泌的神经反射性分泌途径。但是,并不严重影响胰液分泌,因为胰液主要是在肠期分泌。胃内酸性食糜进入小肠,刺激小肠粘膜S细胞释放促胰液素;食物中的蛋白质分解产物、脂肪及其分解产物等,能刺激小肠粘膜释放促胰酶素(缩胆囊素),以上二种激素使胰液分泌量和含消化酶量

生理学问答题及名词解释

都很多,故在消化中起重要作用。因而在去除神经反射因素后,胰液分泌减少并不严重,故对消化影响不大。

7.什么是胃肠激素?在消化功能调节中起重要作用的胃肠激素有哪几种?

答:胃肠道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称为胃肠激素。起重要作用的有:促胃液素、促胰激素、胆囊收缩素(缩胆囊素)和糖依赖性胰岛素释放肽(抑胃肽)。

8、在消化功能调节中起重要作用的胃肠激素有哪几种?

答;促胃液素、促胰激素、胆囊收缩素(缩胆囊素)和糖依赖性胰岛素释放肽(抑胃肽)。

9.胃液的主要成分有哪些?各有何生理作用 答:(1)盐酸:①激活胃蛋白酶原,为其发挥作用提供酸性环境;②使蛋白质变性;③可

2+2+

杀灭进入胃内的细菌;④促进Ca和Fe的吸收;⑤进入小肠后促进胰液的分泌。 (2)胃蛋白酶原:激活后变成胃蛋白酶,消化蛋白质

- (3)黏液和碳酸氢盐:润滑和保护黏膜,并和HCO3一起形成黏液—碳酸氢盐屏障,防止H+和胃蛋白酶对胃黏膜的侵蚀。

(4)内因子:保护维生素B12,并促进它在回肠的吸收。 10.简述胰液的成分和它们的生理作用

答:正常人每日胰液分泌量约为1~2 L。其成分及作用如下:①碳酸氢盐:它由胰腺小导管细胞分泌。主要作用是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使肠粘膜免受酸的侵蚀,同时也提供了小肠内多种消化酶活动的最适pH环境。②胰淀粉酶:它以活性形式分泌,可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③胰脂肪酶:可将脂肪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④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酶原初分泌出来时无活性,被激活为蛋白酶可将蛋白质分解为小分子肽和氨基酸。 11.简述消化道和消化腺的外来神经支配及它们的作用

答:支配消化道和消化腺的外来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发自脊髓胸5至腰2段的侧角,节前纤维在腹腔神经节和肠系膜神经节更换神经元后,发出的节后肾上腺素能纤维主要终止于肠神经系统壁内神经丛中的胆碱能神经元,抑制其释放Ach;少量交感节后纤维终止于胃肠道平滑肌、血管平滑肌和胃肠道腺体。支配消化道的副交感神经纤维,除了支配口腔及咽部的少量纤维外,主要走行在迷走神经和盆神经中。迷走神经纤维分布在至横结肠及其以上的消化道,盆神经纤维分布在至降结肠及其以下的消化道。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在进入消化道壁后,主要与肌间神经丛和粘膜下神经丛的神经元形成突触,发出节后纤维支配胃肠平滑肌、血管平滑肌及分泌细胞。副交感节后纤维主要是胆碱能纤维,少量为非胆碱能、非肾上腺素能纤维。

第八章肾的排泄功能

1.何谓肾小管重吸收?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肾小管重吸收是指原尿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其中的水和溶质 透过肾小管管壁上皮细胞重新回到血流的过程。影响肾小管重吸收的因素有:①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溶质浓度增大,肾小管重吸收水分减少,则尿量增多;②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重吸收率始终保持

生理学问答题及名词解释

在滤过率的65%~70%;③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功能状态;④激素的作用,血管升压素释放增多时,可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对水的重吸收。

+

2.试述肾小管泌H的意义 答:肾小管分泌H +的意义:(1)促进NaHCO3的重吸收 肾小管上皮细胞每分泌1个H+,就可使1个HCO3-和1个Na+重吸收回血,Na+和HCO3-再组成的NaHCO3是体内重要的碱储。(2)促进NH3的分泌 分泌的H+可降低小管液的pH值,使NH3容易向小管液中扩散。分泌的NH3与H+结合生成NH4+,并进一步与强酸盐(如NaCl)的负离子结合为铵盐随尿排出。强酸盐的正离子(如Na+)则与H+交换后和细胞内的HCO3-一起被转运回血。因此,H+的分泌具有排酸保碱维持机体酸碱平衡的作用。

3.试比较水利尿和渗透性利尿有何不同? 答:水利尿机制:

大量饮清水后,尿量增加的原因是: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对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减弱,使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神经元合成抗利尿激素减少,神经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通透性减低,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 渗透性利尿:

由于小管液中的溶质含量增多,渗透压增高,使水的重吸收减少而发生尿量增多的现象

4.简述醛固酮的作用及其机制

答:生理作用:增加K+排泄和增加Na+、水的重吸收。 分泌调节:①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的作用影响; ②高血K+、低血Na+可以刺激醛固酮的分泌; ③心房利尿肽ANP可以抑制其分泌;

④抗利尿激素ADH可以协同醛固酮的分泌;

5.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有哪些

答:(一)肾小球有效滤过压改变:

⑴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⑵血浆胶体渗透压 ⑶囊内压 (二)肾血流量

一般来说,肾血流量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增大,原尿生成增多;反之,原尿生成减少。

6.试述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及肾脏疾患时出现蛋白尿的可能原因 答: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主要有下列三个方面。 ①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和面积:当通透性改变或面积减少时,可使尿液的成分改变和尿量减少。

②肾小球有效滤过压改变:当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显著降低(如大失血)或囊内压升高(如输尿管结石等)时,可使有效滤过压降低,尿量减少。如果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血浆蛋白明显减少或静脉注射大量生理盐水),则有效滤过压升高,尿量增多。

③肾血流量:肾血流量大时,滤过率高,尿量增多;反之尿量减少。

肾脏疾患时出现蛋白尿的机制:一方面是滤过膜机械屏障作用降低,以致部分大分子的血浆蛋白不能受阻而滤过。另一方面可能是滤过膜各层所覆盖的涎蛋白减少,静电屏障作用降低,使带电荷的血浆蛋白容易通过滤过膜而出现蛋白尿。

生理学问答题及名词解释

7.试述近端小管对HCO3的重吸收和对H的分泌

答:近端小管上皮细胞通过Na+-H+交换使H+离子进入小管液,另有小部分H+离子分泌入小管液,H+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结合,生成碳酸,很快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前者为高脂溶性,以单纯扩散方式进入上皮细胞内,在细胞内,他又和水在碳酸酐酶的作用下,形成碳酸,再解离成碳酸氢根离子和氢离子,氢离子由Na+-H+交换体进入小管液,再与碳酸氢根离子结合。胞内的碳酸氢根离子大部分与其他离子以联合转运的方式进入细胞间隙,小部分通过Cl-HCO3逆向进入细胞外液。

8.试述尿生成的基本过程

答:肾脏生成尿液的基本过程是:①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血浆蛋白之外的其他成分可滤入肾小囊形 成原尿;②肾小管和集合管选择性重吸收作用,使原尿中机体需要的物质又被重吸收回血液;③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作用,

可向小管液中排出H、K+和 NH3等物质并最终形成终尿。

9.给家兔(体重2.5kg)静脉注射20%的葡萄糖溶液5ml后,尿量有何变化?为什么 答:尿量增加。 (1)2.5kg家兔血量约为200ml;(2)静脉注射20%的葡萄糖溶液5ml,即进入血液1g葡萄糖,血糖浓度增加500mg/100ml。由此可知,家兔的血糖浓度大大超过肾糖阈。原尿中的葡萄糖不能被近端小管完全吸收,小管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增加,造成小管液的渗透压升高,妨碍水的重吸收,产生渗透性利尿,尿量增加。

10.论述抗利尿激素的作用及其调节,说明其在调节尿生成中的意义 答:生理作用:对尿量进行调节

分泌调节: ①体液渗透压:细胞外液渗透压浓度的改变是调节ADH分泌最重要的因素。体液渗透压改变对ADH分泌的影响是通过对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而实现的。

②血容量:当血容量减少时,对心肺感受器的刺激减弱,经迷走神经传入至下丘脑的信号减少,对ADH释放的抑制作用减弱或取消,故ADH释放增加;反之,当循环血量增加,回心血量增加时,可刺激心肺感受器,抑制ADH释放。

③其他因素:恶心、疼痛、应激刺激、AngII、低血糖、某些药物(尼古丁、吗啡)、乙醇都可以改变ADH的分泌状况。 11.何谓肾小球的有效滤过压?

答:小球有效滤过压是指促进超滤的动力与对抗超滤的阻力之间的差值。等于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减血浆胶体渗透压与肾小囊内压之和。

12.体检时需要患者膀胱充盈,常嘱患者一次大量饮清水,为什么?

答: 膀胱是储存尿液的器官。 一次喝大量的水,可以促进膀胱充盈,才可以看清膀胱的形态。

13.循环血量减少时,醛固酮的分泌有何变化,机制如何?其生理意义如何(见第四章) 答:醛固酮的分泌增加。

机制:①循环血量减少引起入球小动脉血压下降,对小动脉壁的牵张感受器的刺激减弱,使肾素释放增加;②入球小动脉血压下降,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滤过和流经致密斑的Na+量减少,刺激致密斑感受器,引起肾素释放增多;③循环血量减少,肾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均可直接引起肾素的释放。肾素激活血浆中血管紧张素原,使之转变为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Ⅰ进一步转变为血管紧张素Ⅱ和血管紧张素Ⅲ,后二者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