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赏析选择题及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赏析选择题及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aec44e7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54

期中课外古诗词古诗词赏析选择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期中课外古诗词: 一、峨眉山月歌/李白 二、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三、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四、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一、《峨眉山月歌》李白 【习题】

1、赏析诗歌《峨眉山月歌》,不正确的是 ( )

A、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B、月只“半轮”,月亮刚刚露出半边脸,使人不禁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C、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看似是月亮在随江水流去,这是作者暗夜岸边等船时看到的景象,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D、“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

分析:C 作者暗夜岸边等船时看到的景象错误。是作者月下乘船是见到的景象。 2、关于诗歌《峨眉山月歌》,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B、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C、除“峨眉山月”以外,诗歌处处写景,;除“思君”二字,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D、诗歌中,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分析:C 除“思君”二字,没有更多的抒情。错误。 二、《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习题】

1、对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从一个侧面表现“开元盛世”的繁华。

B.诗的最后一句中,“落花时节”比喻诗人和李龟年潦倒凄凉的处境和唐王朝国运的衰落。

C.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抒胸臆,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现主题。 D.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

分析:C 后两句直抒胸臆,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现主题。非直抒胸臆,对照反衬手法。

2、对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一、二句追忆与李龟年在唐朝繁盛时期的交往,是对二人昔日友谊的回顾。 B 、三、四句写故友重逢的情景,但二人都近垂暮之年,眼前美景难消心中的悲怆。

C 、“落花时节”恰当比喻了二人潦倒的处境,也蕴含着对唐朝衰落的感概。 D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与故友意外相逢的喜悦心情和无限感概。

分析: D 这首诗是借诗人与李龟年的二次相见来抒发当时的世事凋敝丧乱和人生的凄凉飘零之情的。

三、《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2

【习题】

1、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B.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境况。

C.第三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D.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寓意深长,耐人咀嚼,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分析:C 不是第三句,是第二句。

2、“菊花”是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意象,在不同的语境中寄托了不同的情怀。以下诗句中的“菊”和本诗中的“菊”表达的思想感情最接近的一项是( ) A.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B.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C.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D. 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

分析:C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借菊花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所以C最接近。 四、《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习题】

1、对《夜上受降城闻笛》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夜上受降城闻笛》沙似雪、月如霜,采用比喻的修于法,无垠的沙漠如同积雪的荒原,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写出了沙的洁白、月的寒冷。

B.《夜上受降城间笛》开头两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所见的景象,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3

C.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

D. “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分析:B开头两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时所见的景象,但是没有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只是表达了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之情。 2、对《夜上受降城闻笛》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的诗作。

B、“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描写了一幅边塞雪夜的独特景色。 C、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D、“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正面写情。 “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分析:B 描绘了一幅边塞月夜图。

3、对《夜上受降城闻笛》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

B、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

C、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

D、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

分析:B 为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