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课题结题报告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传统文化课题结题报告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a3a1a91f7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08

“中华传统文化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之子课题

“中华文化经典教育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结 题 报 告

当阳市胡场小学课题组

立题背景

(1)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世代传承,延续不衰。在中华文化中,传统道德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中华传统文化为学校德育提供了丰富资源和宝贵经验。内容上,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优良的伦理传统,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发扬光大,同时,许多经典篇章都是以小见大、循循善诱的德育教材。方法上,中国传统德育中的内省法、行为养成、强调修养自觉等都是很有特色的东西。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荣辱观的论述,也可以说是来源于传统而应用于当今,回到传统文化中去汲取营养,为教育工作者指出了一条道路,使古代文化服务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2)目前我校及周边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如下: ①青年教师学习积极性较高,但时间不足。

调查显示,85﹪的人认为自己具有积极进取的品质,95%的人认为自己热爱教育、并正在努力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积极进行课改实践。他们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教书育人工作中投入了很大的精力,都期望自己的工作有出色的成效。然而,由于农村教师的教学负担重,学校资金的短缺,教师不可能进行脱产研修或中长期大批量的外出学习。加之有些教师自我的专业发展意识不强,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有的虽有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可也不知从何处努力。

②农村学校缺乏良好的学习氛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发表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指出:“学习就是人一生的时间,而每种学习又与其他学习互相渗透和补充;终身教育是人的知识和技能的不断建构,是人的判断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不断建构。”学习将成为一种人的自身发展的需求和整个生命期的活动。考尔德海德把“教师的知识”作为专家型教师“个人专业因素”核心要素之一。可想而知, 学习对一个教师的成长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农村大环境的影响,学校工作的繁重以及种种的众多原因,导致了学校的学习氛围不浓厚。

③中老年教师缺乏学习提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80﹪的中老年教师因现在教师聘任制度,他们自认为小学高级已评下来了,更高一级职称评定无望,而现有的职称一般不会受到冲击,因而失去了学习提高的积极性,教学理念、文化知识、业务素质难以与时俱进。加之他们皆有几十年的教龄,许多人认为自己经验丰富,满足于现状,当课改来临后往往在工作中“穿新鞋走老路”。教龄、经验成了他们学习提高的枷锁。又由于有些中老年教师繁重的家庭负担和诸多其他事务,使他们很难有更多的精力、时间用于学习。

针对以上状况,我们认为通过中华文化经典教育来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是大有裨益的。教师需要理想。拥抱理想,读书是一条捷径。读书,能让人长见识、明是非、坚心志。以书为伴,与书对话,会使教师心无旁鹜,沉醉于书香之中。教师需要学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知识常常能让一个人左右逢源、神采飞扬。学识源于读书,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不断地读书,会拓展视野,增长学识。教师需要读书,读书,是一种生活。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读中华文化经典能让我们成为有理想、有学识的教师。一群有知识的教师才能建成一所有文化的学校,一所有文化的学校才能培养出了一批有文化、有涵养的孩子!

(3)未成年人的人格可塑性很大,在当今缺少人文关怀,不健康文化充斥生活的大环境下,青少年很容易变得暴躁,轻浮,狂妄,厌学,不孝,不切实际,重利轻义,缺少诚信。政府、社会、学校、家庭通过多种途径试图重塑学生健全的人格,但因为重说教轻体验,而收效甚微。我们认为人格的形成是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本课题通过小学生长期直面经典,与古圣先贤对话,与文人雅士共鸣,汲取精神营养,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代表传统文化的圣贤君子,堪称人格典范,以他们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典籍传承着仁、智、勇兼以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这些代代相传的为人之道,在中华文明史上哺育了无数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使他们为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著名学者吴宓先生曾提出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是“涵养心性,培植道德,通晓人性,谙悉世事,表现国民性,增长爱国心,确定政策,转移风俗,造成大同世界,促进真正文明”。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申报立项

“中华传统文化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课题是我市教研室张光富同志主持,由实验小学、东门小学、慈化小学、胡场小学、窑湾小学、草埠湖中心小学、庙前中心小学、干溪中小学、建新小学等学校共同参与研

究。2007年5月在湖北省教育厅立项,被确定为“十一五”重点课题。2009年1月被全国“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总课题组吸纳为子课题实验区,成为全国性课题。

课题内涵与外延

“中华文化经典教育”的内涵:中国是文明古国,素以“礼仪之邦”享誉于世。中华传统文化就其本质特征而言,属于礼仪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可大致概括为三个方面: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易传》所强调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崇尚和谐统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中庸”,既是思想方法、原则,又是修养境界。二、注重人的内在修养,轻视对外在客观规律的探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价值指向。三、重家族、重血缘的家庭伦理本位的价值观。“经典”是人类德行智慧的源泉与结晶,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人安身立命与为人处世的价值依据;侠义说来亦即中国五千年文化传承下来的诸家经典学说,以“四书五经、唐诗宋词”为例,即是中华文化之经典。总之,中华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且精华与糟粕并存,要使传统文化的精华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不仅要批判地继承,更要进行创造性的转换. 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民族优秀文化在当代的教育价值,对于提高国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华文化经典教育”的外延: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是经典古籍、唐诗、宋词和元曲,它还涵盖了哲学、政治、经济等所有的社会领域。它教给人们道德伦理、风俗礼仪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从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正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化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铸就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朴实无华、明

礼守信、热爱和平、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民族秉性。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宝库,它也是取之不尽的思想宝藏。面对如此无价的民族瑰宝,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充分发掘它来教化子孙,塑造新时代龙的传人。当然,中国传统文化也得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要与时俱进,不断地完善与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界定:首先,对于“专业”的定位,要取广义的社会学视角,即“专业”是指按社会职业划分而言的专门职业,或理解为专门从事某种事业和学业,而不是指狭义的在教育系统中根据社会分工设立的学业类别,比如数学专业、体育专业等。因此这里探讨的教师专业,不能局限于本人所教学科或研究领域,而包含整体意义上以教育工作者身份从事的教书育人的专门职业。教师从事的职业能否算做专业,对此理论界曾开展过讨论。目前来看,我国从事教师成长与专业发展研究的学者们(也包括大多数一线教师)已经认清了这个问题,即教师应该被视为专业人员,其从事的教书育人的职业是一种专业。一些学者还根据“专业”具有的特质来加以验明判断,比如依据对“专业”已有定义的研究,概括出如下特征:(1)有自主权利的专业团体与明确的职业道德;(2)有高度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并自觉使其发展;(3)有服务和奉献精神。

关于“教师专业发展”,从构词方式角度有两种理解,即“教师专业”的发展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前者意指教师职业与教师教育(尤其是师范教育)形态的历史演变;后者则强调教师由非专业人员成为专业人员的过程。从目前国内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义来看,正体现这样两种思路和视角:一是侧重外在的、关涉制度和体系的、旨在推进教师成长与职业成熟的教育与培训发展研究;二是侧重理论的,立足教师内在专业素质结构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