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笔记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美学笔记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a24e2a2284ac850ad0242e2

第一章 概 论

1.1.1“美学”一词的渊源a.“Aesthetics”(美学)英文词汇源自希腊文,美学史上相当于英语词汇:sensation (感觉)之义,鲍姆加登在美学史称为“美学之父” 。b.真正赋予“美学”成为一门正式学科要迟到18世纪,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1714--1762)所出版的《美学》(Aesthetics aceroamatica. 2vols.)一书,建立“情”的科学即“美学”(即研究“朦胧的认识”的科学)。

1.2美学的定义:所谓“美学”,就是针对“美”、“艺术”、“审美经验”这三者,所进行哲学探究的一门科学。“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以“美”、“艺术”、“审美经验”三者为主。

“美学”的宗旨:是透过以哲学的研究方法与精神来发掘“美的本体”、“艺术的本质”即审美的经验。 1.1.3(如何理解)美学的研究对象。 A “美”是用来指出的一个对象,它能引人入胜,及具有某种特殊的美感价值。“美”是存在于事物的特征之中,显示出一种物质,或是一种被追求的价值。 B “审美”:源于希腊文“感觉”,常是被用来说明“一个认识主体”的活动,特别是当这个主体,因被某个对象所吸引时,它所产生的“感性的认识”或“注意力集中”。 C “艺术”:主要指的是经人工的努力所产生的一个作品,而这个作品又能引发出我们的审美经验。总之,以上三词均属美学研究的范围,而且分别发展出美学研究的三大分支:“美的本体论”ontology of beauty “审美学” (aesthetics)和“艺术哲学” (philosophy of art)。

第二节美的定义及美学的发展渊源2.1“美”的字义与定义a、在中文里“美”字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解释为羊大为美,所谓“美与善同意”(在《说文解字》里“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美与善同意)说明美的事物起初是和实用性相互结合的。另一种解释是“美”字上半部所表现的是羊头上的装饰物,可能是羊角,也可能是插的羽毛。这一说法体现了美与人体,美与装饰物及美与艺术的关系。

b、美的定义:美是无限多样的事物共同内涵的本质属性,是客观事物形象中能激起美感的属性。2.2美的发展渊源 古典主义者认为美是形式的和谐。 古希腊罗马时期:包括一切美好的事物、形象、色彩、声音等,也扩及美妙的思想和风格。 启蒙者主义认为美是关系。

德国古典文学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则认为美是生活。

2.3前人对美的探索途径有五方面:第一 从客观方面探索美,该理论最初注意了美的自然属性,到了近代客观开始重视美的社会属性。如服装从单纯艺术到注重穿着者的身份地位:中国古代的冕服制,明清时期文武官员官服上的补子。第二 从人的主观审美意识、审美心理、审美感情等方面探索美。 如从艺术角度和从实用角度看一棵大树有所不同。第三 从客观和主观的关系方面来探索美的本质。第四 从超自然的上帝或神的方面来探索美。第五 从社会生活与实践方面来探索美。 第三节 服装美学的研究课题3.1 美的本质问题 即是什么样的事物决定了什么样的美?在哲学基础上研究美是主观的、客观的还是主客观统一的?美

与真善的区别与联系是怎样的?美究竟有无客观规律可循?美的特征、根源、形态、范畴及其相对性和客观标准都是至今仍在争论的问题

3.2美感问题从服装的舒适性,保养性和卫生功能等实用性来看待服装,和从美学角度去看服装有什么不同?

如何欣赏服装表演?(从纯粹美的视觉冲击感受,以及对创作的理解产生的共鸣等方面理解)在服装造型上,为何会有“多则无、少则有”的审美感受。

3.3艺术问题 包括艺术的本质、艺术的创作、艺术的欣赏,从哲学的角度研究艺术和普遍规律。侧重于对艺术美的研究,如形式美的内容与美的区别于联系。

第四节 服饰美学的目的及学习方法4.1 学习服饰美学的目的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发现了美,在对美的主观反映中产生了美感,随着美和美感的发展,就产生的作为人的审美意识集中体现的艺术。对艺术的学习和探讨,是学习美学的落脚点,因为艺术就是创造。一方面艺术创造是为了人们陶冶情操美化生活,另一方面艺术本身也创造审美主体,即创造出懂得美学,懂得艺术美的公众。

4.1.1美学启迪人生艺术与美往往是我们认识生活、获取知识的最佳老师。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一传世艺术品为我们认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宗教等社会形态,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与艺术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一样,都是人们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因而他们对人的认识有着重大的作用如:通过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各时代各地区的生活状况,提高我们的社会洞察力。 如:对古代服装艺术的挖掘与整理,有利于我们对现代及未来服装艺术的把握。4.1.2开发智力世界上任何一门艺术不可能脱离自然科学而独立存在,任何一门自然科学都蕴含着无限的美学规律。20世纪以来,艺术与科技的关系更为密切,甚至出现了“科学文艺”。 4.1.3陶冶情操 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情操,通过不断的欣赏艺术作品可以过滤情感上的杂质,使情感不断趋于纯净。

4.2服装美学的学习方法一 培养哲学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二 注意探讨美学发展是的脉络。三 注重与审美实践相结合。四 注意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同学们的审美层次,拓展只是范围,融通其他姊妹艺术和学科,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更高的要求。

第二章基础美论

2.1 服 装 美 的 产 生

2.1 .1 “劳动实践说”——服装美产生于人类的劳动,并在生产实践中不断了解自然现象及其规律同时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着自身的审美水平。

2.1 .2“实用价值说”——服装美的产生过程中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如苗族绑腿在服装中的应用。但在局部条件下,审美价值有可能高于实用价值,如某些现代的时装表演。

2.1 .3 “巫术宗教说”——在使用价值向审美价值的过渡中,人类的观念形态起着中介作用,使服饰及其纹样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2.2 服 装 美 的 基本特征 2.2.1服装美是具有感染力的形象

服装美的形象离不开色彩、线条、形体等感性形式。只有通过和谐的感性形式及组合并作用与人的器官才能给人以美的感受。服装设计及绘画等艺术形式,特别注重个性特征的把握。

“美的生命在于显现” ——黑格尔“个体性(指事物可感的具体形象)是美的最根本的特征。” ——车尔尼雪夫斯基(俄)

美的个体决定美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美是丰富多彩的感性的。如:四大名著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2.2.2设计师赋予服装形象以美的生命

美是一种在情感上具有感染力的形象,因为美的形象中蕴含着人的本质。设计师最珍贵的特性就是自由创造,自由创造唤起人们精神上的喜悦,在美的形象中才具有不可抗拒的感染力。因而人们欣赏服装的过程也是一种自由创造,是对艺术作品的再创造,正是这种创造赋予服装以美的生命。 2.2.3服装美的社会性与功利性

美的形象中的功利性具有潜在性。如同糖溶化水中,虽见水不见糖,但是水之所以甜,是因为其中溶化着糖。 人们在对纯艺术化作品欣赏时,几乎不考虑其功利性,但却潜伏着功利性,包括实用上的功利性和精神上的功利性。 2.2.4按美的规律欣赏与创造

服装美之所以称为美,是因为客观上存在这美的规律与尺度,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欣赏和创造,是服装美学的重要内容。 美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人类需要在美的创造实践中,永不停步的去发现,遵循和利用,这一过程是永无止境的。

2.2.5形式要素是构成服装美的条件

形式与内容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不可分离。人类在审美创造的过程中,运用并发展了形式感,并从大量美的事物中归纳概括出相对独立的形式特征。这些美的形式的共同特征被习惯地称作形式美法则。如:对称、均衡、多样统一等。形式美通过审美主题能在美的各种形态中相互渗透,在自然美和艺术美之间,自然美和社会美之间及各种形态内部,美的事物都在相互融合渗透。如:韩愈诗“江作青罗带,山作璧玉簪”就是自然美向人的服饰美的渗透。白居易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自然美的相互渗透。2.3 服 装 与 真 善 美真、善、美是美学研究的基本课题之一,真善美分属三个不同的概念,它们的完美结合是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的最高层次。

2.3.1什么是真、善、美(课上列表)2.3.2真善美的关系——在美的对象及艺术作品中,真的纯客观性与善的直接功利性融化于具体可感的形象。

如故宫建筑群:真:其结构设计符合科学;善:“故宫博物院”接中外游人参观中国历代文物珍品,了解中国灿烂的历史;美:飞檐斗拱,恢弘壮丽,红墙黄瓦,对称严谨。2.4.2丑的特征:特征一:丑是在感性形式中包含着一种对生活、对人的本质具有否定意的东西。

如:赵本山的小品《卖拐》:巩汉林的《打工奇遇》。特征二:丑与恶有密切联系,但丑并不等于恶。丑是恶的表现的一个侧面,丑主要指人物形象上的表现特征三;(美学)形式丑,即指畸形、芜杂、毁损等于审美中的平衡和谐,完整等相对立。服装设计及和谐搭配服装的任务即:“遮丑”。例:适应于各种体形的着装设计。 近代美学已经把丑作为一种审美价值,所以现代时装中怪诞、夸张、丑陋的作品也可以作为审美对象加以评析。

第三章服装美感与心理 第一节 美感与快感

一、什么是美感

美感是人接触到美的事物所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心理状态,是人对美的认识,评价与欣赏。 二、 什么是快感

快感是人在生理上的快适之感。快感是美感的初始阶段,是偏于生理的感受。美感包括快感但不等于快感。

第二节 审美经验体系

一、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是指人的主观对客观存在的美丑属性的反应,它包括人的审美感觉、认识、情感、经验、趣味、理想、观念等。审美意识是由长期的审美实践所决定的,同时又反作用于客观存在的美,帮助人们自觉地欣赏美与创造美。 二、审美经验

审美经验是指保留在审美记忆中的、对审美对象以及与审美对象有关的外界事物的感受和印象的总和。 三、审美对象

审美对象是指能使人产生美感的事物。它包括被发现的和被创造的对象两类。前者指自然存在的事物,如美景、花卉、美貌等。后者由人类按自己对美的规则与理解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如诗歌、图画、雕塑、戏剧、建筑等。

审美对象是审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它存在于对象所具有的一定形式中,如线条、色彩、音响、构造、文字语言等,透过人们的感官,而激发人们的审美感情。 四、审美观念

审美观念是指审美活动所具有的一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