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河南省郑州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质量预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含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详解】河南省郑州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质量预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含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9f6ef46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0f

材料二 晚清时期,伴随着开埠通商,中国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城市经济发展,人口增加,传统的城市体制已不能适应城市发展和维护国家主权的需要。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主张开办警政管理城市,还设立了商务局等经济管理机构。清末新政时期,警察机构开始在城市广泛设立。中央成立了商部,制定了商法,近代城市工商业经济的管理机构也开始建立,城市管理法律体系初步确立。张之洞、梁启超、张謇等在租界示范效应的影响下,积极推动地方自治。城市自治章程的颁布和实施,打破了原来城乡合治的管理体制。

——摘编自周执前《国家与社会:清代城市管理机构与法律制度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城市管理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晚清时期城市管理体制发生的变化并指出其推动因素。

【答案】(1)特点:中国城市管理遵循政治中心优先发展的理论;国家法律、法规和民间法并存;实施城乡合一的治理方式。

成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影响;农耕文明时代,城市工商业发展水平低;城市缺乏自治传统;儒家思想影响。

(2)变化:城市管理日益专业化;城市管理法律体系逐步建立;城市实行一定程度的自治。 因素:西方国家城市管理体制的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抵抗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需要;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

【详解】第(1)小问的第一问,材料“中国古代形成了行政城市层级体系,城市的行政地位越高,城市也就愈能得到发展”“城市管理亦是如此,如国家重京城,既设有复杂的管理机构,又颁布了大量法律进行管理”说明中国城市管理遵循政治中心优先发展的理论;“如国家重京城,既设有复杂的管理机构,又颁布了大量法律进行管理”“而在基层社会组织中,则是以民间法形式实施管理的”等信息可知国家法律、法规和民间法并存;“城市在经济上也严重依附乡村,城市统治者兼管乡村和城市,使得城市没有独立的行政地位”可得出实施城乡合一的治理方式。第二问,“城市的行政地位越高,城市也就愈能得到发展。城市管理亦是如此”说明这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影响直接有关;中国古代史农耕文明时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城市工商业发展水平低下,同时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城市缺乏自治统治及与中国古代传统思想即儒家思想有直接关系等角度分析回答。 第(2)小问的第一问,材料“康有为主张开办警政管理城市,还设立了商务局等经济管理机构”“清末新政时期,警察机构开始在城市广泛设立”可知,这时期城市管理日以专业

- 9 -

化;“中央成立了商部,制定了商法”“城市管理法律体系初步确立”可知城市管理法律体系逐渐建立;“张之洞、梁启超、张謇等在租界示范效应的影响下,积极推动地方自治”可知城市实行一定程度的自治。第二问,“伴随着开埠通商,中国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城市经济发展”说明近代通商口岸的开放,受到西方国家城市管理体制的影响;“中国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城市经济发展,人口增加,传统的城市体制已不能适应城市发展和维护国家主权的需要”说明城市经济发展推动了晚清城市管理体制的变化;“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主张开办警政管理城市”“清末新政时期,警察机构开始在城市广泛设立”等信息可知,这时期为了抵抗侵略、维护国家主权而进行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等角度分析回答。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注:“GDP”,即国内生产总值,是当前衡量某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摘自李稻葵,金星晔,管汉晖(中国历史GDP核算及国际比较:文献综述)

结合上表反映的发展趋势,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问题,并结合中外历史加以阐述。 【答案】示例

历史问题:经济结构是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阐述:基于海洋文明发展的近代欧洲,商业发展繁荣,自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和两次工业革命以来,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不断形成和深入发展,工业化发展程度不断提升,市场、资本、资源、技术、劳动力等因素得到有效整合,如图所示,欧洲从13世纪到19世纪,人均GDP,意大利、荷兰、英国依次登顶,而日本也在1850年后拉开与中国的差距,发

- 10 -

展迅速。而基于大河文明发展的传统中国,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自宋初至晚清,即便经济总量不断增长,但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结构并未发生改变,且生产力没有产生质的变革,中国人均GDP没有发生大的改变。直至今天,经济结构的惯性依然影响着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活力,因此,调整经济结构之路任重道远。

总之,经济结构是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要进一步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示例

历史问题:经济结构是影响社会转型的重要因素。

阐述:如图所示,欧洲从13世纪到19世纪,人均GDP,意大利、荷兰、英国依次登顶,究其原因,14、15世纪,随着欧洲手工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分工扩大,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意大利的一些城市先后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17世纪,荷兰依托先进的造船技术和雄厚的商业资本,在早期殖民扩张中迅速崛起,成为海上霸主;18世纪,经过14、15世纪圈地运动和早期殖民扩张,拥有广阔海外殖民地的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发展和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欧洲国家率先开始近代化,实现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并迅速影响外围国家。而传统中国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自宋初至晚清,即便经济总量不断增长,但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结构并未发生改变,且生产力没有产生质的变革,中国人均GDP没有发生大的改变,特别是在19世纪中后期,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经济附庸,被迫开始社会转型。随着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化发展和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加快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国现代化社会转型迎来大的机遇。 总之,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对社会转型起到了重要作用。 示例

历史问题:改革创新是助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阐述:言之有理即可(提示,英国工业革命和中国改革开放可以作为此历史问题的核心论据)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然后再调动所学知识加以阐述。材料内容体现了730-1850年之间的欧亚人均GDP对比图,图中中国大约1000左右下降,而其他欧洲国家从13-14世纪开始人均GDP不断上升。从材料中考生选择自己熟悉的一个角度,可以选择经济结构是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的角度,自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和两次工业革命以来,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不断形成和深入发展,工业化发展程度不断提升。而传统中国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自宋初

- 11 -

至晚清,即便经济总量不断增长,但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结构并未发生改变,且生产力没有产生质的变革,中国人均GDP没有发生大的改变;也可以选择改革创新是助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等角度分析回答。答题时主结合中外历史加以阐述,要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言之有理。

请考生在第44、45、46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做题目的题号涂黑。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隋文帝统一度量衡面对的是南北朝两种不同的制度,即:南朝“梁陈依古”“宋、齐、梁、陈皆因而不改”,但大体也皆如秦汉制度,代表了一种尊古的礼乐思想。北朝度量衡的混乱和量值的大幅增长,约相当于南方的一尺二寸。传统的古制和急速增长的大制相对立。如将北方早已习用的制度改为南方的小制,很难让北方官民接受,在社会生产力不断以提高的前提下,使用已延续数百年的古(小)制,已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如改用北朝大创强制废除小制,必然会遭到士族阶层的反对。在隋文帝的主持下,制定出大小制度同时的方案:小制用于皇室宫廷礼乐制度等,大制为官民之间日常所用,并且大小制之间还制定出简便的换算关系。各地纷纷贯彻执行,如冀州刺史“为铜斗铁尺,置之于肆,百姓便之。”

隋统一度量衡的方案和措施,几乎完全被唐朝承袭,而大制更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顾炎武评价说“三代以来,权量之制,自隋文帝一变”。

——摘编自丘光明《中国度量衡史上的三次大统一》

(1)根据材料,指出隋朝度量衡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朝度量衡改革的意义。

【答案】(1)充分兼顾南北方的利益;改革简单实用;切合实际情况;受儒家礼乐思想影响。 (2)形成了新的度量衡制度,为后世度量衡的稳定奠定基础;促进民族间的融合;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国家统一;便利百姓,促进国家经济一体化。

【详解】第(1)小问,材料“制定出大小制度同时的方案:小制用于皇室宫廷礼乐制度等,大制为官民之间日常所用,并且大小制之间还制定出简便的换算关系”可知充分兼顾南北方的利益;“制定出大小制度同时的方案”“并且大小制之间还制定出简便的换算关系”“为铜斗铁尺,置之于肆,百姓便之。”等信息可知隋朝度量衡的改革切合实际情况,结合南北

-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