鑻忔暀鐗堜簩骞寸骇鏁板涓婂唽銆婄涓鍗曞厓銆嬪崟鍏冩暀妗?- 鐧惧害鏂囧簱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鑻忔暀鐗堜簩骞寸骇鏁板涓婂唽銆婄涓鍗曞厓銆嬪崟鍏冩暀妗?- 鐧惧害鏂囧簱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9b15c16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6a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22-9=13(只)

B类:小明给妹妹2支铅笔。(答案不唯一) 教材习题

第7页“想想做做” 1. (1)6 (2)6 (3)3 2. (1)7 7 7 (2)20 10

3. (1)18+35=53(只) (2)53-26=27(只) 4. (1)25-17=8(盆) (2)略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教材第8~10页的内容)

1. 使学生学会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会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让学生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使学生学会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课件、圆片。

师:同学们,你们会做小红花吗?看,这有三个小朋友正做小红花呢!

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例4情景图。 师:你从图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我知道小英做了11朵花,小华比小英多做3朵,小平比小英少做3朵。

师:观察得很细心,说得很棒!

【设计意图:由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手工活动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说:

· 谁做的花最多?谁做的花最少? · 小华做了多少朵? · 小平做了多少朵?

……

师:谁愿意告诉大家谁做的花最多,谁做的花最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小华做的花最多,小平做的花最少。因为他们都是在跟小英作比较,小华比小英做的花多,小平比小英做的花少,这样就说明小华做的花最多,小平做的花最少。

师:说得很有条理,特别棒。可是小华到底做了多少朵?我们先用圆片摆一摆,想想该怎么解答呢?

学生自己摆圆片,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单独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和解答结果告诉大家?

生:我在第一行摆了11个圆片表示小英做的11朵花,在第二行又多摆了3个圆片表示小华比小英多做的3朵花,这样小华做的花就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跟小英同样多的11朵,一部分是多出来的3朵,所以计算小华做了多少朵,要用加法11+3=14(朵)。

师:说得真棒!根据解答的结果再算一算,小华是不是比小英多做了3朵呢?

生:小华做了14朵,小英做了11朵,14-11=3(朵),小华就是比小英多做了3朵。

师:检查后发现与之前的题中条件说法一致,就说明我们的计算是正确的。可见在计算“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就要用加法计算。

师:你能用刚才摆圆片的方法算出小平做了多少朵吗? 学生自己摆圆片后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谁来把自己的做法跟大家说一说?

生:现在第一行摆了11个圆片表示小英做的11朵花,然后又在第二行摆了11个圆片,因为题中说“小平做的花比小英少3朵”,所以我在第二行拿走3个圆片,这样小平做的花就是11-3=8(朵)。

师:是啊,小平做的花比小英少3朵,就要在跟小英同样多的基础上去掉3,所以用减法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说想法,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领悟思路,理解算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新发现和新收获?

〔知道了“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可以用加法或减法来解决〕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说出本节课的知识,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树立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

(1)小华做了多少朵?

小英● ● ● ● ● ● ● ● ● ● ●

小华● ● ● ● ● ● ● ● ● ● ● ● ● ● 11+3=14(朵)

(2)小平做了多少朵?

小英● ● ● ● ● ● ● ● ● ● ● 小平● ● ● ● ● ● ● ● 11-3=8(朵)

1.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数量关系比较隐蔽,解答这类问题时,借助“同样多”把这类问题转化成求总数(求剩余)的问题,再用加(减)法计算。这种推理方法,逻辑性较强,但学生难以理解。这节课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是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分解摆圆片的操作过程,把隐蔽的数量关系在物化活动中外显出来,使学生形成比较清晰的表象,并以这种表象为基础,利用已有的知识,直接确定计算方法。这种教学策略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便于学生理解计算方法。

2. 给学生足够开放的空间,引导学生自己结合动手操作的经验,总结规律,既能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倾听,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交流中不断进步,在合作中整体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