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灾害的暑期实践报告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关于灾害的暑期实践报告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94a71e5aeaad1f346933fa1

信息。截至13日上午10时30分,贵州团省委志愿者指导中心的四部报名热线电话一直响个不停,已有300余名社会公众报名参加。他们中有学生,也有社会青年,有私营业主,也有高级知识分子,年龄最大的53岁,而且有不少民营医院集体报名。贵州团省委从中选拔100名年龄在25岁左右,有医疗卫生专长或搜救能力的志愿者组成了赴四川抗震救灾志愿者队。目前,志愿者队正在制定救灾方案和路线,已筹集到救护车、车载手术台等医疗设备、大批药品以及志愿者使用的帐篷、睡袋等物资,他们表示将随时待命,奔赴四川,帮助灾区人民共度难关。

第二节、当代大学生对灾害救援的态度

近年来灾害频发,国民灾害意识普遍有所提高,但是当前大学生的灾害救援意识依然很淡薄,且对于相关灾害救援培训的反应较冷淡,前景堪忧。

一、当代大学生的防灾危机意识有所提高,但仍值得忧虑

汶川地震发生后,华南师范大学编辑出版系“媒介市场调查”课程的师生们,随即组织了“关于大学城学生预防重大灾害意识的调查” 。刚刚完成的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的防灾危机意识有所提高,但仍值得忧虑。调查结果还表明:九成以上的大学生认为,防灾教育进入我国大、中、小学课堂刻不容缓。

通过对大学生的防灾知识的调查结果表明:43%的大学生表示不知道灭火器的使用方法;48%的大学生表示平时在商场等公共场合并不会留意安全出口在哪里,即多数大学生在发生火灾等紧急灾害事件时不懂得如何正确逃生;41%的大学生表示不了解居住地常见的(即身边可能发生的)重大灾害;58%的大学生未听说过“心理创伤干预”一词;31%的大学生表示疟疾不是地震后常见的流行性疾病。这反映了大学生的防灾知识相当缺乏。

11

图表2 大学生防灾知识统计表

调查表明,汶川大地震并没有成为大学生们学习防灾知识的一个重要契机,震后“还没去学” 防灾知识的大学生高达55%;而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前,从未学习过防灾知识的大学生则有41%。这表明,即使在汶川大地震之后,仍有相当大比例的大学生不曾知道任何的防灾知识。

获取防灾知识渠道五花八门 在学习过防灾知识的大学生当中,绝大部分人是通过多种途径获取防灾知识的,包括网络、电视、宣传栏、书籍、课堂和家人等等。其中通过家人和朋友聊天等人际传播渠道获得的高达46%,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国民防灾教育基础的薄弱。 其中大学生防灾危机意识有所提高,但仍值得忧虑。例如: 汶川大地震之后,2/3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将有助于防灾的物品整理在一起,以备灾难发生时自救。但与此同时,仍有1/3的大学生认为无需多此一举。可以看出,汶川大地震中死亡者的惨状和许多人的难以自救,使大学生们开始对自身在灾难中的安全产生了一定的危机意识。但1/3大学生的无动于衷,还是多少有些令人忧虑。

二、当代大学生对防灾演习反应冷淡

当大学生们被问及假如学校举行防灾演习,是否会参与时,有1/4的人表示不会参与。大学生们对“防灾演习” 反应冷淡;而当被问及是否愿意参加宣传防灾知识的活动时,则有18%的人表示不会参加。大学生们对防灾演习的态度令人不安。 演习过于形式化,宣传手法不到位,防灾意识不深刻,日常对防灾设施的漠视观念等都是照成大学生对防灾演习反应冷淡的原因。日常工作不到位,关键时刻必定会掉链子,汶川地震已

12

经给我们很大的警醒,如何将防灾演习实实在在地落实到位,面对我国人多地广的国情,确实是刻不容缓但又艰巨的工作。

第三节、我国频发灾害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俗语有云“吃一堑长一智”,所以经历了各种大灾大难的考验之后,我们从中不断吸取经验教训,同时也得到了许多值得深思的启示。

一、汶川地震的启示

汶川大地震给国人的启示是什么呢?该项调查列出了多个项目请大学生们选择自己认为最重要的3项,结果表明:有80%的大学生认为,今后楼房的建设必须要把防震因素列入验收的条件;有42%的大学生认为,大地震让国民的互助意识提高了;有40%的大学生认为,政府在抗震救灾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有24%的大学生觉得,是政府的快速反应为我们国家的国际形象加了分;20%的学生认为这次大地震允许外国救灾队伍加入,体现了中国开放程度的巨大提升。

此次调查的结果显示,在汶川大地震后,大学生的防灾意识有所提高,通过课堂教学普及防灾知识,被大多数学生认为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防灾教育走入课堂,既要重视低龄儿童的防灾学习,也要照顾到教育落后的地区。普及防灾知识,任重道远。

二、防灾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在防灾教育方面,大学生们表现出少有的一致和“正面”。汶川大地震中,学生群体的伤亡最为惨重,除了建筑质量的问题外,被访大学生认为小学生自救知识的匮乏也是导致悲剧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汶川大地震使大学生普遍意识到对低龄儿童进行防灾教育的重要性。关于是否有必要在小学课堂开设防灾课的问题,在194名大学生被访者当中,有193人认为有必要,赞成的比例几近100%。至于问到有无必要在中学课堂开设防灾课,也只有2人认为没必要,赞成率高达99%。调查中,还有90%的大学生表示,有必要在大学课堂开设有关避灾逃生技巧的课程。可以看出,大学生普遍肯定防灾教育的积极性,无论哪个阶段,防灾课程的设置都是必需的,而从数据微妙的变化可以看出,

13

防灾课程应尽早设置,尤其是在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薄弱的中小学阶段。

第四节 适合大学生参与的灾害救援培训

什么样的灾害救援课程才是真正适合大学生去参与的呢?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社会实践调查小组参加了由中国医学救援协会联合中援思德紧急救援训练中心组织的基础灾害救援培训课程。课程为期四天,以模拟、实践为主,理论互动为辅,此次培训内容贴合实际,易于掌握,具体培训基本内容如下:

第一日:分发PPE(专业个人防护用品),灾害救援基本理论课,室外勘察灾害地形,各种救援担架的使用,模拟夜间室内搜索;

第二日:室外实践担架救援,灾害救援基本治疗步骤和救援原则,模拟火灾建筑内救援,简易制作救援工具;

第三日:各种救援仪器的使用,心肺复苏法,野外求生技巧, 野外扎营,夜间室外搜救;

第四日:模拟大规模救援行动。

根据我们自身的体验,我们将此次培训课程的特点总结如下:

1、室内教学重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精简易懂。在室内教学中我们主要学习灾害救援基本理论课以及各种救援担架的使用。救援队讲求集体合作行动,队伍的选择和组成要考虑合理搭配,例如队伍中应至少配备一名医生和护士,以维持团队的安全和稳定。同时团队应尽可能搭配不同性别的人员,彼此之间要随时保持良好的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救援工作往往是繁重的,而且环境恶劣且不稳定,然而专业的救援队伍力量却很少,所以一定要保证救援队伍的装备完善和供给及时。还要注意合理的工作时间,切勿因超负荷工作导致救援力量的减少。在灾害现场往往有大量的伤亡,根据国际救援的经验,救援时应先划区域搜索伤员并进行分类,然后派遣医疗小组对伤员进行初步处理,然后将伤员转运到安全区域,最后才对伤员进行针对性治疗。与我国救援工作坚持的“不放弃一个,见到一个救一个”不同的是,专业的救援队首先展开区域性的搜索,只是将发现的伤员进行分类,然后报告指挥部伤员的基本情况(位置,伤员类别,环境情况,需要的特殊救助等),即运用彩色标签的START分类法。通过实践证明START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