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十年代文学社团流派总结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三四十年代文学社团流派总结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92e71e9aeaad1f347933f01

三四十年代文学社团流派总结

时间:1936.11.22

发起人:丁玲、徐特立、成仿吾、陆定一、伍修权、李伯钊等

任务:在苏区是训练苏维埃政权下的文艺工作人才,收集整理红军和群众的斗争

生活各方的资料,创作工农大众的文艺小说,戏剧,诗歌等;在全国则联络团结各种派别的作家与文艺工作者,巩固抗日统一战线的力量,扩大无产阶级文学的思想领导。

刊物:《红色中华·红中副刊》 影响:“中国文协”虽由于当时人力、物力不足,活动受到限制,但在抗日民族

革命战争中,它对解放区文艺活动的发展,和团结全国文艺界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都做了一些奠基性的工作。

名称: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名词解释:抗日战争时期为广泛团结抗日力量而建立的全国性文艺团体。简称“文

协”。

时间:1938.3.27~1945.10.14

成员:老舍、郭沫若、茅盾、冯乃超、许地山、田汉、丁玲、朱自清、郁达夫、

郑振铎等

标志:在民族意识召唤下的民族解放时期文化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形成。

特点:提出“文章入伍,文章下乡”的口号,鼓励作家深入现实斗争。曾组织作

家战地访问团,多次访问慰劳各地战场,推动了文艺工作者的下乡和入伍。

刊物:《抗战文艺》

影响:文协自成立以后便积极地与世界革命文学取得联系,努力地将中国人民誓

死不屈的决心和勇气传递给全世界。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是一面光辉的旗帜,也是一个战斗的堡垒。正如当年《新华日报》所指出的:“这个协会的成立,是我们民族解放斗争发展中的一件大事,是我们文艺发展史上最光辉的一页!”

名称:战国策派

名词解释:是一个在史学革命尝试,文化重建构想中极富理论个性的学派。由西

南联大教授陈铨、林同济、雷海宗、贺麟创办的杂志《战国策》而得名,是一个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文化社团。

时间:1940.4.1~1942秋

主要成员:陈铨、林同济、雷海宗、贺麟 刊物:《战国策》《民族文学》

主张:本社同人,监狱国势危殆,非提倡及研讨战国时代之“大政治”无以自存

自强。而“大政治”例循“为实政治”及“尚力政治”。“大政治”而发生作用,端赖实际政治之阐发,与乎“力”之组织!“力”之驯服,“力” 之运用。本刊如一“交响曲”以“大政治”为“力母题”,抱定非红非白,非左非右,民族至上,国家至上为主旨,向吾国在世界大政治角逐中取得胜利之途迈进。此种一切争论及其他文艺哲学作品,要不离此旨。

影响:战国策派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文化团体而存在,它的成员主要是从事教学和

研究的教授和学者,其主要兴趣和精力也不全在文学上,创作的成绩不大,因此影响也不大,只是以鲜明的法西斯主义胎记,留下了不光彩的短暂历史。

第 5 页5 共 8 页

作者:汪媛媛

名称:星社

名词解释: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支撑时间最长的文学社团。 主要发起人:范烟桥、赵眠云、郑逸梅、范君博等9人。 时间:1922.7.7 刊物:《星报》

名称:抗到底社

名词解释:卢沟桥事变不久,上海沦陷后,广大文艺工作者撤离到武汉、

广州、香港、延安、桂林、重庆等地,通俗文学的创作也扩展到全国各地,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的背景下,于1938年初在武汉出现的通俗文学团体。

时间:1938.1.1~1939.11.20 发起人:冯玉祥

主要成员:冯玉祥、老舍、何容、老向、赵望云等 刊物:《抗到底》

方针:略偏重通俗文艺,语病。他们的立场是协心同力打日本人,顾及宣

传的普遍性,欢迎政论及其他理论,但是不因维持文章水平而忽略了士兵和老百姓,其最大的努力还是在通俗文艺上。

影响:抗到底社是风眼中扬起的一面通俗文学的旗帜,在此前后,一大批

通俗文学的社团和期刊在全国各地相继出现。

40年代诗歌类:

名称:七月诗派 名词解释:七月诗派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

流派。七月诗派崛起于抗战烽火之中,跨越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两个历史阶段,是这一时期坚持时间最长、影响广大的文学流派。

时间:40年代

成员:胡风、艾青、田间、亦门、天蓝等 纲领:胡风的理论:“在表现生活时,主观战斗精神可以使诗人从‘现实的一面’

向‘非现实的一面转化’;可以‘凭借着主观拥抱客观’来再造一个现实”,以达到‘对于现实底活的生命的深刻的把握’。”

作品分类:一类是张扬生命强力,召唤战争,鼓动战争;第二类是高举意志大旗

投入战斗,慷慨赴难;第三类是胸怀光明信念,歌颂战争,礼赞战斗的青春。

刊物:《七月》

主张:七月诗派以倡导现实主义为主题,主张把诗歌与斗争紧密地结合起来;七

月诗派同时强调作家的主体性,突出诗歌的抒情特性。

影响:七月诗派发展和深化了五四以来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把政治和艺术、思

想和感情结合起来,同时从其它诗歌流派中吸取艺术养分,为新诗的艺术探索提供了十分丰富的历史经验。

名称:九叶派

三四十年代文学社团流派总结

名词解释:九叶诗派,又称九叶诗人,是指20世纪中国的一个现代诗流派。 时间:40年代

主要成员:辛笛、陈敬容、唐祈、唐悌、穆旦、郑敏等 刊物:《九叶集》

艺术主张:“九叶派”主张“人的文学”、“人民的文学”和“生命的文学”的综合,既

反对逃避现实的唯艺术论,也反对扼杀艺术的唯功利论,企图在现实和艺术之间求得恰当的平衡。在诗歌艺术上,他们坚决反对浪漫主义诗风,而致力于新诗的“现代化”建设和“感受力的革命”,旨在使诗成为现实、象征和玄学的融汇。这样一种诗学追求,虽显然是以现代主义为主导,但它同时也吸取了现实主义以至古典主义的营养成份,故也具有“综合”的特点。

影响:九叶诗派的创作探索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虽然因为后来特

定的社会环境使这种探索没有继续下去,但在新时期到来之后,其诗学价值有效地转化在新一代诗人的创作中,“如果将80年代朦胧诗及追随者的诗歌与上半个世纪已经产生的新诗各派大师的力作对比,就可以看出朦胧诗实是40年代中国新诗库存中的种子在新的历史阶段的重播与收获”。

名称:时调社

名词解释:以原中国诗歌会部分成员为主体。以诗刊《时调》为核心的一

个诗歌团体。

时间:1937.11.1~1938

主要成员:穆木天、叶平林、蒋锡金、蒲风、邹荻帆等

任务:救亡歌曲的制作、国防诗歌的制作、通俗诗歌、朗诵诗歌、歌谣、

民间俗曲的编撰。

方针:尽量地抒发他们抗战的感情,但是,那种感情不应是狭隘的个人感

情的复活,而应该是伟大的民族集体的英勇的情绪,同时,更是要把它的触手深入穷乡僻壤,这就是他们所要求的朗诵运动和大众化运动。

40年代杂文类:

名称:“鲁迅风”杂文 时间:1939.1~1941

主要成员:王任叔、聂绀弩等七人 刊物:《鲁迅风》

主张:以继承鲁迅先生精神和鲁迅杂文为己任,强调以杂文为武器进行战

斗。

影响:“鲁迅风”杂文作家们在上海四周沦陷之后,利用英法租界这个特殊

环境,围绕抗日救亡这一中心问题写出了很多战斗性杂文,确实发挥了“袭击当前的大敌” 的作用。

名称:“野草”杂文流派

名词解释:因一个专登杂文的小型刊物《野草》而得名。 时间:1940.8.20~1946

第 7 页7 共 8 页

作者:汪媛媛

主要成员:夏衍、宋云彬、聂绀弩、孟超、秦似等5人 刊物:《野草》

宗旨:是希望通过刊物内的作品替苦难的人民传达出一点抗议和心声。

40年代戏剧类:

名称: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

名词解释: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全国戏剧界的群众团体。 时间:1937.12.31--1939 发起人:阳翰笙、王平陵

主要成员:张道藩、田汉、阳翰笙、朱双云、洪深等

影响:各地演出活动,广泛地开展了抗日救亡宣传,促进了戏剧界大联合

的巩固,对推动大后方抗战剧运起了较大作用。

名称:中国剧作者协会 时间:1937.7.15

主要成员:章泯、尤兢、张季纯、崔嵬、马彦祥等

注:参考文献:贾植芳 《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上卷 贾植芳 《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下卷 朱德发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流派论纲》 江 边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流派》 《现代文学社团流派史》

编写人:汪媛媛 班级:09汉语言 学号:09830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