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PP估算--CASE模型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NPP估算--CASE模型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8f74461b307e87101f696fe

比较优越,适合植物生长;另一方面,夏季也是光合有效辐射最强的季节,植物能够吸收更多的太阳能和CO2转化为有机质。

2006年长江上游平均NPP月际变化1202平均NPP(gC/m/a)100806040200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图3.11 长江上游植被平均NPP月际变化

由于不同植被类型生长周期、受气温、降雨的影响各不相同,其年内总NPP及平均NPP亦不相同。图3.12、图3.13显示了长江上游地区不同植被类型2006年的月际变化情况。

25

2006年长江上游不同植被类型NPP月际变化25.00落叶针叶林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灌丛疏林海边湿地高山、亚高山草甸坡面草地平原草地荒漠草地草甸城市河流湖泊沼泽冰川裸岩砾石荒漠耕地高山、亚高山草地20.00总NPP(1012gC)15.0010.005.000.00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图3.12 长江上游不同植被类型总NPP月际变化

由图12可以看出,长江上游各种植被类型2006年各月总NPP都集中在4~10月,7月、8月达到最大值,这与整个流域的总NPP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其中单月NPP最大为7月的高山、亚高山草地(21.22×1012gC/yr)。

2006年长江上游不同植被类型NPP月际变化250平均NPP(gC/m2/a)落叶针叶林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灌丛疏林海边湿地高山、亚高山草甸坡面草地平原草地荒漠草地草甸城市河流湖泊沼泽冰川裸岩砾石荒漠耕地高山、亚高山草地200150100500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月份图3.13长江上游不同植被类型平均NPP月际变化

26

由图3.13可以看出,长江上游各种植被类型2006年各月平均NPP也集中在4~10月,7月、8月达到最大值,这与整个流域的总NPP的变化趋势一致。其中单月平均NPP最大为7月的常绿阔叶林(197.58gC/m2/yr)。

可以看出,长江上游不同植被类型各月总NPP与各月平均NPP的变化趋势并不完全一致,这同样是由于不同植被类型的面积不一致造成的。

第四节 长江上游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评价

长江上游地形地貌独特,气候类型复杂,丰富的植被覆盖及多元的人地关系,构成了长江上游复杂的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格局。为了宏观理解长江上游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本研究按生态系统类型进行了初级生产力评价。表4.1统计了2006年长江上游地区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情况。

表3.6 长江上游地区不同生态类型2006年初级生产力

生态系统类型

森林 农田 草地 湿地 城市 其他 合计

注:NPP平均值单位为gC/m2/yr,NPP总量单位为1012gC/yr

像元数 480064 193216 283520 15872 512 11712 984896

年总NPP 234.52 74.97 110.97 6.24 0.09 2.47 429.26

年平均NPP 488.5275 388.0297 391.3881 393.0775 170.4894 210.494 435.8388

1.森林生态系统

长江上游地区森林总面积为42.033万hm2,约占全国有林地面积的32.53%;森林总蓄积量为60.633亿m3,约占全国林分总蓄积量的60.12%。显然长江上游地区在我国森林资源数量分配与供给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以云南面积最大,四川(含重庆)次之,二者合计面积约占长江地区的45.02%;以青海森林面积最小,仅占长江上游的0.54%。长江上游地区9省区(含湖北全境)平均森林覆盖率约为24.05%(以森林面积计算结果)。从各辖区森林覆盖率分

27

析(表4.2),以云南最高(33.64%),其次是陕西(28.74%)、四川(23.50%),以青海最小(0.4%)。总体情况看,长江上游地区森林覆盖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表3.7 长江上游各省市区森林资源面积及分布 行政辖区 四川(含重庆)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青海 甘肃 湖北 合计 全国 森林面积 119772 30199 118128 40805 49256 3052 19217 39901 420330 1291994 森林蓄积量 14462165 14405018 12836494 12533471 3026574 327036 1720176 1322382 60633316 100856423 森林覆盖率 23.5 20.81 33.64 3.59 28.74 0.43 4.83 25.98 数据来源:《全国森林统计年鉴》(1994~1998) 2006年长江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总NPP为234.52×1012gC/yr,占整个流域全年总NPP的54.64%;平均NPP为488.53 gC/m2/yr。长江上游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川滇藏横断山地、藏东南和秦岭大巴山地等地,由于林木生长受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土壤、植被及其他生物环境因子及其组合格局的影响,长江上游森林初级生产力的分布也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较好的区域集中在西南部,生产力高,这些区域最适于林木生产、无明显限制因素、质量好的一等林地约占林地总面积的50%,主要分布西南山区;一般适于林木生产,受地形、土壤、水分、盐分等因素的一定限制、质量中等的二等林地约占林地总面积的37%,主要分布在西南山区的西藏、云南等地;林木生长有一定困难,受到各种因素的较大限制、质量差的三等林地,约占林地总面积的13%。

长江上游地区森林资源从面积总量看较为贫乏,但蓄积量大,占据全国的近一半,是我国森林资源的重要贮备区。长江上游森林植物种类比较丰富,但森林资源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西南区域内的四川、云南、西藏等省区的高山峡谷区,这些森林资源密集省(区)自然条件相对欠优越。同时,森林资源结构不合理。传统的林种结构用材林面积过大,加上竹林面积共占53.5 %;而防护林适中,经济林面积偏少;特用林、薪炭林仅占7.3%和2.6%,这样的林种格局,既不利于稳定木材生产,又不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也不利用发挥森林生态效益和提高森林经营的总体经济效益。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长江上游地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