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美的创造(吴良镛)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城市美的创造(吴良镛)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8f6eb1aff00bed5b9f31d28

城市美的创造⑴

吴良镛

“城市科学”与“美学”这两个学术领域,相当长时期以来都未曾引起人们广泛地重视,随着经济、文化、城市建设的迅速开展,现在又都成为被热衷探讨的新课题。如何掌握城市科学的一些基本规律,又如何把城市建设得更美好?把它们联系起来加以研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都很大。但一时需要弄清的问题很多,市长研究班指定要我们讲这个题目,颇感困难。现在,作为学习的开始,我想,第一,从现实的问题着手,将易于理解的问题作为研究的出发点;第二,从正反两方面的对比来研究。小学时,读过叶圣陶先生的《文章病院》,印象很深刻:写文章怎样写就不好,怎样才好,为什么?对比鲜明,能够引人深思。这里也试着这样作。提出一些不成功的例子,并非有意指责,而是为了便于说明和探索问题。第三,美是有规律可循的。基于这一种信念,我们还是要尽力探索一些规律性的问题,即便一时探索不深,解释不清,但先提出问题,问题提对了,也算是一种收获吧。

一、对城市美的认识

关于“城市美”问题,不妨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试探:

——广义的,即从城市的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理解:城市是人类聚集,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在社会发展到一这阶段的产物。它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结晶,也反映了精神文明的积累。因此,城市是文化的体现,而城市文化也是城市得以延绵的重要内容。

——狭义的,由于城市是人们生产、生活的物质环境,需要有美好的空间和景观。可从形式美的角度来欣赏分析:建筑物与建筑群的美,自然环境的美(它们的改造和利用等),城市美学的客观标准和客观规律等。它们有着比建筑美学更为广泛的内容。

在我们日常的言谈中,也常涉及这些问题,或含有特定的含义。例如,我们说,城市的“面目一新”、“焕然一新”,这主要是从形式美的角度说的。如果我们说“气象一新”、“万象更新”,内容就比较广泛了。

我们的探讨,拟先从较为广泛的范围开始,然后再归结到形式美的一些规律。 (一)广义的认识

先借用北京市系统工程研究所的研究成果“城市之树”来加以说明。它把环境标准概括为①生态健全;②人物景观优美和谐;③生活方便舒适。将三者综合考虑。可以认为这是以系统观点探讨城市美的多方面关系的一种努力。

城市的美学与艺术,不仅着眼于单幢建筑和建筑群组的结合,还要着眼于建筑物与自然的结合,而更重要的要着眼于人。因为人是自己赖以生活的物质环境的创造者,又是环境所服务的对象。而人的本身,既是生物的人,又是社会的人,因此环境建设对这两个方面都不能忽视,而后者的意义可能更为重要。“社会的人”的概念中,我们更不要忘了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要着眼于广大人民。我们的环境建设应以缔造为广大人民服务的美好环境为根本目的。

1

以上说明环境的要素和人与环境的关系。这是我们谈城市美之前,首先要交待清楚的。 1、什么是美好的城市形态

我们规划部门作总图,建筑师搞设计,施工部门在修房筑路,都在热气腾腾地干着,但这并不等于就一定能创造出美好的环境。

十多年前,西方学者曾提出“什么是一个好城市”的探讨课题。它涉及到城市的价值观问题。历史上不同时期,对城市就有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准则。例如,当前世界上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别;社会富裕之后,公众的兴趣就会改变,“均衡”的社会比贫穷不稳定的社会对环境质量的依赖性较少;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老百姓进入大城市时,对工作就业的需要,比对基本生活资料的需求更为迫切;社会中每个集团都有它自己的社会目标。一般旅游者的兴趣集中于对某一地方的观感如何;儿童的兴趣则另有其自由活泼的天地;等等。不同的人着重点不同,标准也颇不一致。

目前,还难以用矩阵方法对良好的城市形态作精细的分析。对单项的价值可以设法衡量,但居住环境的优劣,主要取决于社会、经济、文化实体中的诸要素,它们远比形态要素更带关键性。

为了进一步阐明上述观点,下面拟对一些要素加以分析:

舒适(Comfort)有心理上的舒适,也有生理上的舒适。对一个人的居住生活来说,安静、无压抑感、尺度宜人、循然有序,就会感到舒适。过去皇帝为什么不长期住皇宫而住郊外园林,现在一些人为什么仍愿意住四合院(不包括那些质量差的大那杂院),就因为后者舒适宜人。

清晰(Clearity)一些历史名城如北京、苏州等,以及某些村镇,其布局、结构井井有条,街道脉络清晰,分区明确,标志丰富显著,界限分明。反之,一些盲目或畸形发展的城市,如天津原来的租界地带,就显得混乱不清晰。

可达性(Accessibility)好的城市应当易于通达、接近,不仅交通系统结构完善,还要便于居民参与各种活动,易于发挥其自身的优势。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说,他愿意住在某城、某地、理由是“图其方便”,这很值得深入分析。有人赞成规模不大的城镇,认为“小说是美”(Small is beautiful),这句话含义广泛而不具体,但有一点却是易于理解的,即不大而又方便的城市,就更宜于生活。

多样性(Diversity)它的反面是单调、单一、贫乏,为人们所不喜。一些新建的工业城市内容很单一,生活也很单一,缺乏多种多样的文化服务设施;居住建设更单一,都是公寓楼,象是军营或船仓,对号进住;商店就那么拥护,人们仍然愿意住,丰富多样化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古诗云“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天的美,因为有百花齐放丰富多彩。这表达了多样化的心理愿望, 人们实际生活当然应是丰富多样的。

选择性(Choise)多样化的结果就是有可选择性,你不爱住这里就住那里,不住这房子,可以换另一种,没有低价有高价。一个好的城市、要使居民的衣食住行,都有选择性。这在

2

经济发展时期,也许难于办到,但仍然应当作为我们努力的原则。

灵活性(Flexibility)也就是适应性、应变性,无论单幢建筑,建筑群组,以至城市都应具备这种特点。住宅室内要有一定的弹性,几种不同的组合,爱怎样住就可以怎样住。各种建筑包括公共建筑,也应有弹性,可以多功能,并适应变化中的条件。一个社区,一个大学校园,以至整个城市,都要有广泛的适应性,以利于有机的生长。无论建筑与规划都应该注意到这种灵活性,伸缩性,应变性。

卫生(Hygiene)它的重要性有用多说,有人认为应该明确列入美好城市形态的必具原则之中。城市总要排出各种废弃物,这是必然的客观存在,问题是要正视它,妥善处理它。一个城市,若到处垃圾弃土、废纸臭河沟,这是不清洁、不文明的表现,这种现象的本身就是对生活的否定。而城市环境整洁,固然反映了它的管理水平,也表现了爱护公益的道德风尚。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这种矛盾。有些旅游区风景很好,而环境质量很差,甚至非常落后。“西子蒙不洁,则路人皆掩鼻而过之”,人们是不愿在这种不卫生的环境下长久生活和活动的。中央书记处对北京市城市建设的四点建议中,提出要把北京建设成“优美、清洁、具有第一流水平的现代化城市”,把清洁作为一条重要的城市建设要点。这几年来大力“治脏、治乱”,是正确的、必要的。

以上讲了一些原则,当然远不能说全。这些原则涉及到生活,涉及到城市美的必不可少的一些要点。如前所述,出发点归根到底还是一切为人了。我们说,某地风景好、环境好,也常说“景色宜人”、“舒适宜人”、“尺度宜人”等等,“宜人”就是要合乎人的标准,适应人的要求,并把这作为真善美的基本要素。

2、美好城市的要素

基于从人的生活要求出发,下面一些要求得到重视,得到满足。

要有私密感(Sense of privacy)无论动物与人,都希望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一群企鹅站在一起,还呈均态的一定的距离;人们在公园中找座凳,谁都爱为自己找个安静的角落。当然人这间要相互交往(Interaction),各种人对私密感,其观点、习好不一,但从个人、房间到家庭、从公寓到住宅区的建设,都得考虑人们对生活的这种基本要求。否则就失去了安静感,安全感,就不能算是宜人的处所。前人诗“吾亦爱吾庐”,就很好的表达了这种情感。

日本人从外面回到家要脱掉自己的鞋子,并往往换上和服,至今还保持这传统习俗,这是从公共环境回到家庐的一种享受,一种环境气氛的变化,一种私密感的满足。这说明了,在一个适宜的家庭居住环境,对人们是多么重要。

要有邻里感(Sense of neighborhood)一个人总是社会的人,总属于一定的社区,因此从住宅区到整个城市必须要有生活气息,要有邻里感,要有归属感(Sense of belongingness)。在这种环境里感到邻里的亲切和恬适。私密感与邻里感两者又是统一的,一个人既要有自己的天地,又要有社会交往,扩大范围说,一个团体、一个社会亦都应当如此。凡是生活在有历史文化传统的社会中的人们,是具备这种感情陶冶的。同时,在物质设施上,茶馆、酒店、

3

俱乐部、公园等,也都为这种私人和邻里的活动提供方便。邻里亲切感的对立面就是崖岸不亲,缺乏人情味,没有邻里的气氛。苏联建国初期的公社大楼的失败,就在于否定家庭与邻里的亲切感,被讥为“人工孵卵器”,不久终于放弃了这种错误作法。我们1958年也盖过类似的“公社大楼”,不久也就被否定了。但是直至现在,有些新住宅区建设、设计中对家庭——邻里的考虑仍然不是很细致的。人们从五湖四海汇集在公寓楼中,虽然不是老死不相往来,但缺乏一种邻里气氛。

要有乡土感(Sense of native land)乡土是家庭赖以孽生的土壤,是在思想感情上更深一层的居住环境。一个地方总有它的长期文化积累所形成的特色,都有值得骄傲引人自豪的人物和事物,如自然风当、名士物特产,人性习俗,文物建筑,杰出成就等。正如前人所说,“一切这些习俗,构成了一个民族的面貌。没有他们,这民族就好比是一个没有脸的人物。”(《别林斯基选集》)它们构成了一个地方的乡土情谊,使居留者其情依依,离去者有故土之思。张翰思恋故乡特产而有“莼鲈之思”的故事⑶,至今尚为人所传颂。今天留居国外离乡背井多年的华侨华裔,总希望得以观光故土。有的归客甚至一踏上祖国的土地就首先亲一亲这神州大地的泥土。老年人更响往落叶归根。因为故乡的泥土培植了我们的“根”,养育了我们自己。不问一个人在故乡生活时间的久暂,这种乡情却难以淡漠。这是爱国主义的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得以延续的精神支柱。

不仅如此,这种乡土情谊还应加以扩大到热爱你所在的城市。日本东京在七十年代末曾经提出“我的东京城”的概念,就是希望全体市民把所在的城市看作是自己的家乡,并呼吁市民们共同努力,把城市建设得更好,更充满生活气息。这种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认为在我国,“我爱北京”“我爱上海”之类的活动也可以采用各种形式开展起来。

要有繁荣感(Sense of flourish) 一个好的城市应该是欣欣向荣的。它不仅反映在经济生活、物质建设的繁荣上,也反映在人们的精神面貌和社会风气的朝气蓬勃上。

前面已说过,一个人总是要与别人交往,要与人群接触的。看热闹、人看人、被人看,有时也是一种乐趣。为什么人们在节日要赶庙会?有机会要去趟大栅栏或琉璃厂?为什么中国古老城镇有那么多的茶馆酒楼?为什么欧洲一些城市广场和大街小巷都摆着咖啡座?这不仅是喝水、歇脚、生理上的需要,也是一种情感上的需要。且看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中,从唐长安街坊严整、警戒森严到宋汴梁的市廛繁盛,酒肆、游乐场所林立,公共活动增多,街道熙熙攘攘,城市更有生活气息。这是社会生活发展的结果,应该说是城市形态的一种进步。

繁荣的对立面是没落,萧瑟。“哀江南”“庑城赋”所写兵燹战乱之后的破落颓废之景,或毛主席诗中所描写的“万户萧疏鬼唱歌”瘟疫流行地区悲惨状况,这些事物本身当然无美感可言;即使建设得很象样、很有气魄的城市,若经济不繁荣,社会不昌盛,人们不安宁,也难免使城市之美大大减色。在我的个人经历中,印象较深的一个例子,是法国巴黎近郊的某一卫星城。尽管它的建设大体已齐全,但城市选址缺乏经济依据(该地区经济一直不振),一个美丽的、设计周全的新城竟繁荣不起来,商业中心冷冷荡荡,居住者寥寥无几,连小孩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