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4.1 种群的特征课后作业(含解析)浙科版必修3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高中生物 4.1 种群的特征课后作业(含解析)浙科版必修3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89652385a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ff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一、选择题

1.下列是对种群概念的相关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

A.一定时间内,不同地域中同种生物个体的总称 B.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C.一个湖泊中各种鱼类的总称

D.一个生态环境中具有相互关系的动、植物的总称

解析: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或者说,种群就是某段时间内,某一地区的某个物种的一群个体。这个概念包括三个要点:①具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②同一物种;③一群个体。如果缺少或不符合其中任何一点,概念的叙述就不完整或不准确。 答案:B

2.下列种群的特征中,对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动起决定作用的是( )

A.种群密度 C.性比率 B.年龄结构 D.出生率和死亡率

解析:种群的各个特征对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动都有一定的作用,但从种群密度、年龄结构以及性比率等特征来看,它们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个体数量或者对种群的未来发展有一定的作用。而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这一特征将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的多少,对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动起决定性作用。 答案:D

3.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解析:种群的空间特征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B项描述的是种群的数量特征。 答案:B

4.下图是A、B两个地区的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设A地区的人口增长率为a,B地区的人口增长率为b,那么a与b的数量关系是( )

A.a>b C.a=b B.a

解析:由A、B两图可以看出,A地区的年龄结构属于稳定型,B地区的年轻个体所占的比例非常大,年老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很小,属于增长型。故B地区的人口增长率大于A地区。 答案:B

5.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湖泊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 ②内蒙古草原上的全部牛是一个种群 ③稻田中所有的稗草是一个种群 ④决定种群密度大小的因素是年龄结构和性比率 ⑤种群密度的大小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A.②③⑤ C.④⑤ B.①④⑤ D.③⑤

解析:“鱼”可包含许多鱼种群;“牛”也包含许多牛种群;决定种群密度大小的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及迁入率、迁出率。 答案:D

6.下图表示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依次为年龄结构、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数量、性比率 B.种群密度完全能反映③的变化趋势

C.研究城市人口的变迁,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 D.种群数量还受自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解析:种群数量的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答案:B

7.种群密度直接反映了种群数量的大小,有关种群密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年龄结构对种群密度的影响是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实现的 B.种群的性比率对种群密度基本没有影响

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反映种群密度的晴雨表,出生率越高,种群密度越大 D.标志重捕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适用于各种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

解析:根据种群的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进一步预测种群未来的数量动态变化;种群中个体的性比率可以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种群密度(种群数量)的变化受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共同影响,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种群密度(种群数量)增大,当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时,种群密度(种群数量)减小;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 答案:A

8.下列有关生态学中几个“率”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的大小和种群密度起决定作用 B.大多数物种的种群性比率基本保持1∶1 C.不同种类的动物,出生率相差不大

D.人类的稳定型年龄结构预示着只要保持替补出生率,人口就会保持零增长

解析:不同种类的动物,出生率相差很大,主要是由动物性成熟的早晚、每次产仔数和生殖次数决定的。 答案:C

9.下表是调查某野山羊种群生存状况的原始数据。若把表中数据转换为种群存活曲线图并进行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存活 数/只 死亡 数/只

0 1 2 789 3 776 4 764 5 734 6 688 7 640 8 571 9 439 10 252 1111 2 3 96 3 6 1 80000 1 199 12 13 12 30 46 48 69 132 187 156 93 3 0 A.存活曲线图中横坐标采用的数据来源于年龄,纵坐标的数据来源于存活数 B.该种群的存活曲线呈凹形(类型Ⅲ) C.该种群中大多数个体在平均生理年龄后死亡 D.分析存活曲线可知该种群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解析:由表中数据转化成存活曲线图,横坐标应为年龄,纵坐标应为存活数,画出存活曲线可看出刚开始曲线下降较快,之后曲线下降较慢,然后下降逐渐变快最后与横轴相交,所以存活曲线呈凸型。 答案:B

10.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做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 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旅游季节,杭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②

解析:种群密度直接取决于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而出生率直接与种群的性比率和年龄结构有关,死亡率与种群的年龄结构有直接关系,因此,图中①代表死亡率,②代表出生率,③代表性比率,④代表年龄结构。旅游季节,杭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与迁出率。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1.下图所示种群年龄结构的三种类型,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三种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分别是 。 (2)濒于灭绝的动物其年龄结构可能是 。

(3)据统计,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时年轻个体很多,这相当于 ,那时的出生率 死亡率。而在目前及今后,通过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将会使我国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图 ,这必须依靠降低 来实现。

解析:由图解可知,A、B、C三图分别是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我国20世纪70年代初期时年轻个体很多,因此那时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就是要通过降低出生率来降低人口数量。

答案:(1)增大、基本不变、减小

(2)C

(3)A 大于 C 出生率

12.专家对三个经营多年的养猪场进行检查,其结果绘制曲线如下图所示,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曲线显示,经营最好的是 猪场,理由是维持较高的 个体和适量的 个体,而 个体占少数,说明产销两旺。

(2)从图中信息看,经营最差的是 猪场,理由是 。 (3)经营较差的是 猪场,理由是由于 猪积压而销路不畅。

(4)图中信息显示,成功养猪应该在饲养上使猪群常处于发展时期的增长型;在经营上处理猪群的原则是:留 ,卖掉 ,使种群的 保持相对稳定。

(5)若某害虫的种群年龄结构虽为增长型,但有关专家却推断它不会泛滥成灾,因为这种害虫的年龄存活曲线如上图中的 曲线。

解析:分析图中三条曲线,Ⅰ曲线生殖前期、生殖期、生殖后期个体数量都较多,较好的经营方式是留生殖前期猪,卖掉生殖后期猪,使种群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Ⅱ曲线基本实现了该经营理念,效果最好,Ⅲ曲线生殖前期个体大幅度减少,即死亡率高,不利于种群的繁殖,经营最差,可能原因是技术差、管理不善。虽然生殖前期数量多,但死亡率高会导致种群数量迅速下降。 答案:(1)Ⅱ 生殖前期 生殖期 生殖后期

(2)Ⅲ 生殖前期猪死亡率极高,技术差,管理不良 (3)Ⅰ 生殖后期

(4)生殖前期个体 生殖后期个体 数量 (5)Ⅲ

13.“标志重捕法”是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中的一种常用取样调查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M)全部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记个体数(m)占总捕获数(n)的比例,估计该种群的数量(N)。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 hm(1 hm=10 000 m),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1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所示。

初捕 重捕

(1)假定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写出样方中种群总数(N)的计算公式: 。

(2)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 只/hm。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 。 (3)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比率(♀/♂)为 。

(4)在上述调查的同时,还对样方中布氏田鼠的洞口数进行了调查(假设样方中只有这一种鼠),平均每100 m有3.6个洞口,洞口数与田鼠数的比例关系为 。

解析:用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大小的公式是:第一次捕获数/种数总数=第二次捕获标记数/第二次捕获总数,则种群的数量(N)=M×n/m。该种群的总数是32×36/4=288(只),则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144只/hm。由于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这样使得第二次捕获的个体随机性差一些,计算出来的数值可能偏高。从表中的统计数据很容易得出该田鼠种群的性比率(♀/♂)为32/36。假设平均每100 m有3.6个洞口,则每100 m有1.44只田鼠,二者的比例是3.6∶1.44=2.5∶1。 答案:(1)N=M×n/m

(2)144 高 (3)8/9(或32/36) (4)2.5∶1

2

2

2

2

2

2

2

2

捕获数/只 32 36 标记数/只 32 4 雌性个体数 14 18 雄性个体数 18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