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工作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个案工作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6ad28d4cc17552706220826

●文化习俗:生活习俗(农村父权制家长)/社会心理/社区文化资源 ●社会环境:工作者与案主所处的社会互动系统(重要他人)

第二节 个案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建设(能力素养)p78 一、为什么提出“能力建设为本”p78

●20世纪80年代“福利国家危机”,公众对社工专业失去信心,要求社工提供能力为本的服务、教育,以避免浪费公共资源并证明其存在的价值。

●证据为本的测量:如何利用各种知识进行有效的助人活动,就是所谓的能力问题/能力为本。

二、如何理解“专业能力建设”p79

●即由价值/知识/技能组成的能力,可以被操作化、被测量

●以充分证据证明专业工作的有效性、回应或改善社会问题的影响力●证明专业存在的价值

三、专业能力架构及指标p80

●(1)专业价值核心能力:推动人的平等及社会经济公平;运用社工价值观及伦理原则指导专业实践;社工身份认同及行动。

●(2)专业知识核心能力: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知识-人与环境的互动;个案工作价值伦理知识;个案工作程序与关系的知识;个案工作模式的知识;社会资源的知识;个案管理。

●(3)专业技术核心能力:专业关系;个案工作的重要技巧;相关技巧。 价值核心能力、知识核心能力、技术核心能力三者是动态影响与相互促进的。

四、“专业能力”如何养成p82 ●反复实践

●以认知性、行动性、反思性的实践性的对话 ●知识素养 ●能力素养

●心理素养的培育:自我觉察/专业督导/心理健康p83

●角色素养的培育:倾听者与支持者(接案与建立专业关系);理解者与反应者(预估与发展关系);合作者与拓展者(工作计划);联结者与倡导者(工作计划);研究者与评估者(结案与评估)p92

第二节 个案工作的理论基础 涉及的学科:

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哲学等许多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

一、心理分析学 (一)来源

●1887年,弗洛伊德运用催眠术对歇斯底里症进行治疗与研究后创立,以弗洛伊德学说为基础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

●20年代对社会工作影响(儿童引导运动/医治战争创伤的医疗社工),“社会诊断”与社会治疗结合并孕育了心理社会治疗流派,60年代成为临床社工主导 (二)主要观点

●人的心灵由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构成;潜意识是核心,对人的行为影响无所不在

●人的行为受制于潜意识中本能、与“自我”“超我”控制。(潜意识包括驱力、防卫、超我的命令、被压抑的事件与态度的记忆)

13

●人的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组成 (三)工作者的任务、实务原则及应用

●任务:对不健全人格治疗,其焦点是强化自我,恢复人格之间平衡

●实务原则:揭示内在之中突根源、个人获得自我了解与顿悟。原则有个别化/签订治疗协议/提供安全与支持环境/自由联想/倾听支持接纳理解

●应用的例子:案主问题起源:儿童期未解决心理冲突(对现在影响 -冲突起因于:儿童期没有得到满足的需要、或一种创伤性的经历 -解决方法:用自卫手法处理冲突,而非正视与解决真正的问题 -例如:一位公司女职员,最近感到工作压力太大,同事不理她,领导找她谈话,面临单位的解聘,男友离她而去,常做恶梦。 ●治疗过程:治疗情境的建立(签协议)、治疗关系的建立(支持字全)、治疗性对话(自由联想/治疗性倾听/诠释) 二、行为主义理论 (一)来源、原理

●来源:20世纪30-40年代,以行为心理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理论。

●理论基础:将心理与行为分开,只能观察与影响人的外显行为;除了某些天生的外射行为,大多数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人类可以学习新的行为/改变旧的行为;关注结果/不是引起行为的原因 (二)主要观点

●对案主的不适当行为进行治疗或矫正

●应用行为心理学理论(条件反射/条件运算/学习理论)与方法 (三)工作者的任务

●帮助案主学习与掌握恰当的反应模式

强调通过观察与模仿他人行为就可以获得改变,形成新的行为方式

三、认知理论 (一)来源

●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

●阿德勒:人类行为来自性方面的动力远不如来自社会方面的动力;人的行为由个人整体生活形态所塑造(包括个人对自我的认识、对世界的看法、个人的信念与期待);认知起着关键作用(行为/生活形态) ●理论基础:人的行为受学习过程对环境的观察与解释的影响;不适宜的行为产生于错误的知觉与解释;要改变行为,就要先改变认知。 (二)主要观点

●人的行为应受制于理性思考

●不良行为形成的主要原因:认知错误/理性思维能力缺乏 (三)工作者的任务

●帮助案主获得对世界正确认知、完善理性思考的能力,以改变行为 ●认知的形成受到“自动思考”机制影响,改变“不加思考的行动”

(自动思考是经过长时间积累形成的某种相对固定的思考与行为模式,“不加思考的行动”-受制于个人的非理性的思考/错误的信念/零散或错误的认知-在理性层面改变不想要的行为) (艾里斯的ABC理论) ●途径:

(1)改变错误认知或不切实际的期待、及不理性的想法(思考这些认知如何导致负面情绪与不良行为); (2)修正不理性的自我对话(要求案主自我监控自己错误思维方式或自我对话,探索错误思维方式与潜在感觉或信念之间关系);

14

(3)加强解决问题与决策的能力(尝试运用正面功能的、正常的思维方式); (4)加强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家庭作业)。

-例如:三年级的学生小王,有一个姐姐。父母很宠爱姐姐,对他有所忽视。小王在学校常与同学打架、扰乱课堂秩序、不交作业,不能获同学的认同,老师也认为小王问题。 (运用行为主义理论改变偏差行为;及时表扬与鼓励;与同学建立良好关系/获得他人的认同;认知上改变争宠的想法、建立平等的姐妹关系/家长给孩子平等的爱) 四、社会系统理论 (一)来源

●以一般系统论、社会学中结构功能主义等为基础形成的理论 (二)主要观点

●“人与生活环境”是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元素组成的系统整体 ●维持系统运行的基本条件:协调/均衡 (三)工作者的任务

●恢复各个子系或元素之间均衡关系

五、沟通理论 (一)来源

●以社会心理学、人类学、社会语言学中有关人际沟通的一些理论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 (二)主要观点

●强调人际沟通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如霍夫兰德的系统沟通理论 ●人的许多问题在于人际沟通 (三)工作者的任务

●消除人际沟通中的障碍,相互沟通顺利进行 例子

●关于自我的3种状态(均汇合在成人性格中/暗藏在潜意识中) -父母自我状态:统治他人/权威作凤/陈旧/守旧 -成人自我状态:理性/逻辑/客观/冷静分析问题

-儿童自我状态:情绪化/服从/任性胡闹/脆弱

●三种沟通交流形态

-互补型 :互相影响中的刺激与反应是平行的 -交叉型/矛盾型:一方发出信息后,没得到预期的反应

-隐含型/暧昧型:真正信息未明确表达,隐含在另外社交客套交流中

●人生的4种基本态度

-我不好-你好 :抑郁者(幼年弱小与无助感固着下来)/需别人爱抚与承认/放弃自我、顺从他人 -我不好-你也不好:厌世者(幼年刚走路、闯祸的逆境中伤害)/放弃自我、陷入绝境、极端退缩

-我好-你不好:怀疑与独断(被父母虐待与侮辱、长大后反抗)/无法客观/孤独与孤立

-我好-你也好:健康的生活态度(超越了个人自己的经历而利他)/认可自己也认可他人/依靠思考与信仰

行动

六、人本主义理论 (一)来源

●以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萨特的存在主义、胡塞尔与舒茨的现象学、布卢默的符号互动主义等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 (二)主要观点

15

人的问题的形成原因

●人不能接受自我、受非理性的信念控制 ●人的“理解”或“解释”过程发生困难 (三)工作者的任务

●帮助案主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发挥自我引导及自由意志,并有能力改变非理性的信念,达致自我实现 ●努力“理解”案主的“意义世界”及内在矛盾,重构其“意义世界” 例子:进入更年期中的受虐妇女

第三节 个案工作的实施理论

-指一组助人的具体理论模式,即把其他学科的理论融合为社工操作性模式,并取得独立存在价值和意义 -用于诊断/计划/干预/评估,达到行为改变/人格重建/社会变迁的目标

一、心理与社会学派个案社会工作p23 (一)历史背景

●起源20世纪20年代,里奇满《社会诊断》为标志,称为“诊断派”

●1937年,汉密尔顿《社会工作基本概念》,系统阐述“诊断派”理论,对人的行为作深层心理分析 ●60年代,霍丽斯《个案社会工作-社会心理治疗法》,强调将案主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同其社会环境结合的工作方法 (二)理论观点

“人在环境中”的互动体系

●“人”:指个人内在心理体系,以人格发展与自我功能为主体 ●“环境”:指个人生活的社会网络及物质环境

●“人与环境相互影响体系”:任何部分改变,将引起其他部分改变;不断的互影响/塑造,最后达到平衡

状态

(三)工作目标

●任务:调整人的人格体系,配以环境调整,增加人格的成长与适应 ●目标:

-适当满足基本要求,增强处理问题能力,增加实现目标机会与能力 -在环境改善上,尽量让案主担当改善环境的责任 (四)实施特点

●强调专业关系在个案治疗中的作用 ●重视心理社会调查(认知框架) ●重视诊断(病因) ●治疗方法 -直接治疗:支持性技术/影响性技术/探索描述宣泄/反映性讨论 -间接治疗:改变环境

二、功能学派个案社会工作p23 (一)历史背景

●1930年由弗氏追随者兰克倡导

●塔夫和罗宾逊(宾州大学)提出“机构功能”“助人过程”得名 ●1976年,斯梅丽《社会工作实施理论》,系统总结 (二)理论观点

(人是成长与改变中心/社会机构扮演重要角色/助人过程)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