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讲解篇第三篇古诗文阅读第二节文言文阅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浙江省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讲解篇第三篇古诗文阅读第二节文言文阅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69c45c7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14

第二节 文言文阅读

考点击破

考点一 解释文言实词、虚词

例1 (丽水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题目。

吕元膺① 丁用晦

吕元膺为东都留守,尝与处士②对棋。棋次,有文簿堆拥,元膺方秉笔阅览。棋侣谓吕必不顾局矣,因私易一子以自胜。吕辄已窥之,而棋侣不悟。翌日,吕请棋处士他适,内外人莫测,棋者亦不安,乃以束帛赆③之。如是十年许,吕寝疾将亟,儿侄列前。吕曰:“游处交友,尔宜精择。吾为东都留守,有一棋者云云,吾以他事俾④去。易一着棋子,亦未足介意,但心迹可畏。亟言之,即虑其忧慑;终不言,又恐汝辈灭裂⑤于知闻。”言毕,惆然长逝。 (选自《芝田录》) 【注释】①吕元膺:唐德宗、宪宗时期的一位名臣。②处士:泛指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③赆(jìn):送的路费或财物。④俾(bǐ):使。⑤灭裂:疏忽。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棋侣谓吕必不顾局矣( 认为、以为 ) .

②因私易一子以自胜 ( 私自,暗地里,偷偷地 ) .③吕请棋处士他适 ( 到……去,往,去到 ) .

【参考译文】吕元膺做东都留守的时候,曾经与(一个)处士下棋。正下着棋,便有一些文件堆积起来,吕元膺正(停棋)拿笔批阅。棋友以为吕元膺一定顾不上棋局,就偷偷换了颗棋子来取胜。吕元膺已经暗中把一切看在眼里,但棋友不知道。第二天,吕元膺请棋友到别处去,所有的人都不明白(怎么回事),棋友也感到很不安,(吕元膺在临行时)还赠送了路费、财物给他。就这样过了十年左右,吕元膺卧病在床将要死去,儿子侄子们都站在床前。吕元膺说:“为人处世,结交朋友,你们一定要仔细地选择。(当初)我做东都留守,有一个(和我)下棋的人(,趁我去办别的事时,偷偷换了一着棋),我就用其他事情让(他)离开。(其实)换一步棋子,也不值得在意,只是(这种)心机让人害怕。几次想说这件事,又怕那个人(因此而)忧愁悲戚;始终不说,又怕你们疏忽于这一类的事上(,就告诉了你们)。”说完,(吕元膺)怀着惆怅死去了。

例2 (嘉兴、舟山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题目。

徙木偾表注○

商鞅变秦法,恐民不信,乃募民徙三丈之木而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金,乃下令。吴起治西河欲谕其信于民,夜置表于南门之外,令于邑中曰:“有人能偾表者,仕之长大夫。”民相谓曰:“此必不信。”

1

有一人曰:“试往偾表,不得赏而已,何伤?”往偾表,来谒吴起,起仕之长大夫。自是之后,民信起之赏罚。予谓鞅本魏人,其徙木示信,盖以效起,而起之事不传。 (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注释】偾(fèn)表:放倒标帜。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D ) A. 令于邑中曰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B. 有一人徙之,辄予金 送鲍浩然之浙东 ..C. 乃下令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 乃募民徙三丈之木而予五十金 择其善者而从之 ..

【解析】D项中的两个“而”都表示承接,符合题干要求。A项中第一个“于”是“在”的意思,第二个“于”是“比”的意思。B项中的第一个“之”是代词,第二个“之”作动词。C项中的第一个“乃”是“于是”的意思,第二个“乃”则是“竟然”的意思。

【参考译文】(战国时代,)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他)怕百姓不相信(国家的改革法令),于是(就决定在都城城门前,竖一根三丈长的木杆,)招募能搬走那根三丈长木杆的人,赏给(他)五十金。有一个人将这根木杆搬走,(商鞅)就赏给(那个人)五十金,于是施行法令(,布告天下)。吴起(在魏国)做西河长官时,为了取信于民,就在一天夜里,(派人)在南门外竖立一根标帜,并在城中公开宣布:“谁能将这根标帜推倒,就任命他做长大夫。”老百姓(听到这些宣传,议论纷纷,)都说:“这是绝对不可相信的(,哪有这样的好事)。”有一个人说:“(不管是真是假,)不妨去试一试放倒标帜,(如果将那根标帜推倒,只是)得不到赏赐罢了,有什么妨碍呢?”(说完,他)就来到(南门外),把那根标帜推倒了。(之后,他)去求见吴起(,告诉吴起自己推倒了南门外的标帜),吴起当即宣布任命他为长大夫。经过这件事之后,(魏国的)百姓们对吴起实行的改革法令及赏罚不再有所怀疑了。我认为,商鞅本来是魏国人,(后到秦国做官进行变法,)他搬移木杆取信于民(的做法),大概是仿效吴起(的计谋),但吴起的首创之功,却没有流传下来(,很少为人所知)。 名师提醒

1. 解释文言词语的方法

(1)平时注意积累并掌握常用常考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及用法,根据平时积累判断意思或用法。 (2)在学习时应灵活掌握词语。学习常用实词时,要熟记课文中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学习常用虚词时,要分清各虚词的用法:①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②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为”“于”;③起连接作用的,如“及”“则”“而”;④起语气助词作用的,如“也”“乎”“哉”“焉”。

(3)结合词语所在句子的句意推断词语的意思。比如文言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做题时应重点考虑它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进行认真比较。

2

考点二 标示朗读节奏

例3 (金华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题目。

匿名谤书

宋王安礼,字和甫,尹京①时,有匿名文书告一富家有逆谋者。都城皆恐和甫不以然不数日果有旨根治。和甫搜验富家无实迹,因询其曾有冤家否。答曰:“数日前有鬻状人②马生尝有所贷,弗与,颇积怨言。”和甫乃密以他事绾③马生至,对款,取谤书字校之,略无少异,因而讯鞫④其事。果马生所作,罪之。 (选自明代孙能传《益智编》) 【注释】①尹京:任开封府府尹。宋以开封为京都,故称尹京。②鬻状人:讼师,古代专门替人写状子告状的人。鬻,卖。③绾:拘系。④鞫:审讯,审问。 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 都 城 皆 恐 / 和 甫 不 以 然 / 不 数 日 果 有 旨 根 治。

【解析】正确理解句子意思是基础,也可借助句子的结构特征来帮助断句。

【参考译文】宋朝王安礼,字和甫,(他)在任开封府府尹的时候,有一封匿名书信告发一个富裕的人家家里有谋反叛逆的人。整个京都的人都很担心,(唯独)和甫不放在心上,没有几天,果然有圣旨下来(要求)彻底查清(这件事)。和甫搜查了这户富裕的人家,没有(找到任何东西能够证明其有谋反的)迹象,因此询问他有没有(与)冤家(结仇)。(富人)回答说:“前几天有个写状子的人叫马生的曾(向我)借钱,(我)没有借给(他),(他)就说了很多坏话。”和甫于是私下里(让人)用其他的事将马生拘役到(府衙),取来诽谤的文书与他的字迹对证,几乎没有区别。于是审问(他)关于诽谤之事。(后来得知)果然是马生所做,(于是)判他有罪。 名师提醒

2. 标示朗读节奏一般遵循的规律

(1)句末语气词后停顿:者、也、矣、欤、哉、耶、哉、乎、焉、兮、耳、而已…… (2)人物对话之间一般要停顿:曰、云、言

(3)句首语气词前停顿:其、岂、安、孰、盖、凡、夫、至若、若夫……

(4)句首关联词前停顿:苟、是故、于是、如、向使、然而、无论、是以、由是、继而、纵使、然则、但…

(5)句首独立叹词前、后停顿:嗟夫、嗟乎、呜呼、噫、嘻、善、善哉……

(6)句首时间词前或后停顿:今、顷之、少顷、未几、已而、一时、是时、既而、俄而、忽、忽然…… (7)并列、排比、对偶、反复、顶真等修辞句之间一般要停顿; (8)句子主语变化了,句与句之间要停顿。

【归纳】断句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断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的文意,因此断句前先要读几遍原文,

3

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断句时还要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等语感对断句有很大的帮助。 考点三 翻译文言句子

例4 (四川资阳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题目。

推 敲

《刘公嘉话》云:(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尹,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并辔而归。留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

(贾岛)开始想要用“推”字,(后来)又想要用“敲”字,用心锤炼这两个字,一直未能确定(用哪个字),于是在驴背上吟咏诵读,还不停地伸手比画“推”“敲”的姿势。

【参考译文】《刘公嘉话》一书记载着:贾岛初次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一天骑在驴背上吟得诗句道:“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开始想要用“推”字,(后来)又想要用“敲”字,用心锤炼这两个字,一直未能确定(用哪个字),于是在驴背上吟咏诵读,还不停地伸手比画“推”“敲”的姿势。这时,吏部侍郎兼京兆尹韩愈(正路过此地),贾岛不知不觉冲撞到(仪卫队的)第三部分。随从人员将(贾岛)推拥着带到京兆尹(韩愈)面前,贾岛一一解释说出自己吟得的诗句。韩愈停马伫立很久,对贾岛说道:“还是用‘敲’字更好啊。”于是(与贾岛)并排骑马而行回到官府。很长时间(二人)不舍得离开,讨论诗歌写作,(虽为大官,韩愈却)与(贾岛)这个平民诗人结为好友。 名师提醒

3. 翻译文言语句的方法

(1)落实关键词的解释。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和“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中“染”“亵玩”分别是“沾染”“玩弄”的意思。

(2)补出原句省略的成分,调整语序,使翻译后的句子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3)忠于原文,做到不误译、不漏译、不增译,无语病,通达顺畅,富有表现力。 (4)注意句子的句式,做到“字字落实”。

4. 关于翻译文言语句的方法,还可按下面的顺口溜记忆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