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自然辩证法及中特复习题含答案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东南大学自然辩证法及中特复习题含答案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696ee1ead51f01dc381f1bd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增强国家文化的整体实力与竞争力,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牢固树立强烈的发展意识,开阔的发展思路,拓宽发展途径,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第二,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第三,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性能。

第四,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第五,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

第六,增强国有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繁荣文化市场。

第七,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第八,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造就一批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表彰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 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1. 怎样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涉及基本理论问题,又涉及建设任务和管理问题,这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正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涵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其基本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社会和谐是中特的本质属性。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努力构建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二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点。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三是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理论。在发展基础上,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是中特的内在要求。 四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理论。城乡协调发展是社会建设的基础。正确认识和妥

善处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关系,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努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五是兼顾不同阶层利益的理论。兼顾不同阶层利益是社会建设的关键。在中国,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以及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六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理论。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创新社会管理是推动社会建设发展的动力。

社会建设制度是指与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文明等相对应的社会领域的制度。中特社会建设在实践中形成了教育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和体制,为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体目标提供了制度保障。

2.如何在全面推进社会建设中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

要加强社会建设,就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1)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在全体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具体表现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各个领域。在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民内部矛盾更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即利益矛盾日益凸显、矛盾复杂性增强和矛盾朝对抗性演变的可能性依然存在。而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就要着眼于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注重从源头上减少矛盾,注重维护群众利益,注重做好群众工作以及注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2)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利益矛盾是其他各类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根源,是影响和制约其他各类矛盾发展的主导性矛盾。改革开放以来,利益主体趋于多样化、利益差距有所扩大、利益冲突有所增强。利益关系出现的这些新特点,提醒我们要高度重视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首先,要健全诉求表达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其次,要进一步完善矛盾调处机制;最后,要加强权益保障机制建设。

(3)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与实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正义创造了根本条件,但还需要通过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来提供物质条件和经济基础,需要通过不断完善各方面的具体制度来体现和保障。

(4)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制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关系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和谐,

是社会建设的紧迫任务。其主要措施有: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二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三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四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保障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五规范分配秩序,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解作用,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5)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要确保国家和社会制定的基本公共服务政策、确立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对全体公民是均等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途径有:一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基本公共服务体制机制;二加大财政投入;三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检测评价体系。

第六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1. 为什么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文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中特,不仅要进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而且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并且还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大计。建设生态文明是克服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在保护自然与生态的基础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条件,是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的根本举措。

建设生态文明,就要把文明发展的理念贯彻到生产、生活、生态各个领域,依靠科技进步,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新路子;发挥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的作用,增强节约能源资源的能力;倡导科学合理的消费理念和低碳生活方式,逐步形成与国情相适应的资源节约型消费模式;综合运用法律和经济手段,形成节约能源资源的体制机制;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大保护环境的力度,逐步改善生态环境等。

2. 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会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你认为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近几年来,政府和地方组织在环保方面做了相当大的努力,尤其是环保部门的决心,整治力度越来越大,手段也屡有创新。但事后却没能真正有效地阻止环境污染事故的不断发生。原因不难发现:

(1)企业天生的逐利性,环保投入等成本是能省则省,经常存侥幸心理;

(2)地方政府明明知道不少企业会给地方环境造成污染,甚至是严重污染,但出于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追求,也或因官员们对GDP速度的需求,以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没能求得起码的平衡。

前几年国家提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的就是全社会范围内的绿色主义,虽然这条路子相当困难,但是其指向是正确的,之所以成效不大则在于社会的监管力度不足,相比于发达国家的监管,我们存在着相当大的漏洞。当下的矛盾在于,先污染后治理是“防范不足”的治理,投入的成本必然过高,付出的代价必然过大。而边治理边污染的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环境污染的危害,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环境保护的被动局面。环境污染的治理不能停留在事后的惩罚上,应当在污染的前阶段,预防为主。希望地方政府能重视起来,真正从动力机制上入手解决环境污染和经济发展的矛盾,提高环境资源的使用成本,加大对污企业的惩罚力度,加大对环境指标的考核,使其成为官员政绩的重要体现,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落到实处。

最根本的原因是地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悖论。地方政府扶植企业、服务企业,发展经济,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生活幸福。而这个悖论是一个困局,走不出这个困局,密集的环境污染事故注定会持续发生下去。

所以,要真正做到消除污染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的是全社会范围内所有公民的环保意识的普遍提高。政府是这一过程中的最有利推手,只有政府能够承担起环境保护的责任,力行污染治理的措施,有效顺利的保障社会范围内公众意识的唤醒,我们的美好愿望才可以实现,绿色生活才能真正的在这个星球上被推崇。

第七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力量

1. 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何在?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是必须牢牢把握的党的建设的主线,既重要又紧迫。

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