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论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论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66b7cd476a20029bd642df5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阶段“三农”工作的一大举措,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一)、必要性

农村人口比重大、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我国当前的一个基本国情。现阶段,只有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才能实现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以苏门楼村为例,该村经过近三年的新农村改造,从昔日的脏、乱、差变成了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生产发展、管理民主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实践证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推动剂。

(二)、可行性

1、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大幅提升,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完全有条件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2、中央的支农惠农力度逐步加大。在过去农村改革的基础上,从2004年起,中央连续多年出台了指导农村工作的1号文件,制定了一系列扶持“三农”的重大措施,从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事业多个方面加大了投入,“三农”问题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3、加快农村发展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广大农民盼望加快农村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支持农村发展,社会各界关心农村发展,已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广泛共识。

4、农村建设已经具备一定基础。近几年,国家加大对农村公共事业的支持力度,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快,道路、

- 1 -

饮水、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开始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这些都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5、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近年来随着农民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加以及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壮大,农民收入出现了多元化发展的趋向。在实际调研统计中显示,苏门楼村2011年人均收入为7238.6元,同比增长15.2%,基本达到小康水平。

二、现阶段我国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模式陈旧,人民生活水平不高

从目前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角度,农村居民收入来源虽然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家庭农业生产经营收入,依然是农民取得收入的最主要方式,其他如从事非农经营收入、外出务工收入、集体经济收入然占据较小比例。从而导致总体水平仍然不高,究其原因如下:

1、农业生产成本高,收益少

一是农产品种植品种单一导致农产品价格不高,这是导致农业生产收益少的直接原因。二是农业生产资料市场需求增加,造成农资价格也随之上升,致使农产品增收空间十分有限。另外,农民人均占有资源太少,使得农户经营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不高,也是造成农业生产成本高的重要原因。

2、农村市场经济不发达,就业和致富门路有限。

一是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完善、农民资金积累不多,影响了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二是农村市场不发达,小的集贸市场多、上规模的市场少,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全、流通不畅。三是由于农民积累的资金不多,没有能力进行农产品深加工或投资其他生产领域,这使农民通过市场增加收入的可能受到阻碍。

3、农村劳动力自身文化和观念因素的限制

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科技素质低,在观念上往往会有很多局限性,这些限制因素既影响了在农村科学种田,也难以找到其他就业机会实现劳动力的转移,这是来自于农民自身的阻碍农民增收的原因。

4、农民负担过重

- 2 -

农民负担过重是造成农民增收困难的主要政策性原因。要真正把增加农民收入落到实处就必须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近年来出台的多项改革措施让减轻农民负担开始见到实效。

(二)、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

首先,农民根深蒂固的“恋土情结”致使对新农村建设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恋土情结矛盾主要体现在宅基地方面,部分群众思想上一方面接受不了世代相传的“祖宅”易主他人;另一方面,由于“祖宅”往往面积过大,而新村规划面积相对较小,出于自身考虑,感觉得不偿失。如苏门楼新村改造前人均占有宅基地163.5㎡,新村规划人均占地仅65.5㎡,人均减少98㎡。

其次,很多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调研中发现,有人认为建设新农村就是盖新楼,就是修新街道,忽视了农村的全面发展,忽视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人认为建新农村,是中央提出来的,应该由上面拿钱解决,忽视了新农村建设要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

(三)、乡村环境(生活方式)滞后

目前,农村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兼有,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严重制约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广大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基础设施和管制的缺失,多数农村还处于“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的状态, “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粪土乱堆、厕所乱建、柴草乱垛、畜禽乱跑”现象依然存在,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2、传统的种植模式导致农村过量使用化肥、农药、薄膜等生产资料,畜禽粪便蓄积未得到有效处理利用,严重地污染了农村生产环境及居住环境。

3、农民环保意识淡薄,对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农村环保法制缺位,环保管理体系不完善、环保机构长期缺失、环保监管能力亟待提高;农村环保资金投入不足、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且分

- 3 -

散、存在使用效益不高的现象,无法满足农村环境问题治理的需要等因素也成为农村环境的综合治理的制约因素。

(四)、基层队伍建设不完善

1、农村基层干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缺乏业务知识、缺乏学习能力。当前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直接导致部分基层组织不得不把一些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缺乏专业知识、缺乏学习能力、不具备领导素质的村民推上的干部队伍中来,而真正具有涉农专业特长的科技型、管理型干部比重较小。

2、思想观念滞后于新形势下农村党建工作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相当数量的基层干部思想观念还偏于保守,视野比较狭窄,缺少开拓和开放意识;缺少带领群众敢富奔小康的激情和胆量;缺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本领和驾驭市场、把握展机遇的眼光和能力。

3、政策水平偏低,法制意识淡薄,不能较好地解决一些突出矛盾和棘手问题。有些干部不能领会党和国家的现行方针政策,对政策理解不深不透,因此在执行政策时不坚决,不自觉。

4、工作作风飘浮,方法简单粗暴。部分干部没有长远工作打算,短期行为严重,民主意识差,缺少正常的民主气氛,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威信。

(五)、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1、发展不均衡。农村社会保障发展不均衡,表现在农村社保体系各组成部分进度不一,开展程度不同及城乡发展不协调,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明显滞后,农村社会福利服务设施严重匮乏。

2、制度建设滞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乡二元结构、制度建设起步较晚等因素制约,体现出保障面较窄,保障水平偏低的现象。

3、法制化水平不高。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对农村社会保障建设进行立法不足,工作没有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4、基层管理薄弱。受诸多因素制约,我国农村基层社会保障管理机构不健全、工作力量薄弱、设施条件简陋等问题比较突出。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