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员工安全教材(最新)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新员工安全教材(最新)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5614c1052d380eb62946d08

2.3挤压

起重机轨道两侧缺乏良好的安全通道或与建筑结构之间缺少足够的安全距离,使运行或回转的金属结构机体对人员造成夹挤伤害;运行机构的操作失误或制动器失灵引起溜车,造成碾压伤害等。 2.4高处跌落

人员在离地面大于2m的高度进行起重机的安装、拆卸、检查、维修或操作等作业时,从高处跌落造成的伤害。 2.5触电

起重机在输电线附近作业时,其任何组成部分或吊物与高压带电体距离过近,感应带电或触碰带电物体,都可以引发触电伤害。 2.7其他伤害

其他伤害是指人体与运动零部件接触引起的绞、碾、戳等伤害;液压起重机的液压元件破坏造成高压液体的喷射伤害;飞出物件的打击伤害;装卸高温液体金属、易燃易爆、有毒、腐蚀等危险品,由于坠落或包装捆绑不牢破损引起的伤害等。 3、起重伤害事故的特点 起重伤害事故有如下特点:

第一,事故大型化、群体化,一起事故有时涉及多人,并可能伴随大面积设备设施的损坏。

第二,事故类型集中,一台设备可能发生多起不同性质的事故是不常见的。 第三,事故后果严重,只要是伤及人,往往是恶性事故,一般不是重伤就是死亡。 第四,伤害涉及的人员可能是司机、司索工和作业范围内的其他人员,其中司索工被伤害的比例最高。文化素质低的人群是事故高发人群。

第五,在安装、维修和正常起重作业中都可能发生事故。其中,起重作业中发生的事故最多。

第六,事故高发行业中,建筑、冶金、机械制造和交通运输等部门较多,与这些部门起重设备数量多、使用频率高、作业条件复杂有关。

第七,起重事故类别与机种有关,重物坠落是各种起重机共同的易发事故,此外还有桥架式起重机的夹挤事故,汽车起重机的倾翻事故,塔式起重机的倒塔折臂事故,室外轨道起重机在风载作用下的脱轨翻倒事故以及大型起重机的安装事故等。

四、机动车作业

由于驾驶人员的违章、车辆存在的隐患、路面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企业内机动车驾驶存有撞车、追尾、翻车、车辆着火、撞人、轧人、挤压伤害和从车上甩出伤害及装卸车造成

人员的伤害等。另外非防爆型机动车不戴阻火器进入生产区的火灾爆炸危险场所,存有排气火花导致爆炸性混合物(气)爆炸着火的危险。

五、高处作业

1、作业中存在的主要危险是作业者高处坠落伤亡和作业者不慎致架杆等物件坠落致他人伤亡的危险。其次是作业者未按“建筑安装安全技术规程”规定搭设脚手架,建筑用的起重、电梯井架应有的防止坠落防护设施没有或不全,如脚手架无防护栏杆和挡脚板及电梯井口、上料平台、楼梯口、阳台口无防护设施,有导致作业者或他人坠落伤亡的危险。还有建筑起重机械装、拆除作业中的断绳事故导致的各种危险。

2、登高作业的分级:2——5米为一级高处作业;5——15米为二级高处作业;15——30米为三级高处作业;30米以上为特级高处作业。

3、在两米以上就必须佩带安全带,安全带的正确使用方法为高挂低用。 六、压力容器作业

1、何谓压力容器:容器器壁两边存在着一定压力差的所有密闭容器,均可称作压力容

器。这也是压力容器在广义上的定义。

压力容器范围:我国目前完全纳入《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适用范围的压力容器应同时具备下列三个条件:

1)最高工作压力大于等于0.1MPa;

2) 内直径(非圆形截面指其最大尺寸)不小于0.15 m,且容积大于等于0.025 m3; 3) 盛装介质为气体、液化气体或最高工作温度高于或等于标准沸点的液体。 2、按设计压力大小将容器分为低压(代号L)0.1MPa≤P<1.6MPa、中压(代号M)1.6MPa≤P<10MPa、高压(代号H)10MPa≤P<100MPa和超高压(代号U)P≥100MPa。

3、按用途分类。压力容器按用途分为反应容器、换热容器、分离容器和贮运容器。 4、从安全监察角度分类。根据容器的工作压力、用途、容积和介质的危险性,从安全监察的角度分为三类。

5、压力容器的主要安全附件:压力容器上使用的安全附件有压力表、温度计、安全阀、液位计、爆破片、爆破帽、易熔塞、紧急切断装置等。

6、压力容器的安全操作:(1)精心操作,动作平稳;

(2)禁止超压、超温、超负荷;

(3)巡回检查,及时发现和消除缺陷。(4)紧急停止运行。

7、气瓶的安全使用:使用气瓶要做到正确操作,禁止撞击;远离明火,防止受热;专瓶专用,留用余压;维护保养,定期检验。(1)正确操作,禁止撞击。(2)远离明火,防止受热。(3)专瓶专用,留有余压。为防性质相抵触的气体相混而发生化学爆炸,气瓶要专瓶专用,不能擅自改装他类气体。物料倒灌是造成气瓶化学爆炸的主要原因,为防倒灌,使用气

瓶禁止用真空泵抽气,必须留有余压。气瓶留有余压,一可防止倒灌,二方便于充装单位的检验。低压液化气瓶的余压,一般在0.03~0.05MPa;高压压缩气瓶的余压要在0.05~0.2Mpa。

第四章 企业防火防爆知识

第一节 燃烧与爆炸基础知识

 燃烧和爆炸在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没有它们的应用就不会有当今社会和人类文明。然而,燃烧和爆炸一旦在限定范围内失控,就会酿成火灾和爆炸事故,给人类造成灾难。为防止火灾和爆炸事故发生,保证公司安全生产和员工安全及健康,必须撑握燃烧与爆炸的基础知识。 一、燃烧  1、燃烧本质

 燃烧的本质是放热发光的化学反应。从化学角度讲任何燃烧均是氧化还原反应,放热、发光、生成新物质是其特征,也是区分燃烧和非燃烧现象的根据。大气环绕着地球,故几乎所有可燃物的燃烧都是由空气(氧)助烧进行的,但燃烧不仅是指可燃物和氧(空气)的化学反应,而是包括能与氯、硫蒸气等其他氧化剂所起的具有上述三特征的所有化学反应。  2、燃烧的条件

 可燃物、助燃物和着火源是燃烧必须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又称三要素,是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但不是充分条件,三条件具备不一定能燃烧,要使之燃烧还必须使可燃物达到一定数量或浓度,助燃物有足够的数量和着火源具备足够的能量,且这些条件相互结合和相互作用。

 凡是能与氧或其他氧化剂起剧烈反应的物质均称为可燃物质,它可分为固体、液体或气体。凡能帮助和支持燃烧的物质都称为助燃物质,如空气(氧气)、氯气及氯酸钾等氧化剂。着火源是指能引起可燃物燃烧的能源,如明火、电火花、摩擦或撞击等机械火花、静电火花、化学能或高温物体导致的危险温度和自燃放热等。  3、燃烧过程

可燃气体的燃烧比可燃固体和液体要容易得多,因可燃气体燃烧不需象固、液体那样要经过溶化、蒸发等过程。而是在常温下就具备了燃烧条件。其燃烧时所需热量仅用于氧化分解可燃气体,将之加热到着火点即可燃烧。但由于化学组成不同,各种可燃气体的燃烧过程也不一样。简单的可燃气燃烧只经过受热和氧化过程。而复杂的可燃气要经过受热分解、氧化过程才能开始燃烧。

可燃液体在燃烧过程中,不是液体本身在燃烧,而是液体受热时蒸发出的蒸气被分解、氧化进行燃烧。开始时燃烧速度较慢,火焰也不高,因这时液面温度低,蒸发速度小,随燃烧温度逐渐增高,液体表面温度上升,蒸发速度和火焰温度也同时增加,这时液体就会达到沸腾程度。如不断供给空气,液体就可完全燃尽。 可燃固体的燃烧分为三种情况:

1)简单的可燃固体燃烧。它所燃烧时,先受热熔化,然后蒸发变成蒸气而燃烧。这类物质的燃点,熔点比复杂物质低得多,只需较少热量就会变成蒸气,且没有分解过程,所以容易着火。硫、磷、钾、钠等燃烧属此类燃烧。

2)低熔点的可燃固体燃烧。这类物质常温下是固体,受热后迅速熔化,如石蜡、沥青、松香等。它们燃烧时,先熔化,然后蒸发、分解、氧化,直到出现火焰燃烧。如点燃蜡烛时,当火柴接近时,并不马上燃烧。蜡烛受热先熔化,而后蒸发气化,并在火焰的作用下氧化分解,再和空气中的氧化合而进行燃烧。

3)复杂可燃固体的燃烧。它们燃烧时,先受热分解,生成气态和液态产物,然后气态和液态产物的蒸气再氧化燃烧。木材、煤、纸、棉花等的燃烧属该类燃烧。木材开始受热时先蒸发出水和二氧化碳,不燃烧。以后慢慢分解出一氧化碳、氢和碳氢化合物等可燃气态产物,开始剧烈氧化,直到出现火焰燃烧。

由可燃气体、液体和固体的燃烧特点,一般可得出气体燃烧速度最快,其次是液体,再者是固体的结论。

4、燃烧形式

由于可燃物存在的状态不同,可分为均一系和非均一系两大燃烧形式。前者是指燃烧反应在同一相系中进行,后者是指燃烧反应在非同一相系中进行。可燃气燃烧是均一系燃烧。固体和液体的燃烧属非均一系燃烧。

可燃气体燃烧又分为混合和扩散燃烧两种形式。前者是可燃气预先同空气混合后燃烧。后者是可燃气与周围空气一边混合一边燃烧。混合燃烧反应迅速,火焰传播速度快,化学爆炸即属这一形式。扩散燃烧中,由于氧只是部分进入反应带参加反应,所以与混合燃烧相比速度慢,且常产生不完全燃烧的碳黑。

可燃液体燃烧分蒸发和分解燃烧两种形式。液体蒸发产生的蒸气进行燃烧叫蒸发燃烧。难挥发的可燃液体受热分解产生的可燃性气体的燃烧,称为分解燃烧。

可燃固体燃烧分熔融蒸发、分解和金属燃烧三种形式。受热先熔融蒸发而后进行燃烧,如硫磺和萘的燃烧,称熔融蒸发燃烧。受热分解产生可燃气体的燃烧如木材和煤的燃烧,称分解燃烧。第三种燃烧形式是金属的燃烧。

燃烧还分为有焰和无焰燃烧两种形式。在上述各燃烧形式中除金属燃烧和固体分解燃烧所剩炭的燃烧为无焰燃烧或称表面燃烧或称均热型燃烧外,其余燃烧形式的燃烧均为有焰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