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9 古诗三首(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最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9 古诗三首(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52b4c3a00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3e

第三单元

本单元以“传统文化”为主题,选编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和一篇略读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从传统节日、古代发明、建筑、绘画等几方面来突显传统文化。本单元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和“语文园地”,其中“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课本走进生活,了解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从而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课题 内容简说 本课由三首描写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诗组成。《元日》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通过对春节放鞭炮、喝屠苏酒、贴春联等传统风俗习惯的描述,表达了辞旧迎新的喜悦心情;《清明》古诗三首 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 诗的前两句写清明时节,路人在蒙蒙春雨中孤身上路的愁闷,后两句通过一问一答,把路人的愁思转化为继续前行的奋斗心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写下的流传千古的思乡佳作,借重阳佳节表达自己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纸的发明 本文是篇说明文,按时间的先后顺序介绍了纸的发明过程,赞扬了古人的聪明才智。 赵州桥 这篇说明文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精巧的设计风格和美丽的外观,赞美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一幅名扬 中外的画

本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和对画面内容的描绘,体现了这幅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与赞扬之情。

1.认识50个生字,会写37个生字,正确读写“造纸术、伟大、石匠、设计、创举”等词语。 2.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文理解词语,学会运用词语。

3.理解背诵古诗,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4.收集中国传统的发明、建筑、绘画等方面的图片资料,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及新词,读懂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相关传统文化知识。

3.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9.古诗三首………………………………………………………………………… 2~3课时 10.纸的发明……………………………………………………………………… 2~3课时 11.赵州桥………………………………………………………………………… 2~3课时 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1~2课时 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 3~4课时

1.学生自读自悟、借助多媒体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2.收集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增强民族自豪感。

9.古诗三首

课题 古诗三首 课型 新授课 《元日》是宋代诗人王安石所作,通过对春节放鞭炮、喝屠苏酒、贴对联等场景描述,表达了辞旧迎新的喜悦心情。 《清明》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诗的前两句写清明时节路人在蒙蒙春雨中孤身上路的设计说明 愁闷,后两句通过一问一答,把路人的愁思转化为继续前行的奋斗心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写下的一篇流传千古的思乡佳作,诗人借重阳佳节表达了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古诗,首先是熟读古诗,再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诗意,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学前准备 1.自读古诗,认读生字词。(学生) 2.收集诗人的相关资料和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师生) 3.多媒体课件。(教师 )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学习目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了解过年的风俗习惯。 学习重点 1.认读生字,正确、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2.理解《元日》的诗意,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的氛围。 1.预习生字,自读古诗。(学生) 学前准备 2.收集关于春节的风俗习惯的资料。(师生) 3.《元日》相关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1.写出下面传统节日的时1.你们知道中国有一、谈话导哪些传统节日吗?每个1.学生讨论交流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2.重点说说春节的风俗习惯。 间。 中秋节( ) 清明节( ) 元宵节( ) 春节( )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自读三首古诗,读准字二、初读古诗,学习生音。 2.引导学生学习本1.先跟随老师读古诗,圈出诗中的生字,读准字音。 2.学习生字,正确读写生字。 3.读写字词,同桌互相订正。 4.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可以采取同桌互读、齐2.给下列字注音。 屠( )苏( ) 欲( )魂( ) 牧( )异( ) 入。(用时:节日有哪些风俗习惯5分钟) 呢? 2.板书诗题:元日。 字。(用时:课生字。 15分钟) 3.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4.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古诗。 1.教师简单介绍作者。 2.课件出示前两句诗,思考: (1)“除”是什么意思? 三、精读古诗,感悟诗情。(用时:15分钟) (2)这两句诗描绘了什么景象? 3.齐读后两句诗,思考:这首诗描写了春节的哪些习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4.课件出示春节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1.组织学生交流:现在春节的习俗与古代春四、诵读感悟。(用时:5分钟) 节的习俗有什么异同?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背诵古诗。 读等方式来读。 1.了解作者王安石。 2.自读前两句诗,想象诗中描绘的热闹景象。小组交流讨论问题。 3.齐读后两句诗,思考并回答问题。 4.结合图片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意,进行全班交流。 3.先解释带点的字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曈曈:__________________ 符: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意: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学生自由讨论问题,全班进行交流。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