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概论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民俗学概论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34ef22e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c1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民俗与民俗学 一、什么是民俗

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中下层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folklore”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创立的。

3、【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①.文化遗留物说。(英国文化进化学派)②.精神文化说。(英国民俗学会)③.民间文学说。(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④.传统文化说。(西方普遍流行)

4、【广义的“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民俗事项分类】

(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

1、【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2、【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1页,共22页

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①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是民俗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②历史学与民俗学:民俗是历史的一部分。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研究历史的人必须了解民俗,研究民俗的人,也需要参考历史文献。

③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 民俗是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之一。但文化人类学关注人类一切文化现象,侧重于从整体上对人类文化的起源、成长、变迁以及文化的类型、结构、机能进行研究,而民俗学只注重研究民间文化传承。

④社会学与民俗学:社会学以社会生活为对象,民俗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学的视角侧重于对现实社会的诸多问题进行解剖,民俗学的视角则是着重对传承性的社会现象进行研究和阐释。

⑤民族学与民俗学:二者都以民族文化为研究主体,民俗学研究离不开各民族的民俗现象,民俗学研究也需要民族学理论和方法的辅助。但民族学家比较重视整个民族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民族的迁徙、融合、分化等问题,民俗学家所关注的则是各种社会群体中民俗事象的本质、功能、结构特点以及历史发展规律等

⑥民俗学与考古学、语言学、宗教学、哲学及其其他学科有一定的关系。 3、【民俗学的内容】

(1)民俗学原理(2)民俗史 (3)民俗志 (4)民俗学史 (5)民俗学方法论(6)资料学 第二节 民俗的基本特征 一、民俗的集体性

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人的根本属性就是社会性,民俗文化的产生,离不开人类的群体活动,可见,民俗是一种群体智慧的结晶。民俗文化不是个人行为,而是集体的心态、语言和行为模式,民俗的形成、发展是集体参与的结果,这是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所在。★丰富多彩的春节民俗文化。

二、民俗的传承性和传播性

民俗的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是民俗文化的一种传递方式。这也是人类的一种潜在能力,一切教化都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使人们不知不觉地在民俗传承中获得知识与能力。

民俗的传播性,是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是民俗文化的横向传播过程。民俗的传承性与传播性相结合,形成民俗文化多元化的互相撞击与吸收,融合与发展,成为一

第2页,共22页

种时空文化的连续体。

三、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

民俗的稳定性,是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的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民俗的变异性,是指在民俗传承过程中引起的自发与渐进的变化。它是民俗文化机能的自身调适,也是民俗文化生命力的所在。★中国的民俗文化特色。★中国的傩俗。

四、民俗的模式性

民俗的模式性,是指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民众共同遵守的标准。这种标准既是一种定型化的思维习惯,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不同于上层文化的个性化、独创性。★中国著名四大传说五、民俗的规范性和服性

民俗的规范性,是民俗社会中经常使用的不成文法或习惯法,它对民众的思想和生活产生强大的约束力量,迫使人们在一定的道德和习惯规范中行事,以得到心理和环境的协调和平衡。★图腾

民俗的服务性,是指民俗文化的创造是服务于社会, 服务于生产和生活实践, 协调民众心理,满足民众的审美需要。★尊老爱幼习俗;春节时贴的门神、窗花、年画。

第三节 民俗的社会功能 一、教化功能

民俗的教化功能,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化文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用。★人生活在民俗中,就像鱼生活在水中一样,须臾不可离开。

二、规范功能

民俗的规范功能,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民俗是一种约束面最广的行为规范。

三、维系功能

民俗的维系功能,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

四、调节功能

民俗的调节功能,是指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剂的功能。★少数民族的狂欢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民间游戏(斗鸡、斗蟋蟀、下棋)。

第四节 中国民俗的起源与发展

第3页,共22页

一、史前民俗

史前民俗,是指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以前的民俗,即原始社会的民俗。民俗是原始社会生活的唯一规范,这是史前民俗的显著特点。

二、古代民俗

古代民俗,指从夏王朝建立到鸦片战争之前这段期间的民俗。1、夏、商、周三代是古代以中原地区各氏族部落的民俗为中心,兼容周围各族的民俗,初步形成中华民族统一的民俗格局的时期。2、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民族融合时期之一。

3、汉代以后,封建社会的民俗继续发展,中间经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达到了高度的繁荣。

4、宋、元、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民俗的继续发展与繁荣期。 【综观中国古代民俗,与史前民俗相比有几个显著的特点】

(1)民俗融合的规模远较史前时期为大,由此引起民俗的不断交流与同化的规模也大; (2)古代民俗无论如何变化,始终保持着以汉民族民俗为主体的基本体系,反映了民俗活动顽强的传承性;

(3)由于这时期有了相对于“民间”而言的国家组织,统治阶级本身也发展出了一套与“俗”相对应的“礼”,即官方礼仪。因此,二者之间常常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其间的关系表现得十分复杂。

三、近现代民俗

近现代民俗,指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民俗。向新的、现代化的既以中国传统特色为主又兼有国际性的民俗体系蜕变。

第二章 物质生产民俗

【物质生产民俗】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特定地区、社会群体中的大众,在一定生态环境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象。它包括农业民俗;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业与交通民俗等,它贯穿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地域性:人们大众进行物质生产所形成的风俗习惯,依附于不同生态环境的自然条件。

(二)季节性:人与自然斗争,受自然现象的规律制约,从而形成随天体运转,气象变化而变化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三)功能性:物质生产民俗首先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的需求,它具有直接的功能作用。

第4页,共22页